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六十二期

   发布时间:2012-11-01 来源:

 

《族 务 通 讯》


第五期(总第六十二期)


2012年10月25日


      研究现代史不能不去家史和村史,从研究最低层的家史,村史和微不雅入手,这是进而研究全般宏不雅社会形态历史的基础。

——摘自毛泽东在1957年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潜山徐氏宗祠基本落成
 

 

    祠堂大门                                                                  祠堂戏台
 
 
 
祠堂中厅                                                                 祠堂圣堂
 
 
 
  (本报讯)潜山徐氏宗祠建成庆典在即,宗祠各项建设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正稳步推进,确保庆典前全面竣工。
  10月14日,继达、敬宾、汪传碧、蒋克非等实地考察了祠堂。目前,祠堂的土建工程全面竣工,建筑垃圾已经清扫完毕。祠堂的装饰工程接近尾声,宫灯已经安装到位。祠堂的文化建设有条不紊,部分碑刻、楹联已经制作完成,待全部完成后一次性安装到位。
  可以预见,两个月以后,一座建筑雄伟、装饰考究、文化厚重的徐氏宗祠将屹立于天柱山下、潜水河畔。         
 
                                                           (徐维) 
 
 
 
 
研究会邀请部分老干部参观祠堂
 
 
  (本报讯)9月7日,潜山徐氏历史研究会邀请在城的12位徐氏老干部参观祠堂。参观中,松苗宗亲向各位老干部汇报了祠堂建设的有关情况,希望老干部继续为祠堂建设献计献策,出智出力。老干部们也对祠堂建设给予厚望,纷纷表示支持祠堂建设,有些老干部还当场捐款。 
 
  
 
                                       (敬宾)
 
 
 
 
 
宗祠筹建委共议“宗祠”建设事宜
 
 
  9月23日上午,潜山徐氏宗祠筹建委员会全体委员与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共46人,同聚一堂,共议宗祠建设事宜,再商筹资捐款,通过增补成员,再掀宗祠建设高潮。
  会议由和顺宗亲主持,首先评议了“重修潜山徐氏宗祠记”、“潜山徐氏源流”、“潜阳徐氏族训”,这三份材料用碑镶嵌在碑廊上,也是宗祠文化的重点。评议中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在充分肯定评议稿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积极修改建议,并一致通过了这三份材料。
  会议决定增补徐和顺为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增补徐水印为潜山徐氏宗祠筹建委员会副主任;增补徐迅、徐鹏飞、徐英新、徐海、徐奕然、徐和平、徐礼洋为宗祠筹建委员会成员,还增补了文化组成员。
  会议听取了霁旻宗亲介绍“徐氏名人展”(暂用名)筹备情况,并希望实事求是、认真筹备、努力成展。
  会议上松苗宗亲向大家介绍宗祠建设工作情况及10月份工作要点,土建已基本竣工,并于9月22日进行了预验收;文化建设全面开展,进展顺利;捐资有进步。前期各项工作如期展开,但困难与问题不少,一是由于各种原因,资金缺口较大,总缺口在80-100万元;二是各方面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议要求:离冬至很近了,各位委员、各位宗亲必须认请形势,增强紧迫感,努力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抓好捐资工作,在徐姓人口较集中的乡镇、片区每处要增加筹资3-5万元,新增捐资力求达到50万元。要进一步动员族贤重点捐资;避免出现空白村组未捐资现象;突出城区宗亲捐资。十月份还要抓好土建工程扫尾、文化建设、纪念册制作等工作。并为十月下旬筹委会会议做必要准备。
半天会议,交流了工作,评审了文稿,布置了任务,统一了认识,相信会议将促进宗祠建设更健康、顺利进行。
 
                                                        (徐耕) 
 
 
 
宗祠建设再迎捐资热潮
 
 
      潜山徐氏宗祠在历经三秋二春建设后,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内部文化建设有序进行,广大宗亲对宗祠建设竣工正翘首以待。今年国庆期间,很多在外地定居工作的宗亲纷纷赶到朝贺。他们本着尊祖敬宗的心愿察看宗祠建设情况,并给予了积极评价。在得知宗祠建设还有资金缺口的情况下,纷纷慷慨捐资,以解建祠资金急需。
  在北京工作的徐燕东、徐奕东兄弟俩9月12日回乡听说家乡正在建设宗祠,十分高兴,兄弟俩专程到宗祠建设工地察看宗祠建设情况。表示要尽自己一份心意,回去后召开家庭会议,决定捐资五万元支持建祠,以表尊祖敬宗之意,并立即汇出现金。
  潜山槎水镇徐淮根宗亲,自己兴办企业,在经多年打拼之后,现已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常年走南闯北,很少有闲暇时间停下来,对家乡建祠情况不胜了解,在经徐英新、徐晏宗亲介绍了建祠情况后,于10月4日赶到祠堂建设工地,进一步亲身体验了宗祠建设情况,很受感动,当场表示要尽自己之心,捐款五万元支持建设宗祠,并将现金送到筹建委办公室。
  10月10日上午,源潭镇查冲村徐英文宗亲来到宗祠筹建委办公室,找到办事人员,提出要为其在合肥工作的儿子徐席东联系捐款支持祠堂建设事宜。筹建委宗亲热情接待了他,向其介绍了宗祠建设的具体情况,老人非常高。筹建委负责人当场拨通了徐席东宗亲电话,对其关心和支持宗祠建设表示感谢。经过商议,席东宗亲承诺捐款五万元支持祠堂建设。其父亲英文宗亲当即表示在近期要汇款到账,老人带着满意的心情而回。
  目前,参与建祠各支派宗亲,按9月23日祠堂建设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发动族内宗亲捐款,支持祠堂建设,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效,新一轮集资建祠的热潮正在兴起。
 
                                                        (徐 耘)
 
 
 
寻根记
 
 
  潜山徐氏宗祠建设已初具规模,现已进入内部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旅居全国各地的潜阳徐氏宗亲,从各种渠道得知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带着家人纷纷从外地赶来寻根。
  9月28日,在合肥工作的徐忠、徐峰兄弟俩专程开车来到祠堂,察看宗祠建设情况,对宗祠的宏伟建筑很是赞许。他们祖辈居住怀宁县马庙,兄弟俩落户合肥后,很少了解家乡宗亲活动方面情况。这次从网络上得知家乡正在建设宗祠消息后,连忙打电话与宗祠筹建委负责宗亲联系,并来到宗祠现场观看,满足了自已的心愿。为了表示他们对建祠的心意,还当即捐了款。
  10月5日,徏居陕西柞水县徐宗立宗亲等一行五人,不远数千里赶来祠堂现场,认真地察看祠堂的每项建设情况,宗亲们十分满意。迁居柞水的徐氏宗亲是德一公支派的后裔,他们早在清乾隆年间就远走他乡,近三百年来,很少与家乡宗族联系,这次专程回乡寻根问祖,察看祠堂建设情况,实现了他们认祖归宗的宏愿。
  10月7日,旅居六安市的徐基堂宗亲,从网络上得知家乡在建设宗祠的消息后,一人辗转乘车赶到潜山县城,找到宗祠筹建委负责宗亲,要求到祠堂看现场。筹建委负责宗亲热情接待了他,向其介绍了宗祠建设情况,并派员陪同一起到宗祠现场。基堂宗亲看到祠堂的宏伟建筑,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是祖宗福地,你们办事宗亲办得好,深表感谢。
  10月6日,徏居南京的徐洪发宗亲一行五人,早上六点钟起程赶到潜山,专门来到祠堂工地察看祠堂建设,他们一行从工程设计到建设规模,从主体建筑到内部装修,从外部环境到文化建设,都给予了积极评价,表示非常满意。洪发宗亲是沙河支派裔孙,上五代前迁居南京,后裔遍居江浦、六合等地,与家乡失去联系。去年他从网上得知家乡建祠消息后,很是激动,下决心要寻根问祖,后在筹建委宗亲努力下,终于找到了祖根。这次专程来到祠堂,亲自体验到"家"的意境。他们表示回去后要联系定居南京的宗亲,为宗祠的建设出力尽智。
  迁居省内外宗亲寻根问祖的迫切心情,激励着从事族务工作人员的信心。尽管有较多困难,但要坚定信念,按照建祠、修谱、族务研究三项既定工作目标而努力奋进。
 
                                                      (徐 耘)
 
 
 
 
岳西徐氏联谊会
 
召开高考优秀学子表彰会
 
 
  8月18日上午,岳西徐氏联谊会在该县四星级大酒店———天际大酒店三楼会议厅隆重召开2012年高考优秀学子表彰会。会议由徐新民副会长主持。
      会上,秘书长徐正龙宣读表彰优秀学子名单、高考成绩和录取情况,副会长徐啟坤、徐松华、徐长安代表联谊会向优秀学子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学金。徐磊等三名优秀学子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纷纷表示以大学为展示平台,奋发向上,绝不辜负园丁和家族长者的殷切希望,徐学中等三位家长也分别交流了育子心得。
  在各位宗亲的自由发言中,除了勉励优秀学子发愤图强、再创佳绩外,徐海波副会长重点强调出身社会后一定要注意情商的发展,徐长安副会长提议尽快成立基金会,一方面奖励优秀学子,另一方面资助贫困大学生。
  最后,徐承钦会长发表了高屋建瓴的讲话。他强调:今年是联谊会成立以来岳西徐氏学子高考成绩骄人的一年,联谊会为此专门召开表彰大会,对进入全县文理科前十名的优秀学子给予表彰,旨在倡导崇文重教,引导全体族民把读书求学、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家族发展的第一要务。真诚希望徐磊、徐静、徐慧三位优秀学子激流勇进,再攀新高,造福人类,为华夏争光,为家族添誉。
 
                                   (岳西 徐义平)
 
 
 
 
 
田氏源流简介
 
田氏始祖——田完
 
有妫之后将育 于姜邱而传述

联兆孔彰凤鸣 叶吉金玉锵锵
 
 
      田完系陈厉公之子,避乱奔齐,齐桓公封之于田,遂以封邑为氏,改称田氏。
  田姓是当今常见的姓氏,人口46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为我国人数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居第五十六位,尤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多此姓。
  田姓来源有二:一为出自妫姓,系妫满之后,由陈氏而改。相传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居住在妫纳河边,其后世子孙便有以地为姓的,称妫姓。二为由黄姓所改。有辅佐惠帝的黄子澄,因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更名为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一带,后子孙也以田为姓。
  田姓郡望主要有北平郡、雁门郡、京兆郡、平凉郡、太原郡、河南郡、天水郡等。田姓的堂号为“北平”、“雁门”、“紫荆”等。
  田氏的最初发源地是在今山东省境内,而且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其地位非常显赫。自秦吞并齐国以后,田姓最初开始向西、北之地迁移。汉初,田氏贵族,曾先后裂地称王。但不久均被消灭。汉高祖为了进一步消除各地反叛势力,维护汉朝统治,采纳娄敬之建议,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田氏贵族也被迫迁入此地,后成为“京兆”一带望族。再后,田氏族人又有迁徙至北平(今河北、天津一带),故以“北平”为堂号。并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宗时,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其后子孙以地为堂号。宋时,田氏南迁于福建、广东等地。明、清之际,田姓便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
  历史上田氏的知名人士不少,而且从一开始就很有影响。如战国名将田忌、相国田婴、大将田单等。汉初有田横。西汉有大臣田蚡,大司农田延年等。南北朝时有著名画家田僧亮。唐代有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又有宦官田令孜。北宋有直言敢谏的田锡。元末有农民起义首领田丰。明代有文学家田汝成。清代有书法家田锡田。近代有资产阶级政治家田桐。现代有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田汉。其所作《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任氏始祖——任不齐
 
太昊后裔 孔门高弟
 
食邑任村 从祀儒宫
 
 
  任不齐为春秋时任侯后裔,因受封于鲁国任城,其子孙以邑为氏。
    任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人口45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8%,居第五十七位。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
任姓来源主要有六:一是由远古妊姓衍传。二是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三是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四是出自风姓。据史书记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五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姓任的,其后代称为任氏。六是元代王信之子宜,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任姓郡望主要有东安郡、东安县等。东安郡,东汉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相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兴等县地。三国魏改为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士兴西南),南朝宋移治千乘(今山东广饶北),隋初废。东安县,今浙江富春县。
  任姓以“乐安”等为堂号。
  任姓的来源比较庞杂,许多支派今已难详考。据自史书记载,出自风姓国的任姓,是发源于今山东省济宁一带。而至周代,任姓以山东为繁衍中心,成为当地一大郡望。至汉时,任姓已散居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江苏、湖北、福建等地。任姓南迁以汉以前。而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至唐代以后,任姓便广布于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清之际,任姓遍及全国各地。
  任姓作为古老的姓氏,历代名人辈出。楚国人任不齐,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任座为魏文侯时一位名垂千史的贤臣西汉时有益州刺史任安,御史大夫任敖。明代有抗倭名将任环。清代有著名画家任熊。学者任大椿,曾任礼部主事、充四库全书纂修官。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任弼时。 
 
 
 
 
安徽九都—徐塝徐氏源流考(1)
 
安庆  徐一明
 
 
  我属安徽省潜山九都—怀宁徐塝的徐氏一族。家父在世时为家族所作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主
持并参与了重修编撰安徽徐氏九都派系的家谱(以下简称九都谱)。打那以后,我家中理所当然就保留了这一套谱稿。追念先祖,寻根求源,也一直是我的心愿,经常翻阅这部比较完整的九都谱,仰视先祖们4100多年来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不仅让我对徐氏祖先繁衍120多代的史实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而且也基本弄清了徐氏祖先迁徙演变的世系脉络。
  近些年,特别是退休后,我有幸参与了各种家族联谊活动,与各地宗亲探讨徐文化发展史,亲赴古徐国发源地(鲁南苏北皖北区域)以及后来祖先迁徙过的浙江、江西等地寻根调研,多方获取资料,视野更加开阔。纵观4100多年的徐氏发展史,朝代更迭,灾祸绵延,我们的祖先历经磨难,迁徙频繁,流落各地,世系复杂。
  比照九都谱,我发现世系记载虽然有序,但与调研的其它谱系以及获取的史实资料,均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借整理归纳九都谱世系结构之机,清理一下安徽九都-徐塝的徐氏源流,提出旧谱稿中差异之所在,期待与同族宗亲们商榷,以便于今后在重修九都谱时做些必要的修订完善。
  为便于归纳,本文试将九都谱中的徐氏世系派行,按照时间的远近以及族内发生的重大迁徙或变故事件,分解成六大部分:远祖世系、先祖世系、凰冈先祖世系、九都先祖世系、徐塝近代世系以及现代世系。其中:
  远祖世系从徐氏总第1代始祖伯益算起,到总47代为止。史实记载,从若木立国至章禹失国,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600多年,共有44代君王。
  先祖世系从总48代起至97代,其间50代,约1500余年。这一段时间先祖主要是由于天灾战乱纷纷南北迁徙。
  凰冈先祖世系自总97代江西凰冈始祖算起,至总106代凰冈十世祖则七公兄弟迁往安徽潜山,历经10代,前后约300余年。
  九都先祖世系自总106代则七公从江西凰冈迁至安徽潜山县延寿寺九都,即为九都始祖算起,至总113代贞泌公由潜山迁至怀宁县江镇黄宪塝(后称徐塝村),历经8代,前后约200余年。
  徐塝近代世系自总113代贞泌公由潜山迁至怀宁县江镇黄宪塝(后称徐塝村),即为徐塝始祖算起,至总122代善缘公(本人的太祖父),历经10代,前后亦约300余年。
  现代世系自总123代开始,即徐塝第11代我的祖父辈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节约篇幅,前四部分每一代尽可能只列出一位祖先的名字作为代表形式表示,并只写出简单的身世,且用表格方式列出,以便参阅。
 
(一)远祖世系
 

    九都谱记载,远祖世系自徐氏世系总第1代始祖伯益算起,到总47代(相当于徐国最后一位君主章禹一代)为止,历经1600多年。其世系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九都谱远祖(总1至47代)世系表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1
伯益
徐氏受姓之始祖。
25
详子。
2
若木
伯益次子。徐氏始祖。
26
范子。
3
征国
若木长子。
27
箨子。
4
征国长子。
28
安子。
5
房子。
29
忠子。
6
仁子。
30
超子。
7
豹子。
31
康长子。
8
谦长子。
32
卿子。
9
澄子。
33
淹子。
10
晔子。
34
彦子。
11
禹子。
35
偃王。
12
清子。
36
宝宗
诞长子。
13
宝子。
37
宝宗子。
14
通民
宽次子。
38
仁子。
15
通民子。
39
宏子。
16
强子。
40
逖子。
17
车子。
41
望子。
18
能子。
42
垂子。
19
弘子。
43
可长子。
20
瑞子。
44
先子。
21
侍长子。
45
伸子。
22
世长
并子。
46
长子。
23
世长之子。
47
由子。
24
恭子。
 
 
 
 
  从九都谱的远祖世系表中看出,第1代始祖是伯益公。九都谱云:“若伯益为吾氏祖,固有可据矣。益佐禹有功,禹封益子若木为徐侯。子征国因之吾徐氏得姓受实始于此。”由于伯益助禹成功治水的功劳,导致其子若木受封于徐,所以徐氏受姓其第1代始祖当选伯益公。而若木被夏王受封于徐(今山东郯城周围一带),建徐国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共有44代君王。其区域先扩至邳州(良王城)附近,后迁至泗县、泗洪。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鲁南、皖北和苏北等江淮广大地区。所以若木虽是徐国首位君王,即徐氏实际始祖,但还是将他列为第2代。查阅皖西南地区几乎所有敦睦堂的《徐氏宗谱》中世系记载都是基本一致。
  在这段时期发生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一直受到后人的关注。我在查阅这两件大事时,发现九都谱计算远祖的世系与其它谱系以及历史记载,存在有明显的差错。我们先按照九都谱的世系表说明这两个事件。
     其一是表1 中的35代诞公,即传世称颂的徐偃王。九都谱云:“传35代至诞公,生而灵异,有文在其手曰‘偃王’,修仁行义,民共尊之。穆王无道,惧公有他志,约楚以谋之,公修臣节不忍战,去彭城邑于簿里山下居焉,从之者如归市民因号其山为徐山,即今灵山是也。”
  偃王死后,其子宝宗于周共王时,继位第三十三代国君,继续治理徐国,此时,徐国最为强盛,区域先后扩充至整个鲁南、皖北、苏北等江淮广大地区。
  其二是按照历史记载,徐偃王的十一世孙徐子章禹,发生了章禹失国这件大事。
  春秋周灵王时,章禹继位徐国第四十三代国君,史称驹王。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孙武(《孙子兵法》作者)和伍子胥两位大将的协助下,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徐,徐国君章禹领兵固守,以待楚军来援。阖闾见徐国城坚兵厉,无法攻取,便决定筑堤引水灌城。章禹见久持必败,为了不殃及百姓,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乃断发携夫人迎降吴王。于是,泱泱徐国历夏商周至春秋,传四十四世国君,终于立国1649年后而亡。城破后,徐子章禹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地的城父集)。徐国至此,再也无力回天,国已不国,民力衰竭,徐氏族人渐渐离散迁徙于四面八方。这就是徐氏历史上的章禹失国之惨痛事件。
  不过九都谱中对此事没有交待。究其原因,可能族人认为章禹失国是难以启齿的不幸之事,有意隐去?具体原因有待深入考证。
  历史资料中基本上都认为,从若木立国至章禹失国为止徐国共有44代君王。也就是说,从伯益至章禹共计45代,其中,使徐国最为强盛的徐偃王诞是33代。
  而从表1 中可以看出,在九都谱中诞是35代,为何多出了2代呢?说明九都谱中记载的远祖辈份身世肯定出了差错。我核阅了对家谱研究颇有造诣的徐义佳宗亲所列出的远祖世系,对比表1中原22代世长、25代范和31代卿是多出来的。而原33代彦与34代绥之间少了一代训。如果纠正以上的差错,则表1中的远祖辈份排列顺序就与义佳研究的史实吻合了,诞公(偃王)是33代。如附表1 所示的部分。
 
附表1  九都谱远祖部分世系勘误表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1
伯益
徐氏受姓之始祖。
28
超子。
……
 
 
29
卿子。
21
侍长子。
30
淹子。
22
世长之子。
31
彦子。
23
恭子。
32
训子。
24
范子。
33
偃王。
25
籍子。
34
宝宗
诞长子。
26
安子。
……
 
 
27
忠子。
45
由子,与章禹同一代。
 
  再回到九都谱中,史料记载章禹是45代,那么对应着2代的差错,章禹失国应当与47代迁处于同一代。那么为何迁与章禹不同名呢?我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迁与章禹极可能是属于不同的两个徐氏分支,另一原因是九都谱有意避开了章禹失国的难言之痛。
  以上的差错是否在九都谱下次修订时更改过来?有待进一步探讨论证。但至少应当在以后重新修谱的序言中给予必要的说明。
 
       (未完待续)
 
 
 
 
编读往来
 
  本报第六十期第4版以《寻根问祖》为题刊登了潜山籍台湾宗亲徐华庆向皖西南徐氏联谊会寻访祖先资料的来信。信息发布不久,徐志成宗亲不辞辛劳,遍翻老谱,历经数日,终得寻。让台湾宗亲心愿得了。在此,本报特别感谢志成宗亲的热心寻访。 
 
                                                     《族务通讯》编辑部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