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六十三期

   发布时间:2013-01-13 来源:

 

《族 务 通 讯》


第六期(总第六十三期)


2012年12月25日


 

全国徐氏宗亲暨来宾联谊座谈会在潜山召开
 
 
  12月15至16日,全国徐氏宗亲暨来宾联谊座谈会在潜山县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宗亲暨来宾共80余人出席会议,全球徐氏联谊总会会长徐国忠到会祝贺。会上,大家齐聚一堂,相互交流,畅叙友谊,共话发展。
 

图1  联谊座谈会在潜山大酒店隆重召开
 
  会议分两阶段召开,15日上午,全体与会人员共同考察了重建的潜山徐氏宗祠。在宗祠现场,与会代表铙有兴趣地察看了宗祠建设的各个方面,他们对宗祠的主体建筑、文化内涵和继承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在宗祠现场,代表们还向宗祠赠匾赠画,以表祝贺新祠落成志庆。15日下午,与会代表齐聚一堂,相互交流开展族务活动的经验,畅叙友谊。会议由皖西南徐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徐一明主持。皖西南徐氏联谊会名誉会长徐继达首先致欢迎词,他代表潜阳十万徐氏宗亲欢迎来自全国徐氏各支派领导暨族贤代表的到来。他在简要回顾潜山徐氏宗祠建设情况后,着重阐述了传统姓氏文化与当代中华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统一性,强调姓氏文化是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基础,而修家谱,建宗祠是姓氏文化的显性载体。因此,挖掘研究,弘扬姓氏优秀文化,就是为当代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力。
 

图2   徐宏宗亲代表浙江徐氏文化总会赠送礼品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松苗就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工作开展和潜山徐氏宗祠建设情况作了专题发言。松苗宗亲就围绕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六项工作目标而展开的内部联谊组织网络建设,外部的寻根祭祖,广泛联谊和开展尊老爱老活动,办好《族务通讯》,加大宣传舆论,帮助外迁宗亲寻亲问祖等工作做了汇报。松苗宗亲还着重介绍了潜山徐氏宗祠建设情况,他回顾建祠的辛劳,体验族人的意志,强调弘扬尊祖敬宗美德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
 

 
图3   江西省徐氏联谊会徐琳秘书长致辞
 
  各地徐氏宗亲代表和来宾在座谈会上相继发言,逐一介绍了在开展族务活动,发展徐氏优秀文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山东徐氏宗亲联谊会徐贞习会长阐述了郯城作为徐氏祖陵的可信性、唯一性和吉祥性等。浙江徐文化研究总会徐宏秘书长介绍了浙江龙游注册“偃王文化公司”,依托徐偃王庙发展徐氏文化特色经济的经验与做法。江西徐氏联谊筹委会徐琳秘书长对江西徐孺子墓和徐孺子文化的研究情况做了简要介绍。福建徐氏联谊会副会长徐志俊反馈了闽台徐氏宗亲每年定期开展联宗祭祖活动开展情况。江苏无锡市徐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元生和江苏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夏泉生先生,介绍了无锡市出资40亿,修复、保护惠山118座祠堂,依托惠山祠堂文化群,发展氏族文化旅游经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颇为前卫的做法。中华徐氏网负责人徐双喜就广东徐氏与泰国徐氏联宗祭祖活动开展情况做了介绍。山东郯城祖庭代表徐华勤、江西凰岗祖源地代表徐光珠也都做了发言。本市岳西宗亲代表徐新民、望江宗亲代表徐达政、宿松宗亲代表徐芳田等也分别介绍了本地区徐氏联谊活动开展情况。最后,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徐敬宾发言,他认为目前我们的修谱建祠等一切族务活动,都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潜山徐氏宗祠建设和今后的管理要遵循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将祠堂文化建设、保护与天柱山旅游有机结合,开创一条祠堂文化建设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图4   敬宾顾问作总结发言
 
  座谈会期间,与会宗亲们真诚相待,亲如一家,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大会后各地区的宗亲们继续攀谈,加深了彼此了解,增进了相互情感。通过坦诚交谈形成了共识:友好联谊、和睦相处、不尚空谈、踏踏实实地做好本地区的事情。相关的省市不约而同地建立了新的联谊关系,相约今后不定期互相交换本地区的宗族活动的信息,交流各自徐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努力推动徐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会间,还安排了畅游风景秀丽的天柱山。
 
                                                   (徐维)
 
 
 
全国徐氏宗亲暨来宾联谊座谈会代表考察潜山徐氏宗祠
 

图5 参观徐氏宗祠的宗亲们合影
 
 
       仲冬的潜阳细雨霏霏,新建的潜山徐氏宗祠内情意融融。12月15日上午,宗祠内外热闹非凡,全国徐氏宗亲暨来宾联谊座谈代表一行80余人齐聚徐氏宗祠,考察新落成的潜山徐氏宗祠。代表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恭贺新祠的竣工,他们赠送牌匾、字画,以表祝贺,有的还当场捐赠现金和物品。
 

图6   参观徐氏宗祠时合影(左起小明、一明、徐宏、敬宾、国忠、继达)
 
 
  前来考察和恭贺新祠落成的有全球徐氏联谊总会会长徐国忠及办公室主任徐春晓;江苏徐氏联谊会暨无锡祠堂研究会;浙江徐文化研究会;山东郯城徐氏联谊会;福建徐氏联谊会;广东徐氏联谊会;江西徐文化筹委会;江西凰冈徐氏联谊会;河南南阳桐柏徐氏联谊会;皖西南徐氏联谊会及岳西县、宿松县、怀宁县等徐氏联谊会的代表。

图7   参观徐氏宗祠时合影(左起华福、敬宾、一明、春晓)
 

  上午九时许,徐氏宗祠大门敞开,鞭炮齐鸣,迎接贵宾。在皖西南徐氏联谊会负责人徐继达、徐一明、徐松苗等陪同下,宗亲暨来宾们饶有兴趣地参观考察了徐氏宗祠。
 

图8   参观徐氏宗祠时合影(左起敬宾、贞习、华勤、一明)
 
 
  在大门前,代表们瞻望了徐氏宗祠概貌。被祠堂宏伟的建筑规模所震撼;在前厅,宗亲们为精巧的斗篷设计等徽观构造而赞誉;在中厅,宗亲们听取了建祠介绍,品味一幅幅牌匾,为捐资建祠事迹所感动;在后厅(神堂),宗亲们凝神驻足,缅怀先祖。整个考察过程历时两个小时,始终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总会会长徐国忠本应15日晚要带队出国访问,但他于14日下午冒着风雪自驾车行8个小时,当晚十时抵达潜山。在考察新祠后,高兴地说,看了新祠很震憾、很激动、很佩服潜阳宗亲智慧和能力,不虚此行,并当即拿出2千元做为敬祖香火钱。随后又急忙离潜,赶乘航班飞赴新、马、泰。与会代表也都纷纷称赞祠堂规模宏大、结构古朴新雅、文化氛围厚重,继承了历史传统,凝结了潜阳全体宗亲的敬孝和辛劳。
 

图9   参观徐氏宗祠时合影(左起宿松县宗亲代表传结、治斌、芳田会长、一明)
 
 
  潜山徐氏宗祠的落成,圆了潜阳十万宗亲的重修祠堂梦想,也为广大宗亲提供了尊祖敬宗、睦族联谊的有益平台。
 

 

 
 
 
 
 
徐初发代表(台湾)世界徐氏宗亲总会
 
恭贺潜山徐氏宗祠落成
 
 
      潜山徐氏宗祠落成庆典在即,全国各地宗亲纷纷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贺。12月3日,(台湾)世界徐氏宗亲总会理事徐初发来潜恭贺,赠送牌匾一块。继达、敬宾、松苗、和顺、康生等热情接待了初发宗亲,并陪同其参观祠堂。
 

 
图10    初发宗亲代表台湾世界徐氏总会赠送“东海之光”牌匾
 
     初发宗亲是受(台湾)世界徐氏宗亲总会委托前来恭贺祠堂落成,为此精心制作题为“东海之光”的牌匾一块,他从台湾桃园机场出发,到山东济南下飞机,然后坐火车到达合肥,换乘汽车到潜山,到潜山已经是中午时分,在县城没有停留就直赴祠堂,因为要赶第二天飞机,下午便赶回南京。初发宗亲长途跋涉、千里送匾,表达了台湾同胞的浓浓深情,为祠堂落成增辉添彩。
 

图11   继达、初发和敬宾在潜山徐氏宗祠敦睦堂内合影
 
 
                                      (敬宾)
 
 
 
 
全国徐氏宗亲暨来宾联谊座谈会
 
欢迎辞
 
徐继达
 
 
尊敬的全球徐氏联谊会徐国忠会长:
尊敬的江苏徐州祖庭、山东郯城祖庭、江西凰岗祖庭宗亲代表:
尊敬的江苏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
尊敬的来自全国徐氏各支派领导暨族贤代表:
  在这隆冬季节,各位光临潜阳,考察新建的徐氏宗祠,上门赐教,并给予有力指导,我作为皖西南徐氏联谊会名誉会长,并代表这里徐氏耄耋老朽,发自内心表示敬意、热烈欢迎。
  座落在天柱山麓,潜水河畔的徐氏宗祠,是潜阳徐氏文化园的第一期工程。在改革开放,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下,由徐松苗、徐和顺等宗亲组成的团队,引领广大宗亲,经历三冬两春的艰难奋斗,经风水先生多次精心选址,集资500余万,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施工,以较快时间,建成了三进七开间,1800多平方米的、七百年来数支合建的徐氏宗祠。这是潜阳当代十多万宗亲厚聚在心、尊祖敬宗、血缘本能的显现,是姓氏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使列祖列宗有家可归、登堂入座,享受后裔的祭祀并永奉香火,请他(她)们含笑于九泉。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文献。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上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强调我们的文化大国,要走向文化强国。“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他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就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中国的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基石。修家谱、建宗祠等是姓氏文化的显性载体。但要与时俱进,民族性与时代性相适应。我们挖掘、研究、弘扬姓氏优秀文化,就是为文化强国添砖加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力。在座各位都是当代实干兴邦的精英。像我们这层人,只有坐地呐喊了。
  取之不易,守之更难。一座宗祠虽建起来了,但要完善、提高,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还有文化园的几项工程,要分期完成。敬请各位关注、支持,常来指导。
  祝座谈会圆满、成功!预祝新一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

图12   继达名誉会长致欢迎辞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暨重建徐氏宗祠情况的汇报
 
——在全国徐氏宗亲暨来宾联谊座谈会上的讲话
 
徐 松 苗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宗长:
  您们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到潜山考察徐氏宗祠,指导我们将举行的祭祀大典,我们感到无比激动与荣耀。我代表“徐氏宗祠建设委员会”和“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对您们表示衷心感谢!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两个方面情况。
  一、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开展活动的情况
  2005年11月1日,由徐继达等宗亲倡导组织成立了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并确立了重建潜山徐氏文化园(宗祠)、修潜山徐氏联谱等六项工作目标,七年来,我们遵循着包容、理解、进取的精神,坚守目标,开展工作。第一:自县至乡、村层层建立了宗亲联络机构。自研究会成立后我们逐步完善着宗亲联谊机构,各乡镇设联络组,人口居住较集中的村设联络员,还在北京设立联络组。为开展活动,联络感情,交流沟通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开展了系列寻根祭祖联谊活动。研究会先后组织赴山东、浙江、河南、江西、湖南、北京、江苏等地开展寻根活动,拿出3万元捐献给江西凰冈、郯城等祖地开展祭祀、修祖茔等活动;组织宗亲近千人两赴凰冈参加祭祖。通过不同形式的寻根祭祖活动,推动了族务活动开展,第三:办了一份小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族务通讯”确保了每年不少于5期,每期1千份,远寄海内外,达十多个省市,遍布全县乡村,共办了62期。第四:坚持定点办公、定时议事、定期报告制度,千方百计筹措活动经费,确保研究会工作运转。第五:开展了尊老爱老活动。自2007年重阳节开始至2012年我们对潜山境内共110多位徐氏米寿老人开展了慰问活动,在“族务通讯”上刊登照片,每个老人送一块寿匾、几斤糖、几斤肉、几斤面等寿礼祝贺,推动了一系列孝老活动的开展。第六:帮助数十处外迁宗亲寻亲,接上了血脉关系。
  二、重建潜山徐氏宗祠的体会
  潜山徐氏宗祠自2010年6月动工兴建,越三秋两春,于2012年12月完工。其间十万族众热情高涨,戮力同心,捐资献策,为建祠做出贡献。
  在重建宗祠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谋划建祠关键在思想的统一。2006到2009年历经四年谋划,通过不断统一思想,舆论准备,反复论证,审时度势,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于2010年才正式动工兴建。
  (二)选址设计是建祠的基础。我们经历了一地两改址、一祠三改图的艰难过程,这里既有与高速公路的关系,还有参修人数增加的原因,再就是宗亲们的关切和呼吁,仅改址迁坟就达38棺,其艰辛程度回想起来感到可怕!
  (三)募集资金是建祠的关键。新建的宗祠面积为1780平方米,宗祠高13.8米,徽风皖韵古典格式,总造价600余万元。已入帐捐资480万元。承诺未到位资金50万元,还有部分缺口。我们采用动员广大参修宗亲自愿捐资,筹建委领导带头捐资,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重点捐资方法,始终把捐资做为主要工作,努力践行着“笑着脸、苦着嘴、扑下身、上门访、托人说、公开要”等方法才有今天的结果。这中间的酸甜苦辣无法用文字表述。是痛苦与欣慰并存着度过这三年。
  (四)工程实施过程是真正的跑“马拉松”,一步也不敢松懈。工程中经历分步实施、分别招标、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又不断考察、增删、修改图纸,特别是一些细部工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这些执事人员常感心力交萃。但仍保持着穷乐哈!看着宗祠一天天走向成熟、完美,我们也在享受着这份愉悦!
  (五)文化装祯是宗祠建设的灵魂。文化装祯我们把其归结为:建筑风格、装璜装饰格式、祖先牌位制置、楹联匾额提练、木雕石刻协同、灯具石狮选用、源流规训编写、挂历、纪念册的策制等八大方面,且相辅相成,贯穿于祠堂建设的始终。我们力求大方、扑实、庄重的风格,不突出个人、不偏重文字华丽、力求大气、包容。祠堂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艰辛、繁杂的,但他是一个家族的文化象征,也是一个区域文化的体现,我们深知能力浅簿,但又不得不勉为其难,兢兢业业地去完成他!缺憾是一种美,只能这样自我解嘲了!
  (六)天道不古。重建后的徐氏宗祠我们把其功能归纳为:族务活动的中心、祭祀祖先的场所,教化后人的基地,存储谱谍的藏阁、文艺演出的舞台、会议展览的会所、观光旅游的景点、对外开放的窗口。宗祠体现着神圣、庄重,承载着十万宗亲的追思。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至今已届七年,宗祠重建也历经七年,我们这些执事人,无报酬、无补贴、无级别地为族务干活,虽历经坎坷、曲折、误解、甚至谩骂,但仍能任劳任怨地走到今天。我们也常问自己,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真的有那样一些无利不起早的人吗?在挣扎、自嘲、理解中支撑我们前行的是感动与责任!
  首先有那样一群进入耄耆之年的老前辈在引导着我们前行,以继达、志诚、承钦、敬宾、徐熙、礼志等老一代宗亲,以自己赢弱的身躯而践行长者、智者的榜样。继达宗亲就是中风病后仍关心着建设过程中的点滴,虽不能事事身体力行,但也坚守着那份执着;志诚宗亲老伴瘫痪在床四年,老两口相互支撑着,但哪一次活动,只要通知了,他都提前从三十里外的乡下赶到城里;承钦宗亲学识功底厚,宗祠文化建设的每刻一个字,他都反复推敲,亲自察看,任劳任怨;敬宾宗亲,我们亲昵地称其为"霞客",他阅历丰富、肯动脑子,在宗祠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参谋作用;徐熙宗亲,古建经验丰富,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推荐了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担纲工程施工任务;礼志宗亲带领水吼宗亲在一个月内取去祠堂选址内31棺坟,拆除一座楼房与地面附属物,其艰巨程度、工作难度之大简直不可想象。际楼老人身患肺癌,曾三次手术,但他扶病五去宗祠,不仅支持儿子海杰捐款10万元,还亲自上门作捐款人工作。老人的心,只有老人知道,这是一种孝的呼唤与追求。还有国珍、成年、一明、甲鼎、基栋等年长宗亲都用自己那一份爱、一份情、一份执着向我们传递着责任。
  其次是一批以徐晓为代表的宗亲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感动着我们。徐晓宗亲当2011年初在“皖西南徐氏宗亲网”上发现重建潜山徐氏宗祠时,他托其大哥徐浩与姐夫实地考察后,亲自驾车一家十余人清明节前来实地看望,并当场承诺捐款150万元,其后又陪同老母亲坐着轮椅推到祠堂中厅察看祠堂,这种不忘祖恩,固本孝悌的情怀,值得尊重,更激励着我们前行;余井徐明节宗亲儿子徐飞在岗病逝,明节宗亲将其抚恤金捐去5万元给宗祠,老两口家境贫寒,这笔钱是他们养老钱,拳拳孝心,我们异常感动!
        再者是那一百多名义务联络员,他们历时三年,上门做宣传,逐户做工作,去外地联络宗亲,一户一户的收钱、交钱,尽的是义务、是真情。此类故事枚不胜举,感人致深,催人泪下!
  还有我的这些建祠同事,这些年摸爬滚打在一起的和顺、康生、建安、江生、海峰、旵东、英先宗亲,我们这些年风风雨雨图什么呢?我们退休了拿共产党给的养老钱,不图名、不图利,只是坚守着自己当初的那一份承诺和被宗亲们的事迹感动,以及在建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份感情、亲情!
  正是这些感动,保证了宗祠建设几经周折,但能顺利竣工!
  为了宗祠的后期管理,我们议定了宗祠管理章程,建立了宗祠管理委员会,还有很多后续工作等待我们继续完善与改进。
  宗祠建设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留下了不少缺憾,只待今后继承与弥补。
  两年筹划,两年启动,三年建设,潜阳徐氏宗祠竣工,面对宗祠、面对祖先、面对十万宗亲,我们这些执事者感慨万千,虽存遗憾,但不愧对,我们兑现着对祖先、对宗亲的承诺。 
 

图13   松苗秘书长作专题发言
 
 
 
                                                     (有删节)
 
 
 
瞻仰始祖 探究渊源
 
姜氏始祖——炎帝
 
亲尝百草 首艺五谷
 
泽被万代 号曰神农
 
  炎帝神农氏,又称烈山氏。是原始农业的创始人,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生活于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
 
姜氏源流简介
  姜姓是当今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7%,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居第六十位。
        姜姓来源有二:一为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相传少典娶于有峤氏,生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以水命姓为姜,炎帝为姜姓的受姓始祖。春秋时代的齐国,其创立者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二为出自桓氏改姓。《通志·氏族略》载:  “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姜姓的郡望主要有天水郡、广汉郡等。
    姜姓又以“天水”、“龙泰”为其堂号。
    姜姓在汉初,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汉至三国,姜姓除在西北进一步繁衍外,又有族人向西南迁徙,魏晋南北朝时,姜氏开始向南迅速发展。明清时期,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省都有姜氏的聚居点。姜姓入闽、粤始于明、清。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
    历史上的姜姓名人首推姜尚,即姜子牙,是西周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拜为师,官丞相。到周武王时,又尊其为师尚父,汉桓帝时有高士姜肱,及其弟仲海、季红,为后世树立了好的榜样。三国时有天水冀县人姜维,诸葛亮死后,他任大将军,继续辅佐后主,唐代有宰相姜公辅和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又有名将姜才,以善战知名。明代有画家姜立纲、姜隐等。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为《明史》纂修者之一,近现代有皖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1926年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后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1929年领导六安县独山地区的武装起义,开辟皖西北革命根据地。后历任红军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皖西军分区主席。1931年在河南牺牲,年仅二十九岁。
 
 
 
 
 
 
 
范氏始祖——范士会
 
帝尧苗裔  晋国士师
 
食采范邑  世称武子
 
  周宣王时,大夫杜伯后裔士会,因战功于晋国执掌国政,因食采于范邑(在今河南省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遂以范为氏
 
范氏源流简介
  范姓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6%,居第六十一位。
范姓来源有二: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范武子。二出自外族。晋时,南蛮林邑王范文,成为当时林邑王范逸的辅佐,深得民心。林邑王范逸死后无子继位,范文便自立为王,成为范氏宗族中重要组成部分。
    范氏郡望主要有南阳郡、高平郡。 范氏堂号有“高平”等。
    范姓发源于今河南范县,自范武子之后,他的子孙先后在晋国任要职,成为当地著名的一大巨族。魏晋以后范氏以汉度辽将军范明友为始祖。唐宋以前,范氏播迁繁衍形成了多处郡望。范姓于三国魏晋时开始大举南迁。唐时范氏已进入福建,到宋时福建范氏繁衍播迁日盛。北宋末年,范仲淹嫡孙范正国等范姓随皇室南迁,最后定居江西临川(今抚州市)开基创业。
    范姓历史上名人辈出。范武子后裔世代为晋国上卿,是我国早期政治世家。春秋时期越国的政治家范蠡,一生“居家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时人无不知晓。秦未有被尊为亚父的楚霸王项羽谋臣范增。东晋经学家范宁,撰有《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后人收入《十三经注疏》。唐代武则天时范履冰,初以文士身份参知军国大事,后任宰相要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诗词散文为后世传诵。明清之际范文程,参与军国机密,历任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太傅。现代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九届中央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另有多部著作。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曾参加南昌起义,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