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五十五期

   发布时间:2011-06-01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五十五期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辛卯年年会纪要

会议推举徐一明为常务副会长,徐松苗为副会长、秘书长


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在宿松召开了辛卯年会  4月4日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在宿松召开了辛卯年会。会议主要议题是:调整本会组织机构及主要领导人更替、今后工作要点等。出席会议的有皖西南联谊筹委会、岳西、潜山、宿松、望江、市直等组织机构负责人徐瑶东、徐继达、徐敬宾、徐承钦、徐松苗、徐芳田、徐务滋、徐聿、徐水印、徐达正、徐駸、徐应节、徐正龙等。本会主任徐贤钦因身体不适未能到会。市直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徐一明因事赴京不能与会。会前,我们先后分别就会议议题,听取并征求了上述宗亲的意见。本会秘书长徐松苗主持会议。受贤钦主任的委托,继达副主任首先作主题发言。经过讨论、商议,达成以下共识,特纪要如下:
  
一、筹委会“转正”
  本会自2005年3月25日成立的七年来,皆为“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备委员会”,现商定同意为:“皖西南徐氏联谊会”。原筹委会正、副主任,相应为联谊会正、副会长;原正、副秘书长,为联谊会正、副秘书长;原名誉主任,为名誉会长;原顾问职务不变。
   
二、主要领导成员更替
  去年10月21日在安庆召开的碰头会上,贤钦主任提出:“要吸收年富力强的族贤进联谊会班子。”经过几个月的谋合,形成了建议方案,经讨论:
  1、推举徐一明为本会常务副会长。
  徐贤钦:因身体不适,同意本人意见,不再担任本会会长,改任本会名誉会长。
  会长暂缺。
  2、推举徐松苗为本会副会长、秘书长。
  徐继达:因年逾八旬,身体欠佳,同意本人意见,不再担任本会常务副会长,改任本会名誉会长。
  3、推举徐水印为本会秘书处副秘书长。
  其他领导成员职务不变(略)。
  三、健全机构
  讨论认为,要创造条件,尽快将桐城、怀宁、枞阳、太湖等四县的徐氏联谊机构建立起来,以适应全国徐氏联谊活动的要求。
  四、活动要求
  1、本会每年要有准备、有主题,巡回到各县召开1~2次会议,借以交流信息,相互促进。
  2、办好“皖西南徐氏网站”。请各联谊、研究机构,确定1~2名网站通讯员,加强同网站联系,协力同心把网站办好。
  3、继续主办,积极支持、协助潜山研究会承办《族务通讯》小报。每年出4~6期。要求各地宗亲读者,自觉给小报捐资,数额不限,以减轻潜山研究会经费负担。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秘书处
                                                     2011年4月5日
                                                     辛卯年清明节

 

 

宿松县徐氏召开祭谱发谱大会

九代同堂拜通谱  两万宗亲庆谱成


    公元二○一一年四月四日,辛卯三月初二清明前一日,宿松县徐氏宗亲会在县委党校宾馆召开《中华徐氏通谱·宿松县卷》祭谱发谱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县十一支族二百多位族裔代表;皖西南及潜山、岳西、望江县宗亲联谊机构代表徐继达、徐松苗、徐承钦、徐水印、徐达正、徐骏和本县德高望重的方济仁老先生等应邀莅临会议。
    会场设在宾馆大厅,正墙帷幕上方悬挂“宿松县徐氏首次合修祭谱发谱大会”的横幅,横幅下方挂有伯益、若木、徐密等先祖的画像,画像前摆放鲜花素果及红丝带包束的《中华徐氏通谱·宿松县卷》上、中、下三卷和三册谱首。
    会议在丝弦锣鼓和鞭炮声中隆重开幕。会议由徐务滋宗亲主持。徐瑶东宗亲作主旨讲话。他说,通谱告竣,是全县徐氏宗亲的大事,六百多年来第一次,也是全县诸姓氏中的首例,值得庆贺!《通谱》实现了先祖的遗愿,《通谱》是族民的期盼,《通谱》是联宗合族的产物,《通谱》是族中贤达、编辑同仁劬录疾力的丰硕成果,《通谱》是全县两万徐氏宗亲集体智慧的结晶。接着,徐瑶东宗亲就宿松徐氏自迁松以来,从期盼合族同修到真正实现联宗合族、统派、纂修全过程作了简要回顾,对《通谱》的主要特色和重点内容作了概要的介绍,总结了修谱中的典型事例,指出了不足。最后号召,借发行《通谱》的大好时机,再接再厉,鼓舞士气,继续贯彻县宗亲会简章,做好日常族事工作。发扬先祖的创业精神,集合族之力,建成宿松徐氏总祠--菀嵩堂。
    南门支族副族长徐伟民代表全县徐氏宗亲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称赞《通谱》是我县徐氏最好的家谱,它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千古流芳;它真实地纪录了宿松徐氏迁徙、繁衍的发展史;它是进行家训、家风、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它求索了两万宗亲的源头;它奠定了统一派系的基础;它开创了宿松徐氏合修的新纪元。我们要认真学习《通谱》。将它作为传家宝,使其流芳百世,发扬光大。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秘书长徐松苗及潜山、岳西、望江等县的宗亲代表,分别宣读了《贺信》。
    接着,举行了庄严的祭谱仪式。首先,徐芳田宗亲宣读了《祭通谱文》。然后由南门族裔徐仁澍、徐传书宗亲执事,九代同堂,按合修新派字,从小字辈到大字辈,祭拜《通谱》。
    祭谱后,县宗亲会向皖西南联谊会敬赠了全套《通谱》;向岳西县、潜山县、望江县赠送了《通谱》谱首。
    最后,徐聿宗亲作总结讲话。他要求借发行《通谱》的春风,为建设宿松徐氏菀嵩堂总祠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会议在热烈的鼓乐声中胜利结束。 

   
                                                 宿松《菀嵩堂讯》供稿

 

 

 

布卿陵园之我见

陵园启动工程门楼今已圆满竣工  凰岗徐氏始祖——徐密,字布卿,系大唐吏部郎官。卸职后一路南下,欲返浙江龙泉安度晚年。然经鄱阳凰岗见山水秀丽则居之。自此之后,几经沧桑、几度春秋,在鄱凰以及皖赣等地,繁衍生息,族民迄今逾八十余万矣。历代忠臣孝子、理学醇儒、巾帼之秀代有其人。今且良才奕奕,俊达违伟,乃荷承先祖遗德匪浅矣,实可谓世族也。于是乎!2008年冬,皖西南、都昌等地族贤代表三十余人聚首祖庭———凰岗,议论之,一致力举修建布卿陵园,以彰显同根共族之凝聚;以慰藉列祖列宗之英灵。并慎重其事,成立了布卿陵园筹建领导小组,且于2009年春隆重举行了奠基典礼。仗领导小组之谋略,赖族贤之资助,陵园启动工程——门楼,今已圆满竣工(见附影照)。然而按整体规划其修建尚待成功,族贤仍需努力。究其瓶颈之所在,惟资金也。且数目非大非小(约36万元)。怎么办?祖庭族人精诚以待,请合族通力,各司其职,慷慨解囊。
  

                                    鄱阳徐光珠(本文作者系布卿陵园筹建组秘书长)


 

 

漫 漫 寻 祖 路

◎ 浙江  徐国强


 

  左图所示四月三十日浙江建德市徐氏宗亲代表徐国强(左)向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捐赠同治年老谱,徐国珍(右)副会长代表研究会接受捐赠。 
  
  
   
   我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慎终追远”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在我小时候就从爷爷那知道我们是从安庆迁来的,从那时起,我就有认祖归宗的愿望。
  记得在我上初中时,有个爷爷来我家看望我爷爷,聊天中,他冒着文革极左的风险,将一套家谱藏于山洞乱石中,我得知后欣喜异常。当面要求保存家谱,这位爷爷对我喜爱有加,不久,亲自将一套40本徐氏族谱交至我手中。经翻阅,这套族谱是清同治九年(1871年)续修,全套共四十一本,保存完整,但有几本虫蚀严重。当时虽尚年幼,但心中也倍感责任。在努力阅读的同时,每年六月六,我都拿出晒一晒。十多年过去了,家谱在我手上保存完好。

             生麟、生龙二公始迁建德

  根据同治年家谱记载,“祖生麟、生龙二公自安徽安庆府潜山县迁至浙江严州府建德县西乡夏阳源教岭头”。二公均是乾隆年间人,卒葬于教岭头。据此推算:先祖自安庆迁来浙后,很长一段时间与潜山祖家还保持联系,所以才有参与同治年间修谱的记载。据我爷爷讲,在抗日战争期间,潜山祖家也曾组织重新修谱,我们这一房也开好谱稿,筹好钱,并派专人前往,但时局动荡,此人有去无回。自那年到现在,已有一百三十余年。

               网络给我指迷津

  2006年我从哈工大毕业。工作后,经济独立了,认祖归宗的心愿就愈发强烈。可是由于长时间失去联系,祖家宗祠是否安在?祖家宗亲近况如何?祖宗墓地是否还有人祭扫?一切毫无头绪,寻祖之路困难重重。
  后来,通过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我查到了“积累造洪基”的辈分,并进入了潜山县徐赟先生的博客,里面有几篇关于潜山徐氏的文章,并按照上面留的联系方式给他打了电话。在电话中,徐先生告诉我,祖家宗祠均已被毁,但现在在筹建徐氏文化园。按潜山的世系,我应该是“礼”字辈的。挂完电话,我激动异常。
  之后,我又上潜山徐氏文化研究会网站,通过上面详细的介绍,我终于理清了自己的血缘脉络。我祖上应为迁潜始祖竹牖公,我这支徐氏谓之“沙河徐”。
认祖归宗,送老谱入祠
  2008年6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潜山县文物局徐霁旻先生的短信和来电,他向我介绍了潜山县徐氏研究会及文化园筹建的情况。并告诉我“沙河徐”始祖葬在潜山县源潭镇棋盘岭,祖庭族人随时欢迎在异乡的子孙回乡祭祖。
  寥寥数语,让我对祖宗之地有了更真切的怀念,也激起了我认祖归宗的强烈愿望。
  去年10月,祖庭洪字辈八十岁的徐国珍爷爷,专程赴浙江寻宗,他老人向失去联系的建德宗亲详细介绍了祖庭近况,大家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仅使百年游子门庭生辉,连九泉之下的先祖,也在丛中笑。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我尽快踏上寻祖路。
  最让我欣慰的是:今年四月三十日。这一天,我代表建德徐人祭拜了潜山始祖竹牖公等祖先;这一天我敬仰了正在新建的徐氏总祠;这一天我恭敬的将同治庚午年(见复印件)的一套本老谱送入祖祠归档,它象征着建德徐人的心灵回归。
  

               注:本文作者廿七岁,工作于民盟浙江省委组织部,本人为民盟盟员。

  

  

蒋氏源流简介

蒋氏始祖——蒋伯龄


  烨烨世胄 锡国期思 行成道范 学同王师
  彬彬雅态 荦荦天姿 克萌峻德 千载若兹
  伯龄为周公第三子,受封于蒋国,遂以国为氏。
  蒋姓是中华民族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二位,为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国姓氏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在我国历史上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蒋氏姓源较为单一,主要出自姬姓,始祖为蒋伯龄。据《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去逝,成王继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摄政。其弟兄们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师东征,平定了叛乱。此后,周公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其中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固始县),建立诸侯国。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蒋氏。
  蒋姓郡望主要是乐安郡。
  蒋姓堂号主要有“乐安”等。
  蒋姓发源地为河南,自被楚灭国后,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其中有一支首先于汉时迁居陕西境内,又一支于东汉末迁往山东东莱郡,另一支于南朝宋时迁往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县)。西汉哀帝时,其子孙还有渡江散居湖(今江苏境)、源江奉化之三岭。又据史料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大将蒋横因遭谗言,其九个儿子避难四方,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唐初,已有蒋氏入闽。宋以后,福建、广东蒋氏已盛。蒋氏南迁始于汉代,其后蒋姓也主要以浙江、江苏、福建、安徽、广东等为其繁衍地。
  蒋姓的历史名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时兖川刺史蒋翊。三国时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蒋琬,北魏有画家蒋少游。唐代有文学家蒋防,宰相蒋伸。宋代有词人蒋捷。清代有文学家、戏曲作家蒋士铨。另外还有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的篆刻、书法家蒋仁等。近现代有民国总统蒋介石。


 

 

蔡氏源流简介

蔡氏始祖—蔡叔度



  周室宗亲 位列三监 武庚之乱 箕豆相煎
  有子蔡仲 贤惠谦恭 儒林门弟 光大家声
  蔡叔度系周文王第五子,周初封于蔡。因参与武庚之乱,被周公放逐。其子蔡仲贤惠有德,复封于蔡。其子孙遂以国为氏。
  蔡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居第四十三位.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多此姓,四省蔡姓约占全国汉族蔡姓人口的44%。
  蔡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蔡叔度为蔡姓始祖。
  蔡姓郡望主要有济阳郡。
  蔡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
  蔡氏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现在的河南省境。其间因受楚国所逼,几度迁徙,后迁于下蔡,也就是今安徽凤台县,可见蔡氏一开始就踏上了迁徙的征途。汉唐之际,蔡姓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且以河南、山东等地为其繁衍的主要地区。蔡姓南迁早于汉代,其南迁多出自河南蔡氏。蔡姓入闽者,始于唐初。宋朝是蔡姓在我国南方繁衍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其后代或迁安徽凤阳、亳州,或迁福建、广东等地。明清以后,蔡姓便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蔡姓在我国历史上可谓人才辈出。战国时秦有相国蔡泽。东汉有蔡伦,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时称“蔡侯纸”。东汉书法家、文学家蔡邕。蔡文姬,从小深受其父蔡邕的影响,学有才辩,有“才女”之称,以《胡茄十八拍》著称。唐代有太子洗马蔡元恭。北宋有杰出书法家蔡襄。南宋有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近代有著名的军事家蔡锷。教育家蔡元培,曾任北大校长,提倡民主与科学,被称为“学界泰斗,世代楷模”。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人物蔡和森。中国妇女运动杰出的领导者蔡畅。国民党爱国将领、民主革命者蔡廷锴,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皖豫两地一线牵


  2011年3月上旬,皖西南徐氏宗亲一行四人,乘坐自驾车,从安庆出发,一路北上西行,千里迢迢前往河南桐柏,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宗亲联谊活动。
豫皖两地宗亲合影  提起这次联谊活动的缘由,还得把时间倒回到一年前。那是2010年的春天,远在河南桐柏的徐氏一支为了编修族谱,千方百计地寻根问祖,溯本追源。当他们从本地的一块清代石碑上得知,他们的先祖是在乾隆年间从安徽怀宁迁徙而来,自是欣喜不己,但是他们要想进一步得知当年先祖的出发地究竞在怀宁哪里?世系脉络又如何衔接?这就一时难以弄清了。后来他们从网络中发现,皖西南徐氏联谊会自办了《安庆徐氏》网站,并出版了会刊《族务通讯》,便多方查询,终于取得了联系。同年九月,桐柏派代表徐宏远、徐宏胜两兄弟前来皖西南,在徐继达、徐敬宾、徐一明等宗亲的协助下,到怀宁江镇徐家榜查对老谱,终于弄清了他们的根。原来,现今生活在桐柏的徐氏一支,是在清乾隆31年(公元1766年)由其先祖克朝公随父从怀宁西迁,距今已有240多年历史。但从那以后,皖豫两地的徐氏裔孙一直失去了联系,彼此信息不通,情况不明,而在今天,一旦弄清了真相,两支徐氏也就接通了血脉。
  为了睦族联谊,增进了解,在宏胜等宗亲的邀请下,这次联谊活拜谒克朝公坟茔动很快得到了实现。
  自驾车的四位宗亲,原籍都是出自怀宁。他们是:81岁的徐继达、75岁的徐敬宾、70岁的徐际宏和64岁的徐一明。
  汽车进入桐柏,人们激动的心情不禁油然而生,这里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著名风景区桐柏山的所在地,又是中国大陆南北的分界线,历经沧桑的革命老区,不愧为人杰地灵的一方热土啊!
  桐柏宗亲对我们的寻访给予了热情的款待,宗亲会秘书长宏胜等一行早早等候迎接我们,带领前往月河镇金桥村,拜谒克朝公坟茔,向先祖行三鞠躬大礼。我们还访问了当地徐氏宗亲会会长宏远一家,同他们举行了亲切的交谈,共进晚餐后,依依惜别。
  在月河镇和桐柏县城,我们还会见了诸多徐氏宗亲。通过两天的交谈和访问,我们得知,当年从怀宁迁往桐柏的这一支徐氏,由其始祖皖柏公率其子克朝等四兄弟,在豫代代相传,繁衍生息,至今相传11代,共141户,直系宗亲426人,如果加上出嫁的姑娘,则已达262户1231人。充分说明徐氏家族人丁兴旺,子孙发达,真乃吾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也!

                                   (徐敬宾)

  

  
                六百年后返祖庭 四十名族裔祭凰岗


  三月阳春风光好,青山绿水伴车行。辛卯三月二十五黄道吉日,皖松徐氏四十名族裔驰驱六百余里,携合修《通谱》,赴江西凰岗祭祖。上午十时许,客车驶入凰岗镇,祖庭宗亲夹道欢迎,鼓乐声声,鞭炮鸣鸣,在女青年鼓乐队的引领下,祖庭宗亲陪我们步入“布卿陵园”。
  这是一处碧草茵茵,古木苍苍的福地。大太公-布卿-密公,小太公-廉溪-清公的墓茔就在这里。我们在祖墓四周瞻顾,抚摸着高大洁净的汉白玉墓碑,思绪万千,肃然起敬。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甲申,侍郎布卿公,解组南还,择居凰岗,一子七孙,瓜瓞绵绵;后唐闵帝应顺癸巳(公元933年)长眠凰岗。一千多年的墓冢,历经风风雨雨,保存得这么完好,真是福地保祐,祖宗显灵,祖庭宗亲的代代维护。我们在祖墓前,摆放鲜花素果和合修通谱,全体肃立,徐瑶东宗亲宣读祭文后,鸣炮奏乐,焚香灼纸,行大礼三叩首。祭毕,瞻仰了凰岗十三支总祠台,拜谒了传说为大太公夫人赵氏建造的圣母庙。在原镇政府小礼堂召开了座谈会,首先向凰岗宗亲赠送了《中华徐氏通谱·宿松县卷》谱首和二千元人民币;然后,凰岗三修理事会秘书长徐光珠宗亲向我们介绍了布卿公及布卿陵园建设情况。在难舍难分的亲情中,我们与凰岗宗亲道别。凰岗三修理事长徐清阳等上车,将我们送至九景高速凰岗出口处。举手长劳劳,相别惜依依。别了,凰岗祖庭!再见,祖庭宗亲! 

                                  (宿松  徐芳田)


 

 

寻访七十年前的故居旧址——“徐家墩”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我们徐家三兄弟敬宾、际宏和一明,在表兄嫂朱养锋和杨积怀的引导下,专程自驾前往安庆市皖河农场一个名叫“徐家墩”的地方。此行要去圆一个令我们魂牵梦绕数十载的梦,寻访七十多年前我们家建造在那儿的故居旧址。
一明与际宏在故居旧址处合影   坐在自驾车上的五个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就连驾车的弟弟一明也已年过花甲。由于我们从小就离开了徐家墩,时代久远,儿时的记忆渐渐淡去,因此在临行前一直心存疑窦,此行寻访能成功吗?际宏、敬宾与表哥养锋(中)在故居旧址处合影
   汽车从安庆市区西门外驶出,前行三十公里,就到了目的地。这里地处长江与皖河之间的圩区,隔皖河与我们老家怀宁江镇相望。纵眼望去,河渠纵横,土地平整,村庄民居点缀其间,好一派田园风光!我们睁大眼睛四处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出七十年前的影子。
   经表兄嫂的引荐,在一位亲戚的陪同下,我们下车步行,依照大概的方向,漫步河堤用心搜索。在沿途三公里的路上,不断得到当地乡亲的热情招呼和指点。特别是几位七老八十的老者,一谈起当年的往事都记忆犹新。他们说:“您们不是徐家墩的主人——百昌老人的后代吗?我们至今还记得哦”!一再热情邀请我们到他们家作客际宏与敬宾在故居旧址处合影进餐。几位老者一直陪同我们前行,边走边谈,介绍情况。终于来到我们家的故居旧址徐家墩。
    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块中间微微隆起的麦田,当年的土墩屋基已几乎不留痕迹,绿油油的麦苗在和煦的春风里轻快地摇摆,并不理会我们这群造访的“不速之客”。不过,当年取土堆墩处留下的一个小池塘依然保持原来的模样,似乎唤醒了我们儿时保存在脑海中的些许记忆,一明、际宏与表哥养锋在故居旧址上池塘边几棵经过多年雨雪风霜的老树在微风中摇曳着斑驳的枝条,仿佛在默默地倾诉着在旁边的墩基上曾经发生过且已尘封多年的往事。
   我们的祖父徐百昌原本是清末秀才,一位农村老中医,和传统的中国人一样,勤劳朴实,节俭持家,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医术,为远近群众治病救人,在当地颇有名气。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避免战火,他把自己的家从怀宁搬迁到这个偏僻的农村,在一块地势较高的圩中,筑起一座土墩,建造几间平房,带领全家人省吃俭用,固执而艰辛地实行他要“为子孙留基业”的计划。在此期间,远在安庆的蔡家亲戚,也逃难至此,搭建了几间偏屋暂住下来。在“徐家墩”上,我们家庭也曾收获过父母婚礼、叔婶婚礼、弟弟际宏出生等欢乐。然而国难当头,导致家运不济。从1938年至1946年八年间,家中多人相继染病,离开人世,其中既有年迈的祖父、祖母,也有刚刚步入中年的父亲,还有结婚不久有孕在身的婶婶,就连相邻而居的蔡家姑爹也不幸病故。与此同时,家中还先后两次遭土匪抢劫,多人受伤,小偷也曾凿墙而入,洗劫财产。一时间,恐怖气氛笼罩着徐家墩,闹得人心惶惶,终日不得安宁。
与当地乡亲在故居旧址上   “徐家墩”上短短几年间的兴衰故事说明,在贫弱、战乱、横遭侵略的旧中国,祖父要“为子孙留基业”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当时,父亲和叔父受时代潮流的影响,对祖父的“兴业”计划是反对的,但在封建家长式的传统家规之下,他们是无力阻止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叔叔独自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毅然决定,拆除老屋,搬出徐家墩,举家迁至对岸的江镇街,继承祖父的事业,全力经营一爿中药铺,坐堂行医,为当地群众救死扶伤。
   1949年,家乡得到了解放,我们这个与当地乡亲在故居旧址上大家庭也日益兴旺起来,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从祖父到今天,已至第五代,全家人口已增加到今天共30人,可谓人丁兴旺,事业有成。现在大家庭中,拥有大专以上毕业生11人,教授、副教授、注册会计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共6人,主要从事教育、医生、财务等职业,大家分别在安庆、潜山、芜湖、北京、上海等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自从当年我们拆除老屋,离开徐家墩后,我们兄弟就再也没有去过那里。解放后,国家兴建了皖河农场,当地几经改造变迁,徐家墩也早已修整为平地,融入到大片的田园之中。这次我们重返故里,寻访旧迹,终于一路顺风,如愿以偿。但见眼前一抹平川上,油菜花黄,麦苗葱绿,生机盎然,全然没有旧日的影子,正可谓:
   忆往事,不堪回首;叹人间,沧桑巨变!
      
                                  敬宾执笔 际宏、一明修改
                                      2011年4月16日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