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五十六期

   发布时间:2011-08-07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五十六期

 

      中国人的祭祖,不是偶像崇拜,而纯粹是礼节。是人文的而不是宗教的,是理性的而不是迷信的。通过祭祖活动,使人们不忘根本,忠孝两全。这是后来成为一个人立身行事最基本的要求,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摘自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30日“祭祀黄帝与中国复兴”一文

  


 

相聚在北京


  近几年来,全国乃至全球的徐氏联谊活动日益增多,联谊机构日趋健全,活动质量日渐提升,这是徐氏大家族保持几千年久盛不衰的好势头。
从左至右:一明、文中、继达、敬宾、鹏飞    今年四月上旬,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徐继达、徐敬宾、徐一明等在江苏徐州同徐国忠、徐炳仁等开过碰头会后,应北京宗亲诚邀,顺道赴京,在北京联络组徐迅、徐英泽的周密安排下,年逾六、七、八旬的三位老翁,受到在京宗亲盛情接待,四代同聚,老少甚欢。在个别访谈、现场参观,以及两次聚餐会中,看的、谈的主要是他们闯北京的创业史,家乡族务活动近况,尤其是徐氏宗祠建设进程、筹资情况等。
  在京期间,还受到徐英国、徐寿林、宋扬之先生等热情款待,不作一一赘述。这里侧重简要报导几例。

   
                       事业成就孝心有加的徐文中

继达与文中相会  靠一万元贷款在京起家的文中宗亲的业绩,本报已先后两期作了专题报导。去年,他的事业在原有基础上,又锦上添花。但他的孝心,随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众所周知,徐氏宗祠的筹建,首先是文中宗亲胸怀孝道,给予原动力。他早在2007年,首捐10万元作建祠起步资金。2010年2月,他庄重承诺捐建圣堂全部资金(100万)。没有这个硬动力,宗祠建设不可能于去年6月9日顺利开工。
  他虽是超级大忙人,但念念不忘家乡宗祠建设。春节返乡期间,他原打算到现场看看,后因陪京城贵宾同道返京,不宜单行,又失良机。4月12日,他身负要务在河北石家庄,当徐迅宗亲电告:家乡“三老”来京,今晚举行聚餐会时,他豪不犹豫答应,下午7时许回京。当他看到《族务通讯》资料,听到半年多来祠堂建设进展较快,圣堂及中厅土建竣工,下步将全面装修。门厅建设全部资金已落实到位时,他同在场宗亲一样,百感欣慰,并报以最热烈的掌声。他还主动同一明宗亲谈,并同达老举杯,说:“我捐的资金还有部分款未交,今年内一定全部到位。”

                                   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徐鹏飞、徐英胜

英胜近照鹏飞近照
  这两位志存高远,有活力,不张扬的年青宗亲,悄悄地在北京闯出了一个新天地,令人刮目相看。
  鹏飞宗亲,潜山源潭人,年属不惑,他一边创业,一边就读于清华大学。事业上,他从打工起家,到创办中国分类信息网,经营、管理有方,经济效益显著,现在拥有资产数亿元。从左至右:徐迅、鹏飞、英胜、英泽
  英胜宗亲,潜山黄铺人,年逾而立。1990年父亲给他80元钱,他以此作为赴京创业的路费,先寄人篱下--打工,后创办了拥有120余名职工,资产数亿的北京万通博院的企业。
  在京期间,赴京“三老”及徐迅、英泽等在京宗亲,实地分别参观了他们经营的实业,并作了深度交谈后,倍感他们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实干家。他们富而无骄,不忘本,尤其对宗祠建设很关心,表示尽力支持。在聚餐会上,鹏飞宗亲当场认捐20万元,并表示资金尽快到位。英胜宗亲原在家乡由其父已捐款五千元,在聚餐会上他表示:认捐款五万元。


                                        励志创业誉满央视的徐而缓


继达与而缓要中央电视台前合影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干过农活,当过工人,开过车床,从一个乡村穷孩子到北大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的徐而缓,自初闯北京,凭他的才华,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后,他从儿童节目《周末异想天开》到“曲苑杂坛”,到“南腔北调”,到大型记录片《文明之路--走进韩国》等央视一套大型节目组的制片人、总导演,十多年来,他一直勤奋工作,格外忙碌,成绩突出,故被推荐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记录片委员会副秘书长。他创作的歌曲《爱是一条船》,在首届中国海洋歌曲制作大赛上获一等奖,还多次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文艺星光奖,先后出版书集有:诗集《眼睛诗人》、散文集《徐而缓之游四方》、“中国财神”等。
  他是个“不思远行的孝子”。十多年来,他身在京城,心怀父母、先祖、故乡。尤其是近几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地缘文化、姓氏文化十分崇尚。对家乡宗亲挖掘、研究、弘扬徐氏历史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十分关注、支持。2007年10月、2010年7月潜山建祠筹委会负责人两次赴京汇报家乡族务活动,他在百忙中挤出时间陪同参观考察,出席座谈会等活动,对宗祠建设发表高见,并即兴赋诗(注:诗文载本报第三十六期)。他承诺捐款一万元如期到位,并再三说:“一万元太少了,聊表孝敬心意”。

                                        (编者)

 

 

义传乡里 孝感云天

——徐明节遵子遗愿捐资五万元


  余井镇岭头高楼大屋新建组,山坡上有一座七十年代土砖瓦房,屋后苍松傲然凝绿,门前翠竹拔节凌空。主人徐明节,七十八岁,养育一子二女。黝黑的面庞蕴藏着慈祥忠厚,深深的皱纹刻印着艰辛坚强。他曾主持修建老屋、庙宇,他曾像亲人帮扶特困户徐南贞渐达小康住上新楼房……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儿子徐飞,38岁,大学毕业后,几经拼搏,事业有成,升任济南市文登技术学校校长。去年八月回家探亲时,父亲宣传捐资建祠,要他尽一份孝心,贡献一份力量,儿子应诺春节回家到建祠现场马潭看看兑现,父亲很满意,翘首以待。等儿子回济南一星期后,晴天传来霹雳,恶噩飞来,独子徐飞突发心肌梗塞不治身亡。老人经受人生以来最悲惨的打击,身心俱裂,痛不欲生。乡亲们一拨又一拨地倍伴、安慰,领导一次又一次地抚慰鼓励。忠孝节义的力量是巨大坚强的,既能启迪教育别人,也能温暖鼓舞自己。老人渐渐地振作起来,他经常站在门前遥望远方,追思着儿子,铭记着儿子的遗愿。他含悲忍泪,踏遍本房头家家户户,收捐资款共3000多元;他几上济南,对儿媳晓之以理,共同实现儿子遗愿;他反复向亲友申鸣大义,获得理解与支持。有人向他重息借贷,他谢绝了,大女儿借钱买房,他劝止了,有人劝他换新房买大件,他无动于衷,依然过着简朴生活。
  去年腊月,老人与我一起参加马潭建祠现场会,他仰望着高大的圣堂,毓秀的山水,更坚定了捐款的信心,决定从继承的养老款中捐献伍万元,于是预约笔者择日赴潜兑现。
  今年四月十九日,春暖花开,太阳张着笑脸,老人穿了儿子前几年买的新衣服,强打精神,我陪他到信用社取款,当讲要取伍万时,工作人员说事前未预约不便支取,老人急切而哀叹地说:“姑娘,我急着到潜山为儿交捐款,请行个方便吧”,工作人员深受感动,破例如数兑取,我包一部小车护送老人到潜山徐氏研究会。松苗、江生等宗亲热情地接待了他,当老人把一捆一捆万元现钞交款后,松苗主任非常尊敬地褒奖了他,并征求有什么要求时,他拿出儿子生前肖像,哽咽着说:“让儿子的像和心永远在祠堂安息吧!”(徐甲鼎)


  
赞世全将军


自幼家清贫,从戎报党恩。军校三深造,勤奋铸金星。

秉性刚且直,为人襟坦诚。众人多称道,久后长忆君。

日理军旅事,夜思故乡情。捐资修家谱,百世美名存。

                                 潜山际美、寅才敬撰  1999年

     注:世全宗亲潜山源潭人。曾先后任南京、石家庄陆军学院院长,后在总参退役。

  


贾氏源流简介


  贾氏始祖———贾公明
  叔虞少子 周封于贾 世居伯爵 名不可假
  子孙因氏 散居天下 溯流穷源 使我心仪
  公明为周初唐督虞少子,周受封于贾国,号贾伯,遂以国为氏。
  贾姓为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个姓氏,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0.42%,居第四十四位,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
  贾姓来源有二:一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西周时,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将唐封分给他的弟弟唐叔虞,不久,周成王的儿子康王继位时,唐督虞的少子公明又被天子的堂兄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号为贾伯。贾伯公明的后裔以国为氏。二出自狐偃之后。
  贾氏虽出自不同的祖先,但均是以曾食邑于贾为氏,其发源地即贾地,为今天的山西襄汾县西南一带。秦汉之际,贾氏便播及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河北等省境。至汉代已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贾姓便以“武威”为其郡望、堂号。
  贾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唐宋以后,才有了改观。但总的分布趋势是,贾姓历来多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分布区域,可见,历史上贾姓是我国一个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在我国历史上,贾氏的知名人士也很多,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文帝时被推为博士,不久便迁大中大夫。东汉书画家贾鲂,所著《三苍》为文字学专著。晋时大臣贾充,曾任司空、侍中、尚书令等职,其女名南风,是晋惠帝之皇后。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至今很有影响。唐代诗人贾岛。贾氏较著名的人物还有唐代地理学家贾耽。北宋画家贾祥,数学家贾宪。元代大臣、水利家贾鲁。元末明初戏曲作家贾仲明,鼓词作家贾凫西等。



丁氏源流简介

  丁氏始祖———丁公伋
   系承太公 立国三齐
   功在千秋 绵延百世
  丁公伋为齐太公姜尚之子,死后谥号为丁公,其子孙中有一支以谥为氏,称丁氏。
  丁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居第四十五位。
  丁姓来源主要有六:一是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以谥号为姓氏。姜太公于西周初年官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其儿子名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史称丁姓正宗。二是出自丁侯的后裔。三是为孙姓所改。四是出自子姓。五是历史上的西域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人很多,进入中原后改姓丁氏。六是出自于氏所改。
  丁姓郡望主要有济阳郡。
  丁姓还以“济阳”为其堂号。
  丁姓家族的支派相当复杂。依据有关史料的记载,丁姓最初是以今山东省境为其繁衍昌盛之地,后逐渐成为“济阳”一带很有名望的家族。汉至晋之际,是最为昌盛时期。东汉时,已有丁氏后裔播迁于南方的广东。三国时代播迁更远更广。其中长江流域的江苏南部、浙江大部丁氏,则大部分是来自东吴之孙氏改姓为丁的这一支。唐末时,又迁居泉州乃至广东等地。宋代以后,丁姓已遍及全国各地。
  丁氏著名人物有:三国时有东吴大将丁奉,宋真宗时有宰相丁谓,明代有兵部尚书丁启睿,清末时期山东巡抚丁宝桢,咸丰进士。1875年在济南建立山东机器局,后又创办四川机器局。当英国侵占缅甸和侵犯中国西藏时,曾筹划西南边防。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摔伤后仍指挥作战,后退守威海卫,当日军海陆围攻威海卫时,他拒绝投降,自杀身亡。现代有中国著名女作家丁玲。


魏氏源流简介

  魏氏始祖———魏毕万
   宗周遗绪  晋国上卿
   裂土封茅  魏氏之宗
  毕万系毕公高裔孙,为晋国大夫,食采于魏邑,遂为魏氏。其裔孙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建立魏国。子孙以国为氏。
  魏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居第四十六位。
  魏姓有两种来源: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其得姓始祖为毕万。二是外姓改姓魏。
  魏姓郡望主要有巨鹿郡、任城等。
  魏姓因巨鹿为最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从一开始就繁衍迅速,春秋至秦,还是以此地为其繁衍中心,并且再繁衍到邻近的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后尤以河北省境繁衍得最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巨鹿,这一支系以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又形成一大郡望。魏晋南北朝之时,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唐宋之际,遍及江南广大区域。宋代以后,魏姓已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魏姓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很多。如结束春秋时代、揭开战国之幕的魏斯,建立魏国,在位四十九年。魏国信陵君即魏无忌,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三国时蜀汉有名将魏延,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唐代魏征,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治世名言。清末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曾官至高邮知州。倡导改革变法,被后世称为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薛氏源流简介

  薛氏始祖———奚仲
   轩辕之裔  神禹之御
   子孙昌大  封邑为氏
  奚仲为黄帝裔孙,夏禹时任车正,受封于薛,称薛侯。子孙遂以封国为氏。
  薛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相当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居第四十七位,为中国的五十个姓氏之一。
  薛姓起源有三:一是出自任姓,得姓始祖为奚仲。二是出自虞舜的妫姓;三是他姓改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的。满、土家、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薛姓。
  薛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新蔡、沛国、高平等。
  薛姓又以上述郡望河东、新蔡、沛国、高平等为其堂号。
  薛姓的起源地应在今山东滕县一带,但薛姓几乎从一出现,就开始了迁徙的脚步。起初只是在小范围内移动,到汉时,已有薛姓人薛饶在长沙做官,薛饶之子薛愿,又自山东迁为洛阳太守,落籍该地。数传至薛永,因避难随刘备入蜀地,为蜀郡太守。其子薛齐被拜为光禄大夫,以后成为河东一带望族,世号“蜀薛”。薛齐有二子:懿、始。薛懿任北地太守,袭鄢陵侯,有三子:长子恢,河东太守,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薛姓在魏晋南北朝之际,族人已遍及北方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特别集中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并形成了主要繁衍中心。西晋末年,薛人推迁至江南。唐末,河南薛氏又入闽者。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的,更有人远播海外。
  薛姓是个人才济济的姓氏,如隋代有诗人薛道;有河东汾阴人薛举,家资巨万。唐代有农民出身的大将薛仁贵,以善骑射著称,曾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故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歌。又有诗人薛据,书画家薛稷,女诗人薛涛,还有高宗时宰相薛振,玄宗时宰相薛讷。北宋有著名史学家薛居正。明代有学者薛暄,散曲家薛论道。清朝有医学家薛雪,刑部尚书、法学家薛允升,清末外交官,改良主义政治家薛福成等。

  

读《族务通讯》2011年3期

头条新闻有感

张耐

                   题载:遵先父遗诲,受慈母委托

       ——徐浩、徐晓捐款150万建祠并承诺捐赠《四库全书》一套。



                       慎终追远德为先,   巨额捐资孝义传。

                       徐氏宗祠千古耀,   全书四库万人观。
  

  (注)在《论语》“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县老干部诗词学会副会长。他极力支持本报并经常书写诗文的社会贤达。
  


徐华福宗亲诗作三首


  编者按:华福宗亲年届不惑,受任于北京某公司南昌办事处。他传承孝道,热心族务,经常撰写诗文,现选载三首以敬读者。


赞英先校长

桃李春风香满面, 生花妙笔展新颜。
文章造句传佳讯, 沥血沤心润生田。
不计薪酬计奉献, 甘为蜂儿酿浆甜。
人生七十看年少, 不是神仙胜神仙。
                     

                                                        2008年5月20日

  英先校长甘为人梯,教书育人。几十春秋,桃李满园。退休不退心,在徐氏研究会又献余热,族务辛劳,诚信严谨。后辈奉打油一首,略表敬意。
  编者按:英先宗亲退休后,现担任皖西南徐氏联谊会副秘书长,潜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族务通讯》主要负责人。在执教和族务工作中,他始终保持和发扬孺子牛精神,是实干家。今年四月十一日因事外出,途中偶遇车祸,造成神经中枢受伤。经过三个月医治,恢复得很好,但手脚活动还不能自如,再有一个时间的医治,病情会更好。近来不少宗亲询问他的病况,这里简告并致谢。

 

赠志成翁

古寺门前遇志翁,笑谈族谱沫春风。
承启上下理脉络,求索根源用力功。
不计报酬肩负重,奔波乡梓心痴忠。
墨文百卷香千里,真意一片暖万胸。


  正月十五日,在潜山延寿寺偶遇志成翁,畅谈家谱,受益非浅,元霄佳节,夜不能寐,奋笔疾书,得此八句,以作纪念。
                       2008年正月十五日

  注:徐志成宗亲年逾八旬,是成立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任本会副会长。他对族务尽心尽力,不计报酬。老伴长期抱病,他无微不至照料,深受乡人、族人尊敬。



清平乐

赞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徐崇珍宝,荣族号鸣角,查访编修辛苦躁,鹤发童颜不老。
         远奔外地寻亲,近行乡梓传音,打造千秋宏业,凝连万户人心。

                                     2008年4月7日

    注:原文略有修改,如有不当请指教。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