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五十三期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五十三期

 

徐氏族贤风采剪影

徐华北访谈——“做经天纬地的人也应知道报本”

  徐华北,潜山岭头人,兄弟五人,在家排行老四,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在安徽马钢总公司工作十年,后去上海海通证券任副总,现做为主要投资人经营着“江苏炜伦航运”,造船出海。妻子也是岭头人,子徐礼竹正就读高中。简言轻语,华北的简历就是如此简单,然而从他兄弟和同学处得知,他不仅在大上海搏击风雨,事业有成,还是一个重感情、懂孝行、知根本的谦谦君子。去年腊月二十一和今年农历二月初三我与英先两次有幸能与之攀谈,更令我对这个年仅四十多岁的宗家产生肃然起敬之感!

母爱重于山
  去年年关前,华北母亲久病医治无效逝世。他大哥华三说:华北无论再忙再累每年至少要回家看望母亲三、四次,不仅自己回来,还带妻子、儿子回家看老人,平时陪老人谈心,给老人解闷,病时陪老人看病、服药。只要华北回家了,老人的身子骨似乎就硬朗了些。每年春节他都陪老人过年,给老人和孩子送上红包,一大家其乐融融。
  我们在年前二十一下午见到华北夫妇时,虽老人已离世七日,但他的脸上仍挂着悲怆的印迹,我们只得简单的寒暄,宽慰其节哀。华北说:母爱重于山!父亲早走了,现在母亲又走了,有落雁之感,好在还有几位兄长!年内很匆忙,明年清明前回来给母亲上坟时,我一定去宗祠看看!看着远去的华北,我们对他的孝心表示敬佩!

儿子取名“礼竹”
  在皖城酒店大厅里,华北夫人和儿子也见了我们,当我们问起他儿子叫什么名字时,华北说:“中华姓氏很讲究派行,派行代表着忠、孝、礼、义。他是礼字辈,故取名‘礼竹’、竹字表示清风翠竹、宁折不弯的品德。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派行,在金钱社会里更显重要。”了了数语,凝集着华北夫妇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希望,但愿小礼竹如其父高风亮节,步步登高,越走越好!

捐款建祠堂
  去年腊月二十一下午,华北一家三口与华三、华西两位哥哥一起见了我们,他说:“家乡徐氏办的《族务通讯》我期期都认真看了,哥哥们也多次告诉我家乡在建祠堂,今天我们一家就为聊表心意。”他从包里拿出伍万元现金,双手庄重的交给我们,并动情地说:“我只是尽点孝心,这是报本的一点心意。就是做经天纬地的人也应报本、报恩。今后我还会为祠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华三、华西两兄长同时表示,弟弟的五万元不代表全家兄弟的,我们另外再捐,华北夫人笑咪咪地说:少了,少了,等条件好些再捐。我们知道,一个在外打拼的人,积累是艰难的,他们还要干事创业。

二月初三看祠堂
  今年二月初三,当华北从母亲坟地拜祭后,便驾车与两兄弟一起到水吼马潭徐氏宗祠建设工地现场察看,仍是英先和我陪同前往,他们仔细倾听着我们的介绍,详细询问着工程情况,认真察看着周边环境,登高望远看风水,非常满意地对我们说:在这里建祠堂很好,规模如此宏大,我们很满意!感谢家乡宗亲的努力!当走到待新建的门厅位置时,华西说:“老四,你再捐钱买一副大石狮子送给祠堂怎样?”华北说:“可以!可以!要根据环境协调确定狮子大小,我捐石狮!”
  在工地只短短半个小时,华北兄弟心情舒畅,又满怀眷恋的心情离开了宗祠,他表示,等宗祠竣工时再来祝贺!望着他驾车远去,我们默默地祝愿他工作顺利!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忠孝两全的政坛新秀——徐英国


  徐英国系安徽潜山梅城镇三合村人,1972年出生。其父徐际华是个有名的勤劳节俭、纯良朴实的厚道农民,由于受到父辈勤劳俭朴、重孝家风的影响,徐英国从小就立下宏图大志:刻苦求学,发奋成才,报效国家,报答父母。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英国从小学到大学,从读书到工作,一路奋进,步步阶升。1991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于北科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其间,1995~1998年任北科大管理学院政治辅导员。由于成绩优秀,工作出色,1998年被选调到国家工商总局。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能进入国家级行政机关,用世俗的眼光看,一般人会认为必有“门道”或“背景”。其实,恰恰相反,一个地道农民的儿子,从遥远的农村来到北京,可谓举目无亲,满目皆疏,既无社会背景,又无人脉关系,他完全凭着对党和政府的一颗忠心,对祖国和人民的一腔热情,靠着脚踏实地,奋力拼搏的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以突出的业绩,博得了同事们的拥护和领导的信任,于30多岁就被委任预算管理处处长,成为潜山徐氏族贤中从政的佼佼者之一。
    徐英国不仅对工作尽职尽责,为国为民忠于职守,而且是一个崇尚传统文化,知恩报本,立身尽孝的年轻族贤。他对儒家学说和中华姓氏文化颇爱钻研,对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工作,深表赞誉和支持,尤其对建设徐氏文化园之举感动致深,他是个年轻的工薪阶层,以北京的消费水平,加之对年迈父母的供养,经济上是很不宽裕的,但他听说家乡的徐氏宗祠正在筹建中,于去年4月30日趁工作出差之机,抽空专程回潜山,一是看望父母,二是为祠堂捐款,在拿出5000元现金时,谦逊地说:“不好意思,先捐这点钱,以表心意,以后才说”。去年腊月廿四,英国出差在上海,工作正紧张之际,家里的哥哥来电说父亲突然病重,他二话没说,立即安排好工作,飞回到家,一下车就扑到老父亲的床前。徐际华老人看到了小儿子(英国),似乎宽了心,用微弱的声音对三个儿子说:“你们听着,我们徐家人在重建祠堂,这是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我早就想去看看,但身体不行,恐怕去不成了,你们要记着,日后一定要去看,要为建祠堂出力。我活在去不了,死了还是要进祠堂的,钱是要出的”。说完这些话,老人就仙逝而去。次日,徐继达、徐松苗、徐英先、徐迅等一道去吊唁时,英国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叙述了先父的临终遗嘱,并表示,一定要继承先父的遗志,完成先父的遗愿。
    今年农历正月十一日,英国怀揣装着先父遗愿的大信封(信封上写道:“先父徐际华老大人遗捐500元”落款:孝男徐英国,正月十一日),带领两个哥哥英胜和英明,一起将遗捐款献给了徐氏宗祠筹建委员会,英胜、英明也当场分别再捐了200元。当日在继达、英先的陪同下,英国兄弟三人前往水吼参观建设中的祠堂。看到祠堂的高大雄伟,风水独秀,英国感慨激动,赞不绝口,再三表示对筹建人员的感谢和敬意。返回时,英国表示,一定协助徐迅做好北京联络组的工作,发动身在北京的宗亲为宗祠建设多给力。

 

医疗战线的精英——徐松青

  徐松青,安徽潜山三妙人。主任医师,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内科专家。
  徐松青出身于农民家庭,由于勤奋好学,1975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从医40余年。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对神经科中的脑中风、癫痫、颈椎病等有独到之处。他不但善于临床诊断,而且医风正,医德好,深得患者的好评。他工作之余很少闲暇,长期从事医学理论研究,笔耕不辍,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3部。曾获县科技成果4项,省科技成果1项。系中国药理学会及抗炎免疫学会会员,省神经学会会员,市神经分会副主任。享受县政府津贴。入选《中国当代名医名药大典》,业绩载入2001年《世界名医大典》。
  徐松青有位76岁的兄长徐建华,是个积极参与徐氏历史文化研究活动,关心徐氏宗祠建设的热心族人。由于同胞血缘的基因关系,徐松青对族务和姓氏文化研究的热情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听建华说家乡在建徐氏宗祠,毫不犹豫,立即召集两个儿子为祠堂捐款,春节前夕亲自为宗祠筹委会寄来3000元,在信中热情洋溢地盛赞宗祠的筹建成员,对他们的辛劳表示由衷的感谢。松青宗亲不仅关注支持宗祠建设,更关心家乡族人的健康,春节后,他又寄来个人的两本医学专著《科学用药知识》,惠赠给筹委会,供大家阅读,以丰富宗亲们的医药及保健知识。
  注:文中关于徐松青的职务、业绩及专著摘自《新编霍邱人物名录》外籍人物卷下。


知恩报本的企业主——徐海杰

  正月初二下午,英先的手机突然响了,一接听,对方说:“英先宗亲你好,我是徐海杰,我正带着几个小老板去马潭看祠堂,用意你是知道的”。英先约他回来时见面,并立即电话通知马潭的徐胜江到祠堂接待。
  徐海杰是徐际楼的长子,提起徐际楼(76岁),很多潜山的宗亲都会夸口:他是个尊祖敬宗、凝聚族人、热心族务的典范,用他自己的话说,“搞徐氏研究,修徐氏宗谱,建徐氏宗祠,我文化水平低,当不了主将,但我可以当吹鼓手,我可以摇旗呐喊,做些宣传鼓劲的工作”。而徐海杰,在族人的心目中则是另一番形象:不张不扬,脚踏实地,默默创业,致富不忘本,发家念祖恩。
  徐海杰出生在潜山原三妙乡大兴村(现为源潭镇叶典村),初中毕业后当过五年学徒,又当了五年兵,1997年才开始白手起家搞创业。先在三妙乡大兴办轮窑厂,后又转作工程开发,由于他不乱花钱,会以钱生钱,短短几年间便由白手成了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主。发家了,致富了,他没有忘乎所以,反而更加知恩报本,支持老父亲完成敬祖兴族的大业。
    前些年,他亲自驾车,全家出动,陪同父亲前往江西凰冈祭祖;去年正月十一,他邀约汽车站的老总徐礼清陪同父亲到水吼马潭考察徐氏宗祠的基地,看到这里的地利、人和皆具,当即认捐十万元(已到位五万元);今年正月初二,家乡几位办企业和在外做生意的族人徐华虎、徐英平、徐玉发等来他家拜年,谈起了徐家建祠堂的话题,中饭后,海杰与儿子徐炜开车陪同他们赶往马潭参观建设中的祠堂。回来后,英先约他们到潜山饭店座谈,海杰一一介绍了其他几位族人的情况。他们一行七人对祠堂的风水环境和建设规模非常满意,均表示愿意支持。大兴窑场场长徐华虎表态,如用其窑场的红砖,愿作捐献,海杰紧接着拍板说:“订砖开票可挂我的账,由我负责。祠堂今年一定要建好,不能再拖了,今年建成了,明年的正月初二我还要去”。由于时间仓促,座谈结束时,天色已晚,英先抢着为他们拍照后,没喝一口水,没抽一支烟就匆匆离去。
  连续两年春节看祠堂,明年还要去,可见海杰宗亲对祠堂建设的关心和厚望!
  

  

许氏源流简介

  许氏始祖———许  由
  陶唐大贤  隐逸山林
  箕公遗风  千古称颂
  许由为尧帝时贤人,尧欲以帝位相让,许由坚持不就,逃隐山林。子孙遂以其名讳为氏。许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居第三十四位。
  许姓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姜姓,以国为氏,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二是许由的后代。许由一作许繇,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尧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死后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以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因此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许姓郡望主要有汝南郡、高阳郡、河南郡、太源郡、会稽郡,许姓因以汝南郡为最望,故许姓又以“高阳”、“汝南”为其堂号。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河南省的许昌东。春秋战国时,许姓因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徙。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大部分地区,也以此两地繁衍得最为旺盛,高阳、汝南两大郡望均出自两省境内。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
  许姓著名代表人物有: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许慎。他博通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评,所著《说文解字》是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提供最重要的根据。三国魏有大名士许劭,因喜评论人物而闻名于世。宋元之际有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许衡。明代有画家许仪,戏曲作家许自昌。清代有学者许宗彦,画家许容如。清末有曾官至广东按察使许乃济,外交官许景澄。现代著名人物有许光达、许世友、许广平等。


 

傅氏源流简介

  傅氏始祖———傅说
  乃圣乃神  秉国之钧
  经纶天下  万古咸钦
  傅说为商高宗武丁时“应梦贤臣”,受聘为相。因其居于傅岩,遂以居地为氏。傅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全国傅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1%,居第三十五位,为全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
  傅姓起源有四:一出自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也就是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二出自姬姓。三出自赖姓改傅姓。四清代部分满州贵族改姓傅。
  傅姓郡望有:北地郡。傅姓以“清河”为其堂号。
  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傅姓最早的繁衍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省,史称“北地”。《中国名人大辞典》上说:“汉晋之世,北地灵州,傅姓最盛。”北地成为傅姓家族史上第一个繁衍基地。汉时,傅姓已开始由“北地”大举东迁至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氏,后来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多是由“清河”播迁繁衍而去的。傅姓大举南迁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末年,御史傅实为了避难迁居福建,是傅姓入闽始祖。南宋末年,清河傅氏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宋代以后,傅姓人口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傅姓名人:春秋时期有郑国大夫傅瑕。西汉有汉高祖的开国功臣傅宽,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十八人,傅宽被封为阳陵侯。北地傅氏开基始祖傅介子,汉昭帝时为平乐监。东汉有文学家傅毅。三国时魏国有哲学家傅嘏。西晋时有哲学家、文学家傅玄。唐代有宰相傅游艺。明清之际,傅氏一位很有学问的傅山。清代有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傅桓,学者傅以渐。近代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傅善祥。现代史上傅氏家族出现了两位全国著名的人物,其一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其二为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傅抱石。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彭真,本名傅懋功。

  
  
                 沈氏源流简介

  沈氏始祖———沈季载
  系出金枝  原本于姬  派分玉叶
  肇基为沈  光前裕后  惟公为盛
  季载为周文王第十子,被封于沈国(又称冉国),遂以国为氏。沈姓是中华民族重要姓氏之一,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0.50%,居第三十六位,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的分布地区。
  沈氏来源有三: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始祖为季载。沈本为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二出自 姓,为颛顼帝的后代。三出自金天氏,以国为氏。
  沈氏郡望主要有吴兴郡、汝南郡等。
  沈姓以“吴兴”等为其堂号。
  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后,其王族子孙逃奔楚国。秦时沈诸梁之曾孙沈逞,召为丞相,不就,居沈丘,建沈亭于颍水之滨,游钓终身。汉时为齐王太傅,徙居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汉时有沈戎,因说降“巨贼”尹良有功,被光武帝封为海错侯。沈戎后代历经魏晋南北朝,族派不断庞大,其间形成“吴兴”郡望,成了沈姓世代繁衍的中心。至唐代以前,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沈氏入闽,始于唐初,而入粤则为唐末。宋末金兵南下中原,迫使中国士族大举南迁,其中也有沈姓,这样沈姓族人在江南的分布更广,其中今福建、广东等地沈姓的人口增加最多。明、清时期,沈姓遍及全国各地,并开始由东南沿海向海外移居。
  历史上沈姓名人很多,较著名的有春秋时仕楚为左司马的沈尹戌、沈诸梁父子。南朝梁有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官至尚书令,曾撰《宋书》等。隋末有梁王沈法兴。唐代有与宋之问齐名的诗人沈佺期。北宋有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有《梦溪笔谈》。元末明初有巨富沈万山、画家沈周、被时人称之为“蛮子关汉卿”的戏曲家沈和。清代有画家沈铨等。现代有爱国人士沈钧儒,作家沈雁冰、沈从文等。


                               曾氏源流简介

  曾氏始祖———鄫候
  少康中兴  曲烈封侯
  去邑为曾  派衍宗圣
  曾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0%,居第三十七位,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
  曾氏起源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其始祖为曾巫(鄫侯)。禹之子启建立夏朝,传至少康时,史称为“少康中兴”。少康的小儿子被封于鄫(今山东苍山西北),建立鄫国。鄫国历夏、商、周三代,会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鄫太子巫逃到鲁国,为鲁国卿士,以原国名为姓,遂成鄫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敌国,称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晳,是孔子的弟子。曾晳的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
  曾氏的郡望为鲁国、天水、庐陵等。
  曾氏堂号为“鲁阳堂”。
  曾氏起源于今山东,因此早期曾氏的主要发展繁衍地即在山东。其后曾氏族人向西、南方向迁徙,最晚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形成四个聚居中心,即今天的山东、江西和河南、甘肃省境。此外,又有迁居蜀郡(今四川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苏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者。曾氏迁往福建,始于唐末。宋元之间,又从宁化迁广东长乐。清代,福建人曾振赐移居台湾,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往台湾、东南亚各地以及欧、美各国。
  曾氏的历史名人很多,其著名者如春秋时鲁国人曾点,孔子弟子:曾参,孔子再传弟子,被后世尊为“曾子”。宋代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南丰人,文章以简洁著称。曾致尧,官两浙转运使。清代有湘军首领、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和其弟曾国荃,其子、清末外交官曾纪泽。近现代有小说家曾朴,著有小说(孽海花)等。音韵学家曾运乾,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

  
  敬告读者

  鉴于小报容量小,“百姓祖迹”从2011年第一期(总52期)开始。除续载其始祖像赞、图腾外,源流简介摘要刊登,欲知原史料者,请与本报编辑部联系,特此敬告。
  

 

皖西南徐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徐敬宾   徐英先

(上接五十二期)

  皖西南“两会”应运而生
  皖西南两会,即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和各县相应的徐氏宗亲会,是为适应徐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于2005年先后应运而生的。
  2005年3月,潜山召开皖西南徐氏宗亲座谈会,安庆城区和各县代表共48人,应邀出席,决定成立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推选安庆大学图书馆原主任徐贤钦为主任。同年,潜山、岳西、望江、宿松和安庆城区也相继成立了宗亲联谊会。
  这些机构成立后克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续编族谱、广开联谊,成绩可圈可点。尤其是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倡导开展尊老敬老活动,4年多来,通过普查,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凡是县内88岁以上的徐姓“米”寿老人,不分男女,每逢重阳节都要派人上门祝寿,敬献寿匾和礼品,拍照登报,以表纪念。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构建和谐家庭,弘扬孝悌精神作出了表率。

  “徐氏文化园”着手兴建
  皖西南地区现有徐氏族裔10多万人,其中潜山约占三分之一。作为全县的大姓之一,在明清时期曾有过9座徐氏宗祠,但历经百年沧桑,上述祠堂均已被毁,荡然无存。
  祠堂,作为一个宗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祭拜祖先、收藏家谱、商议族务的主要功能。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从成立时起,就把建设徐氏宗祠作为首要任务,经过多方选址,多年筹备,一座以徐氏宗祠为主体的徐氏文化园终于在2010年6月9日正式开工建设。
  徐氏文化园选址在水吼镇马潭村,一期工程---宗祠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三进七开间,计划建设资金400多万元。
  为做好设计、施工、筹资和管理工作,潜山专门成立了宗祠筹建委员会,下设4个小组。先后召开全县和县城宗亲代表大会,发动宗亲募集建祠资金,截至2010年9月止,共筹集到资金170多万元。周边县市安庆、岳西、桐城、怀宁、霍山、宣城以至外省市的宗亲闻得此信,也纷纷捐资支持。预计2011年底,宗祠建设可基本完成,一座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徐氏宗祠将出现在天柱山麓,它不仅会成为徐姓族裔祭拜祖先的神圣殿堂,而且将会给天柱山旅游增添一道新风景。

  《族务通讯》架起联谊之桥
   《族务通讯》原是徐继达、刘德华夫妇自费创刊于2004年2月,其宗旨在于为徐氏衍秀堂一支族人,搜集、整理、编印当地族裔的发展史和活动资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推进宗亲在当地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有益的贡献。自2006年2月起,转由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主办,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仍为不定期出版,至2010年底已出版51期,为配合宗祠建设,另出增刊4期。该刊现为彩色印刷,大8开4版,向宗亲和社会有关人士赠阅,发行范围涉及大陆20个省市和台湾地区。
     由于有特色、内容新、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族务通讯》受到了广大族人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坚持了正确导向,体现了先进性要求,弘扬了爱国爱民、文明道德、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等先进理念。二是在作用上体现了教化功能,从人文的角度和人性的视角,来传递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教化后裔、净化心灵、提升情操等方面达到了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在内涵上具备了包容性,所刊载的稿件,在地域上既有皖西南的,也有外地和外省的;在姓氏上,以徐姓为主,兼及其他姓氏;在选材上,既有宏观的有深度的稿件,也有微观的有亲和力和可读性的稿件。因此,被称为“中华徐氏第一报”。
  更重要的是,《族务通讯》为全国各地徐氏宗亲的沟通和联谊起到了桥梁作用,许多外县、外省的宗亲都是从《族务通讯》中得知有关信息的。

  《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网站》连通海内外
  2007年5月8日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创建了《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网站》,由徐一明任站长。栏目设有联谊活动、族务通讯、徐氏文化、寻根访祖、谱碟研究、宗亲论坛、宗祠建设和各县分会等,内容丰富、版面活跃。两年多来,主要刊载了本地联谊会的刊物《族务通讯》,报道了大量的皖西南各县市徐氏宗亲的联谊活动情况;全面展示徐氏宗亲们在寻根访祖、家谱整理以及宗祠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刊载了许多宗亲投来的姓氏文化学术论文;如实宣传徐氏精英们为了祖国腾飞和社会和谐所作出的丰硕成果和先进事迹,得到了广大宗亲的赞誉。

  编纂族谱和文化丛书的构想
  编修族谱是皖西南各县宗亲联谊会的主要目标,到目前为止,岳西县已于2009年编修了"四汇堂"徐氏族谱;宿松县的徐氏联谱大纲已敲定,编审工作正在进行中,不久可望成谱;望江县自成立联谊会后,对修谱和交流活动一直常抓不懈,成果显著。未成立宗亲组织的县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联谊和修谱活动。特别是与潜山徐氏一脉相联的怀宁县和桐城市的修谱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另外,各分支联谊会还分别创办了族刊,及时报道本县的族务活动。
  目前,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为集中精力筹建徐氏文化园(宗祠),决定将三大任务,分轻重缓急,有主有次,有先有后的分步实施。关于潜山徐氏联谱。研究会于2006年7月18日召开了"潜山徐氏联谱编修研讨会",为联谱的编修开了头。但因潜山徐氏人口众多,又分居全国各地,由江西凰冈迁来的四大分支(九都、沙河、鸡子河、上清)的总谱和支谱均已断修80多年,短期内难以理清;各分支迁潜十二世以下的支谱尚有很多未续修。因此,潜山徐氏联谱的编修工作需待各支谱基本续修完毕方可正式启动。关于潜山徐氏历史文化丛书。研究会于2006-2008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丛书编辑委员会,讨论丛书的宗旨、内容、栏目、编辑和出版方式。
  “两会”成立以来工作有特色,有成果,当然也有一些工作做得不够理想。在全国和海内外徐文化研究迅猛开展的形势推动下,我们对未来的宗亲联谊和徐文化研究充满信心和期待。(续完)

      (本文系福建武夷山“海内外徐文化研究联谊筹委会”会议材料,因版面有限,摘要刊发。)

 

  祝贺《族务通讯》创刊五十期

  潜山  张耐
  
  (一)

  《通讯》创刊五十期,笔酣墨饱畅淋漓。
  寻根问祖千年溯,   联谊访宗万里驰。
 
 (二)

  《通讯》创刊五十期,道德文章九域馨。
  彰显英模昌国运,   传承孝悌振家声。
 
 (三)

  《通讯》创刊五十期,笔酣墨饱畅淋漓。
  徐氏族花红胜火,   中华文苑又添奇。

              注:本文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县老干部诗词协会副会长。

 

  重要更正

  
因工作疏忽,五期增刊四版上个人捐款公布中有误,最后一栏徐赣生宗亲捐款应为2000元,特此更正,并致歉!

                                                        族务通讯编辑部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