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五十二期

   发布时间:2011-02-21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五十二期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姓氏出现最早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而炎黄子孙繁衍出一万二千余姓氏。


  
  
皖西南筹委会、潜山研究会召开碰头会


  2010年10月21日,皖西南徐氏联谊筹委会、潜山徐氏研究会主要负责人徐贤钦、徐际楼、徐年生、徐继达、徐敬宾、徐松苗、《族务通讯》副主编朱显亮等在安庆召开了碰头会。会议由皖西南筹委会秘书长徐松苗主持,筹委会副主任徐敬宾传达了十月中旬在福建武夷山召开的“海内外徐文化研究联谊筹委会”的主要精神。皖西南徐氏联谊筹委会主任徐贤钦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认为:近3年来皖西南各地徐氏联谊研究组织,联系各自实际,开展了寻根问祖、编修家谱、姓氏文化研究等活动,通过会刊、简报广泛联谊、交流信息,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但发展不平衡。
  会议初步讨论了今后工作,就以下几点形成共识:
  一、在武夷山召开的“海内外徐文化研究联谊筹委会”是徐氏家族史上的一大创举,是2000多万徐人的大事,是2009年11月27日厦门座谈会的提升和发展,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有益行动,是台湾徐初发、徐州徐炳仁、福建徐根水、郯城徐贞习、广东徐林林、安徽徐一明等一大批族贤共同奋斗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以做好自身工作的实际行动,表示支持、拥护。
  二、关心、支持潜山研究会办好《族务通讯》。小报自2004年创刊7年来,共出刊55期(含建祠增刊4期),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读者,都认为《族务通讯》办得好。潜山研究会、小报编辑部及广大族贤在稿源上、人力上、尤其是在捐资办报上给予了大力支持。鉴于潜山正在筹集巨资建设宗祠,经济压力很大,而《族务通讯》又是免费赠阅,会议要求安庆市内外广大宗亲(读者)一如既往自觉捐资。
  三、继续办好“皖西南徐氏宗亲网站”。自2007年5月2日网站开通的四年来,徐一明站长夫妇承担了建站、站务、费用等全部工作。使网站正常运行,它对敬宗睦族、寻根问祖、广泛交流联谊、促进和谐等起了重要作用。会议要求大家要更加支持网站工作,主动提供资料,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补助。
  四、皖西南筹委会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会议(或轮流到各县召开),力争尽快把“筹”字除掉。要求桐城、枞阳、怀宁、太湖等县把联谊机构建立起来。要吸收年富力强的族贤进联谊会班子。
  
                                                                                      
 (敬达)


  
先祖终有临位之所

潜山徐氏宗祠圣堂顺利封顶

    

        广大宗亲多年翘首以盼的潜山徐氏宗祠,在各地宗亲的支持下,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2010年6月9日正式开工建设(圣堂和中厅)。开工后,虽受长期阴雨和资金不足的影响而延误工期,但在甲、乙双方的努力和配合下,工程进展还是很顺利的,宗祠最主要的部分--先祖安息的圣堂于2010年12月6日顺利而隆重地封了顶。封顶那天,相关单位赠送条幅祝贺,当地的宗亲还自备发糕和鞭炮到现场庆贺。
  目前,中厅主体构筑和挂匾横梁已浇注完毕,两侧的外墙已砌砖,如无严寒大冻,农历年内也可望封顶。
  门厅一进的设计方案已定,图纸正待修改。宗祠的整体造价约需400多万元(含装璜、文化建设、附属工程等,不含文昌阁和碑廊),目前资金虽尚缺口一半,但只要县内外广大宗亲齐心协力,再尽一份潜力,再出一份智慧,再奉一份孝心,再积一份功德,一座辉煌壮观、潜山一流的徐氏宗祠,不久一定会展现在天柱山麓。   
                                         (宗祠筹建委员会秘书组)

 

 

礼兵董事长的三句话

 

  给礼兵董事长打电话前我们踌躇良久,生怕耽误他工作。 
  礼兵董事长是我们潜山源潭赵冲“沙河”徐氏的一员,他和弟弟礼苗人称“赵冲两条龙”。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他凭着过人的胆识下海,在商场拼搏三十余年,其间的艰辛坎坷自不必说。如今,他旗下企业涉及房地产、医药、酒业、宾馆旅游诸业,业绩骄人,被誉为安庆商界的“黑马”。管理如此庞大的企业集团,其繁忙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当礼兵接到我们的约见电话,便爽快的说:“明天就来吧,公司的事我会安排好。”没有推诿也没有客套,就像家里人一样。
  10月21日,达老、敬宾、松苗和我一行四人如约赴宜,礼兵在他的办公室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叙乡情、谈族务,窗外是暖暖的秋阳,屋里是融融的族情。
  关注文化———“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孝文化的弘扬。”
  一谈到文化,礼兵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文化建设,无法做到长治久安,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文化创建,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的积累和支撑,也是行之不远的。
  一席话说得我们感佩不已,作为一个在喧嚣的商界打拼的企业家能对文化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殊为难得。我们也终于知道,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多年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一种文化积累之后的厚积薄发。
  从文化我们聊到了姓氏文化研究和徐氏文化的弘扬上来。达老简要介绍了徐氏文化研究和宗亲联谊的进展情况,礼兵听完后,感慨地说:“中华民族是重血缘、重家族观念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和乡土情谊。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是叫我们不忘根本、不忘血缘,现实意义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就是我们企业也要讲团队精神。无论是国家、家庭、家族还是企业,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大、做强。多年来,我受父亲的影响,尤其是受你们老长辈研究徐氏文化的影响,我对我们徐氏文化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们祖先有超凡的智慧、高尚的品格,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卓著的贡献,这些时时给我以启迪、给我以力量,鞭策着我不断求真、求善、求美。”之后,我们谈到礼兵的父亲--成连宗亲。当年,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极力赞成,促成礼兵、礼苗兄弟二人给予支持,才使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和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得以顺利成立,我们一直对这位尊祖敬宗、不遗余力弘扬徐氏文化的老宗亲充满崇敬之情。达老仍清楚的记得2007年12月13日下午成连宗亲逝世时,他为其撰写的挽联———教子德为尚,白手起家创伟业;立身孝为先,福果善根葆遗风。谈起这些,礼兵动情地说:“孝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弘扬孝道,许多地方把孝道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条件之一。传承文化、践行孝道是每个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意识———“我们做事要经得起后人的评说和时间的检验。”
  礼兵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不论是在赵冲还是在潜山宗亲中,他和弟弟都是传承文化、践行孝道的楷模,他们的事迹是人们口耳相传的美谈:父亲生前有志于姓氏文化研究和宗亲联谊活动,他们极力支持,不但带头捐资,而且多次拨冗出席会议,现身说法;父亲致力于续修支谱,经常东奔西走,他们也是极力从旁协助,提供支持和方便;父亲提出整修祖坟,他们立即出资,立了石碑、建了拜台。这次,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礼兵又斥巨资在赵冲兴建了一座“徐家大院”。
  前不久,我们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徐家大院”。大院依山就势,前后三进,粉墙灰瓦马头墙,精致古朴、典雅恢宏。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综合运用了建筑雕刻艺术,一块块石雕、砖雕、木雕栩栩如生,虽还未完工,但已经透露出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尤其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他在大院的建筑中创造性的融入了徐氏文化的元素,比如大门右侧的一块石雕即为“徐国公凯旋图”。当我们问负责工程建设的潘总工程的造价时,潘总感慨的说:“主体工程需两千万,加上后期园林建设,总造价大概在三千万。其实,就这个工程来说谈造价是没多大意义的,徐董事长是将其作为一个文化精品、艺术精品来打造的,他在这个工程上付出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精力和心血,比如原材料,所用木材都是他亲自到全国精挑细选,最好定的是进口自非洲的红花梨,比如匠师,所有的雕匠都是国家级民间工艺大师,他们都是被董事长的诚意所打动才聚到一起完成这个作品的。”
  那次参观,接待我们的还有礼兵的孩子正才宗亲。正才虽出身富裕之家,但穿着、言语朴实,老成持重,没一点富家子弟的狂狷之气。当我们问他对父亲倾力打造的这个工程有什么感想时,他说:“父亲做得这么好,对我是一种压力。”我们听了颇感欣慰,这不正是传承文化、践行孝道精神的延续吗!
  当我们谈及这个工程,礼兵说:“这个确实花了我不少精力。我想,我们做事要经得起后人的评说和时间的检验。作为一个人,要有责任意识,既要担负社会责任,也要担负起历史责任。”是啊,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是为大孝,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责任意识,他在家乡道路、学校建设等公益事业中均做出了无悔的付出。
  祠堂建设———“这是缅怀先祖、凝聚当代、启迪后昆的工程。”
  接着,松苗宗亲向礼兵介绍了祠堂建设的筹资和建筑进展情况,礼兵听后高兴的说:“祠堂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中华文化的化石之称。它对于扬善惩恶、推进德治、激励后人、报效国家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听说无锡市正准备投入40亿元巨资对惠山祠堂群进行全面的恢复保护性建设。因此,我认为我们徐氏建祠堂是得天道、顺人心、传后人的功德之举,是缅怀先祖、凝聚当代、启迪后昆的人心工程。我们每个徐氏子民都应尽心尽力,将它建设成为经得起后人评说和时间检验的文化工程。就我来说,建祠堂是父亲的遗愿,我更会出力。前期你们做了大量繁琐的工作,作为徐氏的一员我应当由衷的感谢你们。等忙过这一段,我一定去看。”这朴实的话语,叫我们感到欣慰和振奋。
  走出礼兵的办公室,正是秋高气爽、日朗风清,好个祥和的秋天! (亮子)
  

  

皖西南徐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

徐敬宾   徐英先

 

  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和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发动宗亲,积极活动,对内凝集族人研读历史,发掘收集谱牒资料,对外广开联谊,拓宽视野。

                                                              寻根访祖万里行

  据谱载,皖西南的徐姓居民,大多来自600多年前的江西瓦屑坝。2004年秋,潜山徐氏的徐继达、徐敬宾、徐志诚等前往瓦屑坝,追寻先祖足迹。
  瓦屑坝现为莲湖乡的一个村,历史久远。从村民口中得知,那里徐姓并不多,大量的徐姓居民远在60公里以外的凰冈镇。
  于是,我们又前往凰冈继续考证。经与当地徐裔座谈,查对族谱,终于找到了我们的共同祖先。经当地人指点,我们在镇边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大太公”、“小太公”的坟茔。大太公就是1080年前从浙西南迁至此的凰冈一世祖布卿公,小太公即他的儿子二世祖廉溪公。我们惊喜不已,立即动手清扫墓碑,买来香纸鞭炮,祭奠先祖,了却皖西南一带徐氏子孙的一份心愿!
  2005年,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和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我们寻根访祖的路程更远,地域更广。
  2007年清明节,皖赣两地举行了徐氏千人祭祖活动,盛况空前,并共同出资将布卿公陵园修葺一新。
  我们既是布卿公的后裔,那么他的先祖又是从何而来呢?据资料记载,早在2500年前,古徐国首领徐偃王为避北方战乱率领人马南迁浙江,其中一支生活在浙西南龙游、龙泉一带,布卿公当年正是从那里迁赣的。
  于是,我们同岳西县徐承钦宗亲一起于2006年4月赴龙游、龙泉等地,继续寻根。
  2006年10月,我们的寻根之旅又推进到江苏徐州、山东郯城和安徽东北部。我们到当年徐偃王为避战乱而迁居的徐山寻访蛛丝马迹,又参观了邳州市博物馆,考察了赣榆徐福故里。最后在山东郯城,我们瞻仰了徐氏五世祖豹公之墓,代表皖西南徐氏后裔竖立了一块“祖德广荫”之碑,以表纪念。
  此后,我们又于2007年前往河南,寻访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故里。
  至此,我们的寻根访祖活动累计行程8500多公里,对中华徐氏4100多年的历史有了个粗略了解。

                                                   
“派出去 请进来”

  徐姓乃现今中国第十一大姓,2100多万族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徐文化研究组织多达数十家,个人研究者更是难以数计。为互通信息,共享研究成果,我们广泛开展睦族联谊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是“派出去”。2004年秋,继达、敬宾应邀自费去长沙参加全国徐氏宗亲联谊会,结识了北京、四川、江苏、河南和重庆等地的宗亲代表,听取了北京徐自强教授和外地徐文化研究情况介绍。此后几年,我们又相继访问了北京、江苏、河南和福建等地。特别是2009年11月,我们在赴厦门参加海峡两岸徐氏联谊会期间,又前往泉州会见了福建徐氏宗亲会会长徐根水先生等,收获颇丰。
  2005年以来,我们同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建立了联系,互通《祠堂博览》和《族务通讯》,并派员互访。
  二是“请进来”。长期以来,族务活动处于封闭状态,信息不通,严重阻碍了徐文化研究的发展。近几年,外地宗亲闻听我们开展徐文化研究,遂陆续来潜寻根访祖,有霍山、宣城、和县、滁州和皖西南各县的,也有河南、陕西、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以至台湾地区的。我们都热情接待,帮助联系,促其成功。
  山东郯城徐氏联谊会会长徐贞习宗亲曾于2009年两次来到安徽,同我们商讨到郯城开展祭祖活动,并送来书面材料和光盘,促进鲁皖两地文化交流。
  三是跨越海峡,结识台湾宗亲。2009年春,潜山几位宗亲参加安徽赴台观光首发团访问台湾,虽是集体行动,个人活动受到制约,但他们还是抓住机遇,寻找在台徐氏宗亲,由于时间太紧,一时联系不上,却留下了一条有希望的线索。回皖后,台湾的徐氏总会获此信息,不久即由其代表徐初发宗亲于当年9月飞往大陆来到潜山,同我们建立友谊,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两岸亲情。同年11月,由徐初发宗亲发起在厦门召开了两岸徐氏联谊会,为后来成立海内外徐文化研究联谊会打下了基础。

  
  
                                         萧氏源流简介
  
  萧氏始祖—萧大心
  商汤苗裔 系承微子
  赐土命氏 以国为氏
  周代宋国微子之后大心,因平叛有功,被封于萧,成为宋的附庸小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子遂以国为氏。
  萧姓为中国人数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很广,人丁70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9%,居第三十位。
  萧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子姓。子姓,是古宋国公族子弟,他和诸公子共同组成一支军队,立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受封在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子孙以国为氏,萧大心为其始祖。二为殷六族之一。
  萧姓郡望有兰陵、广陵。
  萧姓以“兰陵”、“广陵”为其堂号。
  萧姓发源地在今安徽,战国时,大心的裔孙萧不疑为楚相春申君的上客,世居丰、沛(今江苏丰县、沛县一带)。南北朝时,萧氏显贵于天下,繁衍昌盛,人才辈出。历史上的萧姓人物可谓人才辈出。秦末沛县人萧何,辅佐刘邦起义。南齐雍州刺史萧衍,镇守襄阳。元代有戏曲作家萧德祥。清代有画家萧云从,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萧朝贵。近现代有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萧楚女等。
                                 
  
                                         程氏源流简介
  程氏始祖——程伯符
  伯益玄孙 系承重黎
  三异献瑞 胙土命氏
  程伯符为伯益玄孙,商末大夫,后弃商归周,献“三异之瑞”,受封于程国,子孙遂以国为氏。
  程姓分布广泛,全国程姓总人口近70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在中国五十个大姓中排第三十一位。
  程姓有四个起源:一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二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伯符是程姓的始祖。三以地为姓。四出自姬姓。程氏的郡望、堂号很多,郡望主要有广平郡、河南郡、安定郡。
  程姓的堂号为“安定”和“广平”。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程姓的堂号为“安定”和“广平”。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程姓家族名人辈出,风起云涌。春秋时有晋国“六卿”之一的程郑。秦代有创造隶书的程邈,汉景帝时有沛郡建平侯程嘉,名将程不识。东汉有程曾,著书百余篇,三国时,有曹操的谋士安乡侯程昱。隋唐时期有鲁国公程咬金。北宋时有理学的奠基者程颐、程颢二兄弟。明代有文学家程敏政。清代有篆刻家、画家程邃,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近现代有民主主义革命家程子楷,京剧“程派”艺术大师程砚秋。
  
  
                                          曹氏源流简介
  曹氏始祖——曹振铎
  锡封授姓 曹氏肇兴
  绵绵祖泽 世代簪缨
  振铎为周武王之弟,周初受封于曹,称曹叔。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曹姓是当今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人丁近70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居第三十二位,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
  曹姓来源有三:一为出自姬姓。相传周武王克商后,封其弟振铎于曹国,其后人便以国为氏,曹振铎即为曹姓的受姓始祖。二为出自颛顼帝的后裔。三是出自他姓。
  曹姓郡望主要有谯郡、彭城郡、高平郡、巨野县等。
  曹姓因以谯郡最为著望,故曹姓又以“谯国”为其堂名。
  传自颛顼后裔陆终第五子安的曹姓一支,发源于今山东邹县东南一带;传自姬姓的一支,则发源于今山东定陶一带。所以,中国的曹姓可以说最早来自山东,这两支曹氏也成了今天曹姓家族人主要的来源。曹姓是以今天的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等地分布最为集中。
  曹姓历史上名人辈出。春秋时鲁有名将曹刿。西汉有丞相曹参。三国有魏武帝曹操,其儿子曹丕、曹植都是魏时著名的文学家,南北朝北齐有著名画家曹仲达,以善画人物而闻名。唐代有杰出画家曹霸,以善画马著称。北宋有大将曹彬。清代有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出不朽名著《红楼梦》。清末有义和团首领之一曹福田。近代有北洋直系军阀首领曹辊。现代有鄂豫边红军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曹学楷,于1931年冬牺牲。
  
  
                                        袁氏源流简介
  袁氏始祖——袁涛涂
  伯爰裔孙 陈国上卿
  以字为氏 袁姓肇基
  周朝时,胡公满后裔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古时“爰”和“袁”通用,故又称袁氏。
  袁姓是当今较常见姓氏,人丁65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居第三十三位,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五十个姓之一。袁姓起源于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涛涂后裔世居封邑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秦末时避难迁居河、洛之间。
  袁姓的郡望主要有陈郡、汝南郡、河南郡、东光县、彭城郡、华阴县、濮阳郡、陈留郡、京兆郡、太原郡、襄阳郡、宜春县等。
  袁姓的堂号主要有“陈郡”、“汝南”、“彭城”、“陈留”等。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
  袁姓历史上名人很多,较著名的有楚人袁盎,他在汉景帝时,因平定有功,被封为太常。东汉末有诸侯袁绍、袁术兄弟,其权势显赫。东晋有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唐代有官至宰相的袁智弘。明代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以文学成就闻名。清代有著名文学家袁枚。近代有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现代袁氏有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另有袁仲贤,曾任中共湘特委书记、外交部副部长等职。著名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袁枚之。越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
  
  
                                                         编者按

  接受社会贤达的建议,本报从2008年第一期(总33期)起,在第三版开辟了“百姓祖迹”专栏,截至2010年第五期(总51期)董姓止,已载29个姓氏,受到社会好评。鉴于小报容量小,从2011年第一期(总52期)肖姓开始。除续载其始祖像赞、图腾外,源流简介压缩到300字左右,欲知原文史料者,请与本报编辑部联系,特此敬告。
  

  
宗亲联谊 促膝畅谈

——安庆市联谊会成员与市郊徐氏宗亲座谈纪实

 

  应安庆市郊区老峰镇徐氏宗亲的一再盛情邀请,安庆市联谊会徐一明约同皖西南联谊会负责人徐贤钦、徐际楼一道于2010年10月3日前往老峰镇徐家咀村,与众多宗亲们举行了热情友好的联谊座谈。
  安庆市郊区老峰镇前后有五六个村子都居住着徐氏宗亲,他们中不少年青人在网上看到“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网站”,对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皖西南地区的徐氏宗亲开展的各种活动都了解得很清楚。他们委托在安庆工作的徐庆宗亲找到我,多次提出想与我们见面谈谈,利用国庆佳节之机,我们三人终于如约前行。
  我们是上午8时半乘车到达的,一进村口就见好几位宗亲正在迎候。进屋后刚一落座,他们就七言八语地说出网站上所报道的种种新闻,表示出对徐氏家族的各方面事情极大的关切。对他们的热情倾诉,我们颇感意外,我首先表示了感谢,并就网站建设和《族务通讯》的发行经历,以及它们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作了一番介绍。贤钦先生向他们介绍了我们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后所开展的各种联谊活动以及联谊会发展情况。讲话中途陆续又来了不少宗亲,诺大的客厅里几乎坐满了人。从他们的反应看,对我们这些年中为徐家事业所付出的奉献表示钦佩。一位大妈还兴冲冲下地摘采了玉米,与另外几位大嫂剥皮下锅,说要煮熟后慰劳我们。
  宗亲们特别想了解水吼徐氏总祠堂建造情况,际楼先生就总祠堂的整体规划与工程进展,向他们作了详细介绍。他重点说了各地宗亲们关心总祠建设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并列举了北京的徐文中宗亲捐献巨款的壮举,我插话指着际楼先生对他们说,他的儿子也捐出了10万元。在场的宗亲们纷纷表示,等明年清明要我们带领他们前去水吼,拜祭的同时也要尽力捐款,徐基龙宗亲激动地说,他要捐献2千元。此时座谈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天下宗亲一家亲,敬宗睦族情意浓。
  在座的宗亲们向我们谈起了他们想修谱的强烈愿望,徐基龙和徐洪根说,这几年一直想着手开始,苦于没有合适的人牵头。外地工作有文化的本家兄弟先后尝试了几次,由于静不下心来都不了了之。贤钦先生具有牵头修谱的丰富经验,他立即告诉他们,修谱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并鼓励他们不要老是指望外地的人,一切靠自己,物色四五位有一定文化并乐意奉献的人出头,团结大家一道齐心协力,相信定会搞成功的。际楼先生和我也分别给他们热情鼓励,并就征收资金与财务管理、资料收集与文字整理以及最后编辑印刷等方面,强调说明了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徐基龙、徐基银、徐基风几位宗亲当场提出,邀请我们三人担任他们的顾问,遇事请教,求得帮助,我们爽快地答应了。
  热烈交谈在不知不觉中已过中午,我们正准备辞行,宗亲们再三挽留,盛情难却,由他们领到老峰镇的一家饭店,用一桌鲜美的农家菜招待了我们。席间彼此频频举杯,为我们的相识和畅谈表示祝贺。饭后大家依依惜别,相约日后加强住来经常联系,并留下了我们三人的电话号码。
  返回途中,我们的思绪仍然沉浸在与宗亲们在一起畅谈衷情的热烈氛围中。真诚地祝福他们,发家致富,生活幸福!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家谱修撰好!   (徐一明)

  
敬告读者

 

  感谢广大读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对本报的关心、支持。
  根据读者要求和建议,《族务通讯》曾装订过合订本1———2卷,现为适应联谊和交流活动的需要,本部对2009、2010年小报(即正刊41———51期,增刊1———4期)共15期,合订成《徐氏族务通讯》第三卷,全彩印,每卷成本费30元(含邮费)。另外,还存有少量第二卷合订本,成本费25元。欲购者,请汇款至:安徽潜山大饭店A楼333室 徐江生收,宅电0556———8922811,邮编246300。
  新一年小报继续赠阅。为弥补资金困难,敬请县内外读者,一如既往自觉给《族务通讯》捐资,数额不限。交款方式:见本报每期四版下方帐户、帐号;面交:请每月15日上午到潜山大饭店A楼三楼333室交徐江生收(电话:0556-8922811宅)。
  
                                                                                《族务通讯》编辑部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