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四十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四十期  
Word电子文稿)  

2008年11月28日
 

    编者按:天柱山称古南岳。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有大量诗文。民国九年(1920)编纂潜山县志的同时,将前人诗赋遗墨,另编了两本六卷,名曰:《岳云集》,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徐人之作。为了弘扬徐氏先祖热爱山水,传承区域文化,崇尚人文之遗风,特选辑部分诗赋供读者鉴赏。因编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天柱一峰擎日月
 

洞门千仞锁云雷

唐·白居易 赞颂天柱山

一柱镇东海    诗赋冠南州

——东海郡徐氏先祖赞颂天柱山诗文选辑

 

送谢员外往潜山序

南唐  徐 锴

    淮南有潜霍者,古之南岳。天柱高山,无物不有。於此藏精降神,触石吞云。九光五德,固元圣之所游化焉。浸灵储庆,亦天命之所会昌焉。熊熊魂魂,建福上国。秩在祀典,祠官职之。献岁发春,虹光照渚。帝出於震,肇纪元辰。男邦趣玉帛之程,戚里盛丝囊之会。康衢昧者,常歌不识之力。华封逸人,犹祝千年之寿。况乎英王密戚,体国朝端,荐祉邀祥,既归灵岳,投金奠玉。允属元僚,有若记
           天柱雄峰         室。仪曹郎以风流儒雅之怀,祗庄雍穆之操。抽毫进简,初  徐铉、徐锴兄弟像
起右筵。志慕冲虚,愿循长道。轺轩凤举,别盖云巡。青山万重,飞雪千里。冈峦迥互,寒暑闷亏。非北渚之秋风,即西山之爽气。流盼之赏,不其猗欤。而青山之阳,翰林之庐室。敬亭之麓,吏部之沟池。才运不齐,心
跡若是。长想之际,独无情哉!下官名与实乖,心为形累。簮笔无南山之彩,秉耒乏南冈之坡。进辱府庭,退负丘壑。嗟乎,此独何心闻飞盖之往,森然若面林麓之赏矣!登高能赋,方仰瞩於行轩。送人以言,敢自诬於薄技。谨赋诗一篇,以为饯别云。

  注:徐锴(九二0———九七四)(比凰冈大太公晚四十一年)五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字楚金,初仕南唐,后归宗。官至集贤殿学士,文字学家。著有《说义通释》、《古今国典》等。其兄徐铉(吏部尚书)并称二徐。徐锴与谢员外是同僚挚友。据推测:谢是潜山人,告老还乡,锴以序饯别。
 


◆徐显达 诗一首

——秋日游虎头岩铁笛洞 
 

群木领秋意, 登临万壑空。

风林藏鸟白, 霜叶带霞红。

仙洞怀长笛, 书堂思暮钟。

      仙人洞(北宋李柬之宿)          马蹄归路寂, 皓月出前峰。         山谷流泉摩岩石刻的一部分

  

  注:徐显达潜山人,明万历丙戌进士,官至广西、河南布政使,号天柱人,为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徐尧莘的长子。禀贡生,有诗作多首,仅选其一。诗题为编者缩写。

 

 

◆ 徐 俯 诗四首

游潜峰(一)

昔年会稽探禹书, 探得六甲开山图。

图载潜南天柱山, 上侵霄汉下渊泉。

真人秘语世不传, 但见绝顶蒙云烟。

汉武射蛟浮九江, 舳艫千里来棕阳。

壇祈仙瞻杳茫, 苍林桧柏空青苍。

石牛一卧叱不起, 白鹿远归深洞里。

             天柱日出                           二月灵鹤有来时, 洞口桃花泛流水。


游潜峰(二)           
            宿五云亭

久留舒子国, 惯作北门游。              乱云作雪峰, 山月照窗户。

山远三峰出, 溪长二水流。              披衣万物表, 揖此两客语。

                 游潜峰(三)                语退松风急, 弥赏静中趣。

           皖伯台前绿树春, 吴塘初下碧溪分。         数千不摇落, 白云有零露。

           旧游风景长牵梦, 遥羡高斋望白云。


  
注:徐俯字师川,(宋代),洪州分宁人。赐进士出身,历官至参知政事。
为人才俊,论国事颇有见解。但屡遭妒忌,才不得展,常游于山水,著有《诗集
六卷》。他不仅对天柱山自然景观横看、侧看、远望、近观,各有不同的美,   
对安庆地区的历史掌故也非常了解。                                       

 

 

◆ 徐 桂 诗二首

游山谷寺

乾坤留盛跡, 开凿赖神功。

吴楚山河胜, 隋梁栋宇崇。

浮屠清汉上, 殿阁紫烟中。

湧千山合, 天开一 槛空。

峥嵘衔斗极, 清净洗蛟龙。

花发青如染, 林深翠且重。

異香凝法雨, 灵籁起微风。

鸟韵供韶濩, 经声杂鼓钟。

阴晴分众状, 鬼怪有仙踪。

杖指天花落, 灯摇舍利红。

碑残诗莫辨, 锅暖火仍封。

感物幽相惬, 寻真慧可通。

庆云飘绛节, 灏气启丹衷。

冥契超凡障, 清心瘦道容。

六根浑欲断, 万有总归空。

却笑蜉游子, 焉知巢许翁。

石屋

气自真元结, 圆为太极涡,

帷开山面面, 屋累石峨峨。

  

                  注:徐桂,潜山人,明嘉靖乙未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进阶中宪大夫。
                   本刊上期(第三十九期)已有详述。他晚年归隐天柱山虎头崖,居石屋,卧烟霞,
                   著书立说,这里仅选辑其诗二首。

 

 

◆ 徐  蕃 诗二首

山谷寺题壁

山谷幽棲处, 林岩证宿盟。

苔花双树老, 松雪半山明。

摩诘灯前影, 华严竹里声。

            秋染山居                    何当拂尘服, 趺坐学长生。


                                  
自青崖至万涧望天柱峰                        蓬莱仙岛

振家度高岭, 细路妨踒屐。

万壑赴青崖, 奇峰攒石戟。

自昔爱溪山, 烟霞性所适。

峨峨天柱峰, 缥缈看惊魄。

望望翠微开, 螺黛如鬟碧。

归来馀兴留, 横侧千峦积。

  注:徐蕃是明代扬州府泰州人,弘治六年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 

 

 

孙氏源流简介
 

    孙书为春秋时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受封于安乐,赐姓孙氏,为山东孙氏始祖。

    孙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分布很广,人丁180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54%,居第十二位。尤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吉林等省多此姓。

  孙姓来源主要有六:一是出于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据史书记载,楚王蚡冒生章,章生叔伯吕臣,吕臣之孙为贾,其子艾猎,即孙叔敖,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雩娄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孙叔为孙姓之得姓始祖。二是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春秋时,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和,因曾帮助周攻灭西戎,被周平王赐为公爵。武公后裔武仲,他以王父(祖父)字为氏,就是孙氏。三是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名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便逃到了齐国,后因伐莒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赐姓孙氏。四是出自子姓。为殷纣王叔父比干之后,据史书记载,比干在朝歌被殷纣王杀害后,子孙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五是外姓改孙姓,如荀卿,避汉宣帝刘徇讳改孙卿,后又复为荀卿,但其子孙有一部未改回,遂为孙氏。六是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自平成南下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复姓拔拔氏改汉字单姓孙。

  孙姓郡望主要有汲郡、陈留郡、太原郡、乐安郡、富春县等。汲郡,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陈留郡,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太原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乐安郡,东汉永元七年(公元95年)将原有的千乘郡改为乐安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西北)。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富春县,秦置县,治所在今浙江富阳,三国吴曾为乐安郡治所。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孙姓以“太原”、“乐安”为其堂号。

  孙姓家系中有较大的两支,一支是发源于今河南濮阳出自姬姓的孙氏。另一支是发源于山东出自妫姓的孙氏。据史书记载,孙氏在秦汉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其后则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到三国时,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孙氏政权,称雄一方达五十九年,使孙氏在江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唐初,有孙姓人随固始人陈政入闽,唐末又有孙姓族人随王审知入闽开基福建。明朝以后,孙姓人又迁往广东。时至今日,我国的孙姓仍以东部和江南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在我国历史上,孙姓名士不少,因历代军事名人较多,故孙姓被誉为兵家之姓。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其名著《孙子兵法》,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名显天下的军事家孙膑,著作有《孙膑兵法》。三国时魏有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孙炎,郑玄弟子,当时称为“东州大儒”,其撰写的《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开中国反切之先河。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领兵用兵,在江东建立吴国。唐代有名医孙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我国传统的医学界享誉极高。北宋有著名学家、经学家孙复,官至殿中丞,其思想开宋代以义理解经之风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孙中山,组织同盟会,确立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 徐士林 诗二首

天柱山道中

谁开小蚕从, 层峦一线通

马蹄缘树杪, 人语入云中。

涧水千寻黑, 渔灯几点红。

深山何处寺, 疏磬响秋空。
 

           千年古刹                           题天柱晴雪                   渡仙桥晚霞

巉绝奇峰自昔闻, 今观晴雪信超群。

千寻玉照悬秋月, 一柱冰寒散夏云。

丹嶂晓开明皑皑, 紫烟暮卷白纷纷。

天风愿借吹为雨, 活水时滋万亩耘。
 

  注:徐士林,山东文登人,字式儒,号雨峰,清康熙进士,官至江苏巡抚,曾到天柱山观光。

 

 

◆ 徐余光 诗二首
 

石牛古洞                                   丹灶苍烟

洞口石数武, 牛蹄双迹古。                  左慈留丹灶, 晴日烟清袅。

环迹多留题, 历历犹堪睹。                  水火二池边, 苍烟见古道。

 

  注:作者是清代乡贤,“丹灶苍烟”是道家左慈炼丹处,为潜阳十景之一。

 

 

◆ 徐兆燕 诗二首

天柱峰歌

我家居在天柱麓, 出门遥见峰六六

汉帝登封有祭台, 岳振南州临百谷。

皎皎晴雪下岩巅, 万斛流珠与瀑连。

道旁举首向空指, 摄入耳目心旌悬。

阿谁杖策依石窟, 斜阳去后来江月。

           马潭漂流              暮雨朝云洞里仙, 自诩乾坤终不没。              天柱云烟

    试上嶙峮俯翠微, 我欲凭高奋翼飞。

    道人可识山中事, 毛女夜深归不归。

 

永兴庵题壁

我爱永兴庵, 窗前挂飞瀑。

忽闻钟磬音, 白云满丹灶。

花落点苍苔, 竟日无人扫。

向晚闭禅门, 空阶鸟争噪。

 

注:徐兆燕是清代潜山乡贤。

 

 

◆ 徐  兴 诗一首

梅花女墓

卖花声过女郎坟, 梅雨蕉烟锁墓门。

留得隔簾花影在, 横斜一幅写芳魂。
 

                            

             炼丹湖荡舟             注:作者系潜山乡贤。梅花女墓在县城西边,
                                已毁。县城名梅城,相传有四说:其中一说因梅
                                花女捐资建城有功,后人为纪念她故建墓。

 

◆ 徐龙光    诗一首

佛光寺

乱山绕客梦,  一夜泉流响。

晓禽鸣初旭,  云物自昭朗。

山居多欢悰,  神物足欣赏。

乘兴且近寻,  登攀发高想。

嵯峨天柱峰,  飘忽翠微上。

喷瀑雪千寻,  晴光下平壤。

兹游谐素心,  平生屐岁两。

前山殊未遥,  何日策杖往。

注:作者系清代乡儒。

 

 

《族务通讯》启事

尊敬的读者:

  《族务通讯》创刊五年来,在广大读者和社会贤达的支持、帮助下,已顺利出版了四十期,发至近20个省市,人称中华徐氏第一报。它对弘扬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起了添砖加瓦作用。

  五年来,在发行上有赠阅,也有订阅。尤其是潜山本土宗亲,为解决经费困难,不仅自觉交款订阅,还积极捐资办报。在此深表敬谢!

  为不负众望,把小报办得更好,更有特色,经研究,从2009年第41期起,作如下调整。

  一、坚持不定期出版以彩色为主的的小报。不论县内外、省内外一律赠阅。

  二、赠阅对象:①皖西南及潜山徐氏联谊、研究机构的成员;②潜山及外地多年来订阅的读者;③县内外、省内外一直保持联系的族贤、学者、社会贤达。

  三、为解决小报经费之困,敬请读者、族贤、企业等各界贤达,一如既往的自觉捐款。捐赠办法另件敬告。

  四、为准确投寄,避免差错,敬请上述赠阅对象,填写“《族务通讯》读者信息联系卡”(另附)请在本年年底前寄回编辑部(地址:安徽潜山县潜山大饭店A333室。邮编:246300)。如未收到反馈联系卡,2009年起则停止赠发,敬请支持、谅解。

 

                                                               《族务通讯》编辑部

                                                                  2008年11月26

 

 

重要更正

    本刊上期第三版右下“孤仙伴读”应改为“狐仙伴读”。第二版仙洞重华下“孤仙伴读”亦应改为“狐仙伴读”。

    注:本期天柱山照片均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余竞华先生无偿提供。

                                                                     ———编者

 

 

本期执行主编:徐英先 0556-8928340    特邀编审:华日精 0556-8921983    邮编:246300  

   址:安徽省潜山县张恨水研究会    责任编辑:徐继达 0556-8921131   电话:0556-8921639(办)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