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三十九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三十九期  
Word电子文稿)  

2008年10月15日

 

 

徐人与山水的不解之缘

 

◇ 徐继达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家族文化则是一个家族的血脉。

  徐氏的家族文化串联着他们的祖先和未来,徐姓重孝悌,以和为贵的美德,则是这条血脉上的重要因子。

     ——摘自徐建华著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通史》徐姓卷185

  笔者在从事天柱山的保护、开发的实践中,在二十多年对家族史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感悟到:在徐氏受姓4100多年来,我们历代徐人与神州大地的自然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并赋予各有个性文化山水的魅力,从而使徐氏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添砖加瓦,也保持了徐氏家族几千年的兴旺而不衰。这里简述几例与族人共同探究,并求教于方家。

 

“徐地”山水哺育着徐氏远祖

 

  早在夏代,徐氏血缘始祖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其次子若木受封于“徐地”,建立徐国,以国为姓。徐若木作为徐国第一世国君,也是徐氏公认的始祖。

  徐地原在沂蒙山南麓,沂水流域(今山东费县、郯城、江苏邳州一带)。若木及其后裔在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沂蒙山下,沂水河畔,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其辖地逐步扩展到鲁南、苏北、皖北、豫东等方园五百里广大区域。在一千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徐
  (伯益像)   文化。在当时,徐文化和商文化、周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相互渗透,甚至影响了这些文化,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避战于武原山的徐偃王


  传到西周,徐氏33代先祖徐偃王,是一位充满神奇色彩,时称东方之王的有道国君。他在自治的徐国,行仁义,得天时,合民心,因而国力强,国威大振,东方三十六国诸侯来朝。当时的周天子———穆王,意不在天下,而游玩于四方,乐而忘归,不理朝政,各诸候国皆拥护徐偃王去讨伐。周穆王闻之,立即长驱而返回,与楚国连谋,讨伐徐国。当时,按徐国实力,加上各诸候国支持,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但仁义之君,怕民众遭殃,便收兵弃国。徐不忍斗,北走于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口研于会稽(即浙江绍兴)之水”(唐、韩愈语)。后来,周穆王见徐偃王无意争夺天下,在当地他很得民心,治国有方,便封其子宗于徐,继续管理徐国。

  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在《衢州徐偃王庙碑》所言,徐偃王行仁义“以国易仁”避战出走地点:一是彭城武原山(即徐州的徐山);一是浙江绍兴、衢州,直到舟山一带的山中。徐山,三面环山,四面水绕,天人合一,四方心向,是风水宝地。当地民间流传顺口溜,曰:“左黑山,右马山,北面靠着草料山,徐山坐落在中间”。浙江绍兴—浙西,是越文化发祥地。史料记载:大禹死于绍兴,安葬在市南的箕山。禹死,伯益守丧三年后,隐居于箕山之北,后被杀害。上述两地,区域不同,但都是山水宝地。从避难上讲:远离闹市,居深山老林,可以隐蔽,从氏族角度上讲,避灾兴利。使族民免遭灭顶之灾。凭借山水之灵气,休养生息,发展自己。继续发扬、光大徐氏宗族与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徐偃王成为仁义的代名词。
 

热爱狮子山山水的徐布卿


  传至唐代,徐氏97代先祖徐布卿,时称大太公,原籍浙江龙泉。生于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天佑甲子年(公元904年)考中进士后,授职郎官。后主唐庄宗。在外地为官20年后,即同光甲申(公元924年)官场解祖,他携带家眷南还祖籍,途径江西鄱阳县的凰岗,看到这里的风水,就迷住不想走了。在一望无际的鄱阳湖之东,有一条发源于安徽祁门、延绵百余里的大河,名曰昌江。奔腾不息的昌江,是这里居民的母亲河,它既灌溉着肥沃的土地,又有
      (江西鄱阳县的昌江)     水路舟楫之便。这历史上有名的昌江,像一条玉带,围绕着高低不平的丘陵地,经过江水的洗涮,形成了像“高家嘴”这类土岗。传说这里常有凤凰之类的飞禽栖息,故此地称“凰岗”。江的南边,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形成的狮子山,活像一头威武的雄狮,永远守护着这风水宝地和勤劳百姓。讲究人与自然结合的徐布卿,看中这片宝地,就定居于此。谢世之后,也安葬在常落飞
禽的“高家嘴”的土岗上。由此可见,凰岗山水在先祖心目中的地位。

  凰岗是南徐近祖的发祥地。自布卿公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过世至今1075年来。受祖德呵护,望族风范不减,其间一代接一代,计约40代子孙繁衍,其后裔遍及赣、皖、闽、浙、鄂、湘等省,约数十万人。这里不仅有频繁的迁徙史、丰富的创业史、难忘的兴衰史,而且也传承着热爱山水的文化史。                  (江西凰岗的狮子山)

                               
献身于神州山水的徐霞客

 

  传至明代,徐霞客,则是人与自然融合,传承、挖掘、弘扬、提升山水文化品位的世界级大师。  

  徐霞客(1586-1641)字振之,又名宏祖,江苏江阴(今江阴县)人。

  他聪颖好学,自幼就博览图经和地志,学业有成。由于明代末期政治黑暗,党争剧烈,因此他不愿意应科举入仕,而专心从事于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考察。自二十二岁到去世,在三十多
  (徐霞客像)  年的人生旅程中,他的足迹遍于华东、华北、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旅途中,他不顾艰难险阻,亲临其境地调查研究,并且每天坚持用日记记载自己的经历和考察所得。后人把它搜集起来,编成《徐霞客游记》。在这部书里,他传承先祖热爱祖国山水的深厚感情,以认真探索的科学态度,描绘了如锦似绣的大好山河,记载了古代地貌、水文、地质、生物等方面的情况。正因为它的文笔生动,记载精评,艺术感染力很强,所以,除了科学价值以外,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继陆游的《入蜀记》之后,又一部优美的日记体游记散文集。他不仅是一位驰名中外的旅行家、地理学家,而且在游记的写作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著名山水画家徐渭

 

  徐人热爱山水,不仅见之于行,书之于文,而且绘之于画。北京神州国光社,1934年八月出版的中国画家大辞典收录徐氏画家259人中,山水画家有98人,徐渭是其中之一。

    徐渭(1521-1593),山阴(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文长,晚号青藤道人,书斋为青藤书屋,书画常用:田水
        (徐渭-画)      月。擅长书法、绘画、诗文和戏曲,才华横溢。其画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评价最高,成为青藤画派始祖。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徐渭崇拜得五体投地,并刻过一枚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在徽州绩溪龙川胡氏宗祠中厅上方,有徐渭的楷书宗祠大字,十多片虎皮门下方,刻有徐渭的山水、人物、花鸟画。徐渭著有《徐文长文集》、《徐文长佚稿》、《南词叙录》、《四声猿》等。                                                   (徐渭-画)

 

融于山水间的两进士

 

  据官方志书和民间家谱记载:在明代,天柱山水哺育了两进士,而两进士又将自己融于山水之间,互为因果。这不仅提升了天柱山的社会地位,而且,万历皇帝朱翊钧还御封天柱山麓的马祖庵为佛光寺。

  神功鬼斧,山水、人文交融,形成两亿年花岗岩地貌的天柱山,历史上曾受三次皇封。号称古南岳。当今,一九八二年国务院审定为国家级第一批重点风景区,后又被定为国家文明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在国家受于4A级的基础上,正在争创5A级风景旅游区。这个:一柱稳苍穹,三水(指皖河、潜河、长河)润九城的天柱山水,世世代代哺育着包括徐家在内的历代苍生。而明代徐尧莘、徐桂两位进士,则是徐家热爱家乡山水的佼佼者。

  徐尧莘(1545-1620),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公元1586年)二甲二十七名进士,因为官清廉、官阶逐升。初授户部主事,后为湖广、永州、衡州、荆州知府,辽阳兵备副使,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等职。他不仅因为天柱山是古南岳,自己号宾岳,而且不管官至何地,晋升何级,都自豪地称:天柱山人,他把自己融于山水之间。同时还在家乡施善举,为天柱山增色,如重葺潜山县城西门塔,建文峰塔,捐建城东北便民桥等。老子爱山,子女也不例外,其长子徐显达常登山,吟诗撰文(见下期)。族务通讯36期已有徐尧莘专版,不再赘述。

  徐桂,号秋亭,明嘉靖乙未(公元1595年)科进士,历任东昌府司理,刑部主事,因政绩显著,升郧阳知府,赠奉直大夫,进阶中宪大夫。他为民除恶,被罢官后,回乡在天柱山麓白云崖筑石室,卧烟霞,著书立说,著有丹集二十卷,郧台志略九卷,书目录载于明史钦定文选通考中。(以上摘录潜山县志)。

  借用宋人诗句中“却笑十年萦祖绶(即:为官十年一编者),何如一夕卧烟霞”之意,看徐桂的生平,有相似之处。他青少年时代,就读于天柱山东麓的虎头崖,民间流传“狐仙伴读”(见本期3版)神奇佳话。罢官后,又回到山水间,领略山水的神韵,不亦乐乎。这种心情见之于他游山谷寺”“石屋等诗中。乾坤留盛迹,开凿赖神功。……阴晴分众状,鬼怪有仙踪。(诗见下期)

 

留连山水的道家徐云鹏

 

  怀宁沙河徐氏民国廿年老谱载:清代有位先祖名徐云鹏,字集三,生于康熙乙未(公元1655年),故于雍正六年(公元1728),终年七十又三。他生相聪颖,攻读过目不忘。工诗文,博经史,善古琴,爱山水,宗族、乡邻有窘者,他常解囊济之。步入而立之年后,王公大人,多礼敬之,拟授以官职,他辞不就任,在立志学道的四十多年间,往来于南北的名山、秀水之间。谱载:云鹏自题七律一首,诗曰:
 

道巾道服自飘然,

半拟蓬瀛谪降仙。

几觅胡麻充我口,

还期火枣驻吾颜。

北游会出燕山塞,

西涉尝登天柱巅。

若得纯阳亲指授,

免教灵骸绕萦烟。


  中国道教圣地有三十六洞天。天柱山司元洞府为十四洞天。山中“白鹤宫”、“良药坪、“丹灶苍烟”、“降丹峰”等景区景点,是道教始祖老子的传人—葛洪大师驻山学道炼丹圣地。从“云鹏自题”诗中可见,这位先祖不仅是天柱山常来常往的道友,他还北游燕山(北京地区)及其他道教名山,还“尝登天柱巅”。山之巅(顶峰)险峻,除老药农外,他人望尘莫及,但他不畏艰险,还是登上了山巅。

 

为山水呼唤的两本书

 

  笔者书架上,有当代徐人编著的“山水之旅”、“山水共天长”两本书。其作者既不是作家,也不是旅行家,更无意与上述祖先的爱山之情、捧山之文相提并论。他们的初衷是随心所欲,即想把已欣赏的山水,或为山水做的事情,集腋成裘,以便向社会和家人有个交待。但在整理过程中,有幸拜读了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徐建华先生编著的《中华姓氏通史》,徐姓卷中“徐氏家族文化串联着他们的祖先的未来。……。是这条血脉上的重要因子。”这使作者感悟到:这两本书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先祖创立的山水文化的基因,流传在后裔血
   (山水之旅)   液里的见证。

  《山水之旅》是本籍徐敬宾先生步入晚年后,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作。他退休十年来,行程五万公里,著有“田园春秋”、“快乐集邮”等三部近百余万字。“山水之旅”是其中之一,他敏于事,慎于言,善于动(脑),勤于书(写)。他不仅对足下的天柱山的山水十分热爱,对神州大地的山水,同样热爱有加。每到一地之前先预习,然后身临其境,从容不迫,细心体悟、留影,从山水间感悟真善美。返程后,撰写游记,将感受到的自然山水,配以明确纯净、富于情趣的文字,再加上精美的照片,赋予自然山水,以文化山水的魅力。他的作品,多被包括港、澳的报刊登载,深受好评。

  《山水共天长》是笔者的拙作。上册是反映当代对天柱山的保护、开发;下册是记录对潜山籍的现当代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研究。人称一山一水。这本书是1978年后,得改革开放的天时,潜山山水的地利,乡亲和友人爱戴的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的融合,还有润物细无声遗传基因的隐性作用,使笔者在左倾阴影笼罩之下,敢于不抓人头抓山头,不抓活人抓死人。

  《山水共天长》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书名。赵朴老虽仙游,但他对人类(尤其佛教)的奉献,像山水那样,永存人间。大自然的山水,是人类共同财富,是人类永恒的保护神。山水文化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不断提升。徐氏历代先人热爱山水、保护山水、捧托山水的基因,也将流淌到它后裔的生命之中,并发扬光大。                       (天柱峰)

 

 

胡氏源流简介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人丁160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妫姓,以溢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荷泽县东北)而以姚为姓,后又因曾住在妫汭河(今山西永济南,西流入黄河),后代中有以妫为姓的。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阳、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去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一个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诸候国;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另一为归姓国,在今安徽阜阳。其国君子孙中有称胡氏的。三为他姓改胡姓。另外在敕勒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胡姓。

     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安定郡为汉设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县。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此支胡氏,开基始祖为汉武帝时守军正丞胡建。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置郡,治所在新蔡,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北齐改为广宁郡。此支胡氏为安定胡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左仆射胡奋。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置准阳国、惠帝后改为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吉州为隋开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相当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域及安福、永新等县地。

  胡姓堂号有”安定“等。

       胡姓最初主要发源地以今河南淮阳一带和今安徽阜阳一带为中心,汉代时开始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南迁入湖北、江西。其中,迁去甘肃省境内的胡建一族,为一大望族,成为后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来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时,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东部)德善乡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不断迁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晋末年迁入福建、广东等地。

  历史上胡姓名人很多,较著名的有汉初守军正丞胡建,历仕六朝的东汉大臣胡广。三国时孙吴有胡倧,曾曲掌军国密事多年。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胡瑗,开宋代理学先河。南宋蓍名学者胡安国,撰有《春秋传》三十卷。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撰有《春秋传》三十卷。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撰有《资治通鉴音注》。明代丞相胡惟庸。近现代有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高级将领胡宗南,进步小说家、“左联五烈士”之一胡也频,著名学者胡适,我国进步文化事业的先驱者胡愈之,早期电影杰出表演艺术家胡蝶等。

 

胡氏始祖——胡公满

系承虞舜  封国于陈

德配太姬  谥曰胡公

 

  胡公名妫满,周初受封于陈,死后谥号胡公,子孙中有一支以谥为氏,是为胡氏。

 

 

孤仙伴读

 

  林斗山

 

  虎头崖下铁笛龛后面,在一巨石上书有“仙洞重华”四个大字。巨石下的仙洞中,尚有石泉、石磴、石床等许多遗物,据说早时,就有鲁道人在此起居,宋代曾在此建白云庵。明代徐桂遇孤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嘉靖乙未进士徐桂,幼承庭训,天生聪颖,十年寒窗之后,经纶满腹。刚过二十就开始应试,连续三次均榜上无名。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便把他送到与住持私交甚笃的白云庵一间书屋里复习功课。传说一天晚上三更时分,小雨滴在芭蕉叶子上,发出了有节奏的滴嗒声,徐桂触景生情,提笔醮墨写了两句诗:“细雨洒芭蕉,孤灯独自熬。”这时窗外传来“不嫌奴貌丑,陪你度今宵”的续句,声音又是那样娇滴。待他抬头看时,一位美丽的女子站在自己面前,喜笑颜开地说:“先生,小女子为你伴读来了。”此后,这个女子每晚一更来,五更走。陪着徐桂温习功课。但一段时间以来,徐桂的言行发生异常,一天老和尚把他喊去责问:“看你百会无光,邪气笼罩天堂,喜气溢于眉宇之间,必有私遇。”徐桂知道瞒不过老和尚一双神眼,就把每晚与美女相约的事和盘托出。老和尚若有所思地说:“原来如此。”接着又问:“你身体上自我感觉怎么样?”徐桂说:“前一时间非常疲劳,她吐了一个珠子放在我嘴里就好了。”老和尚点头,并在徐桂耳边作了一番交待,再叫他回房读书,依计而行。

  到了晚上,那位少女按时到来,把自己嘴里的那颗珠子照旧送到徐桂嘴里,徐桂无意间吞下了珠子。此刻少女惊恐万状,泪流满面,哀伤地说:“为爱你,我一千五百年的道行白修了,我俩恩爱一场,到此为止。”徐桂不知所措。那女子嘱咐徐桂明晨到庵后山上,见到死孤,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挖穴掩埋起来,并叮嘱发达之后,每年清明前后来祭拜一次。

    世事就那么奇巧。徐桂自吞下那颗宝珠,突然心明眼亮起来,看书作文,一通百通。嘉庆十四年中进士,初授东昌府司理,擢升刑部主事,后历官员外郎。处理案件,从不草率,以事实为据,令人心服口服,遇有疑案,一查到底。因政绩显著,升任郧阳知府。徐桂飞黄腾达的原因,他自己最清楚,所以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以回乡祭祖的名义祭祀狐狸坟。

                                     (摘自林斗山先生著《天柱山百景故事》。本文略有删节。)

 

 

 

徐途先生简介

 

  徐途,男,一九一八年四月出生于安徽潜山县水吼岭梅渡,属潜山徐氏鸡子河支。

  一九三九年二月在湖南湘西参加革命工作。任湖南湘西民众抗日流动宣传队队员,山西牺盟总会组织干事。一九四零年到达延安,在陕北公学,延安电讯工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延安联防司部,延安保安处,中央军委二局从事侦察工作。历任股长,侦察电台台长等职。一九四一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

  全国解放后,历任西北军区理论教育训练班副主任,解放军第一政治干部理论教育系副主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员,师职干部,并兼任陕西省党史学会副会长。一九五五年第一次授衔时被授予少校军衔,到一九六零年升为中校军衔。

  在延安工作期间,在侦察工作中多次获得重要情报,受到中央领导表扬。建国后从事政治教育特别是中共党史的研究、硕果累累桃里芬芳。由于对党忠诚工作努力,曾多次立功受奖。一九五零年获西北人民功臣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一九五四年获慰问纪念章,一九五五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独立自由奖章,一九八二年获从事国防教育事业三十年纪念章,一九八八年获中央军委独立功勋荣誉章,二零零五年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一九八二年离休,现定居陕西西安。徐途老对族事尽心、尽孝、尽力。他不忘祖父曾主修家谱,十分关心当代续修,并惠赠谱款2000元。

                                                      (摘自潜山鸡子河徐氏2007年续修家谱)

 

 

为徐氏“米”寿老人再添风采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自去年对全县徐氏寿老人开展慰问、祝寿活动以来,社会反响强烈,效应良好。许多人夸赞这一活动史无前例,首开先河,意义深广,甚至有领导称赞这是办了政府想办而不能办到的事。特别是让那些因忙于工作或创业而疏于孝敬老人的青年晚辈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启发。为对政府关爱老人而助一臂之力,为使社会敬老养老之风蔚然兴起,激发青年为报养育之恩而自觉孝敬长辈,使广大老年人生活快乐,安度晚年,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又于今年重阳节前,对全县88岁以上的徐氏老人再次进行了慰问,以联络组为单位向寿老人赠送了“健康长寿,颐养天年”的寿匾,并将新的“米”寿老人的尊容再现报头,展现他(她)们的健康风采,以此向他(她)们表示由衷的祝贺。我们为他(她)们的健康长寿而骄傲,并对他(她)们的晚辈的孝敬和辛勤赡养表示诚执的感谢!

  愿全县徐氏“米”寿老人健康、愉快、幸福地跨越百年!                           (编者)

 

 

  敬告读者近年来,部分读者因原址不详或搬迁新址,所寄报纸多次退回,今后在未获得该读者新的通讯地址以前,报纸一律停寄,敬请谅解。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