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编修《中华徐氏通谱》的几点浅见

   发布时间:2011-08-24 来源:

 

编修《中华徐氏通谱》的几点浅见


岳西  徐承钦

 

  编好《中华徐氏通谱》,这是全球徐氏裔孙的一个共同心愿。但如何编好《中华徐氏通谱》,这又是当前摆在全球两千多万徐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

  编修“通谱”首先就要准确的记载表述徐姓的源流、世系、迁徙等各种族史资料。在这方面,历来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族贤、先哲在关心和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文章、专著。如天津徐建华教授主编的《中华姓氏通史·徐姓》、北京徐自强教授和四川徐鸿章主编的《中华徐氏通谱》、徐鸿章、徐家福主编的《中华徐氏通谱》、湖南徐尚志主编的《中华徐氏通谱(第一辑)》、江苏徐清义主编的《中华徐氏家族通谱(特辑卷)》、湖南徐树深主编的《神州徐氏总谱》以及广东徐伟坚主编的《徐氏古今文化大观》和《徐氏文化通览》等。还有徐存耀、徐永生、徐显之、徐才安、徐国清等许多族贤发表的关于徐氏源流、世系等的研究文章。应该肯定,这些专家族贤都花了大量精力,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分析考证。为徐氏族史做了大量的工作,值得敬佩。但是,由于徐氏受姓已有4000多年,特别是甲骨文前,自夏起到商中期这一千多年没有文字时期,许多史料都只能靠口头传承或以后推测,这就给今天写史留下了许多绕不过去的难点。比如源流方面:徐氏,到底是黄帝之裔,还是东夷之后?伯益是否为皋陶之子?伯益、柏翳是否是一个人?至今说法不一,大家的认知也各不相同。关于1600多年的古徐国44代王候世系。从现有资料看,古籍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载,而是根据各地谱牒资料,由约在魏晋前的先祖们搜集整理的,特别是偃王以前,因此,存在名讳是否真实?是否全部属父子嫡传?各代是否还有傍支傍系?各地出土的徐姓文物,大部分与谱列名讳也难以吻合。再如徐王章禹(羽)被灭国以后,徐氏子民大量向全国各地播迁,直至隋唐时期,约1100年,各地发生的徙迁世系,也大多是互相抄袭借用,极为紊乱,真假难辩。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很多,个人认为这主要:一是受儒家正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徐属东夷,正史不录,少数记述也属被歧视的记载;二是魏晋以前,谱牒官修数量少,遗留资料匮乏;三是受战乱灾害等天灾人祸的影响,子民迁徙频繁,族史资料丢失;四是信息不通,不仅隔省隔县,往往百里之遥也终生难以逾越,资料难以交流佐证。但不论难度多大,而弄清源流,理顺远祖世系是我们编修《中华徐氏通谱》的前提。
  
                      (二)

  自宋兴起广修私谱,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这对传承姓氏史料起了很大作用。所有姓族都大兴修谱之风,谱牒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徐氏也不例外,随着徐姓苗裔的不断南迁西移,隋唐时除西北边陲外,全国各省、区大多都有徐姓分布,特别是江、浙、闽、粤、鄂、赣等地徐姓播迁最广,繁衍最多,而这些地方又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之地,因此谱牒编修更为广泛。从现存各地徐氏族谱来看,当时大家对源流都非常重视,有的一直追溯到“三皇”、“五帝”。对徐氏鼻祖,绝大部分都尊崇儒家正观文化观念,说自己是黄帝之裔,而很少有人说是东夷之后。对隋唐以前的世系,都是依据迁出地的老牒传抄延续。大部能按老牒原有世系比较事实求是的传承。但也有少数由于编修水平的不一,往往出现世系错乱,名讳错记,而且为了显示自己支系的高贵,有的想方设法都把本支列入名人之后。隋唐以后,由于距宋仅300多年,对本族本支世系,无论是口头传承,还是文字记载都比较准确得多。特别是对宋代以下的世系,是一代一代的续修,应该说这还是可靠的。当然,其中也会有一些因战乱等原因造成的缺失,但不会影响每个支系的整个脉络。如安徽岳西“四汇堂”是凰冈密公之裔,徐密号布卿,生于唐僖宗乾符6年(879年),后唐侍郎,解组后定居江西鄱阳凰冈。至今已1100多年,传38代,裔孙约20万以上,主要分布在赣北、鄂东、皖西南20多个县市,少数支系已遍布全国。1989年“四汇堂”修谱时,了解到凰冈应该是一个较大的支派,由岳西牵头,经过20多年不断的走访、联谊、信息交流。现在基本厘定了凰冈世系的主要脉络,并在实践中不断与这些县(市)中的大部分凰冈密公之裔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完善。全国、全球徐氏,像凰冈这样自唐宋至今千年左右所形成的大的支系还很多,如“江西丰城韬公世系”、“四川巴中积公世系”。只要我们在续修族谱中,认真加强联络和做好校核、对接工作,都会形成于比较完整的较大的支派脉络。当然,这一工作难度大,由于分迁各异。有许多都是跨省、跨县,又久已失去联系,一时是很难联系上的,但我相信,只要全国、全球徐氏裔孙都有理清近代世系这个愿望,在当前大兴姓氏文化这个大好环境下,大家都动起来,互相找、大家联,总比少数几个人要容易得多。所以说,理顺唐宋以后世系是我们编修《中华徐氏通谱》的重点。

                      (三)

  编修《中华徐氏通谱》,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是全国全球徐人的事,靠某一地区或少数人是很难完成,也不可能办好的,在组编方法上,必须采用一些有效措施。
  首先,就源流、世系而言,应该做好全球总会和省、县分会的三级分工。
  县是基础。现在许多县(市)都在编修“通谱”或“联谱”,把全县徐姓,不分那一支、那一房,都编修在一起,查清每个支派的来龙去脉,能合则合,不能合的待后与他省他县对接,应该肯定,这是编好《中华徐氏通谱》的根本。只有在摸清全国各县(市)徐氏状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编好《中华徐氏通谱》。最近,安徽宿松县就把他们编修的联谱,名为《中华徐氏通谱·宿松县卷》,我认为这个方法值得采用。
  省是关键。在各县“通谱”的基础上,省“通谱”主要是弄清章禹至隋唐之间的世系。对各县近代世系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分析综合,将能够对接的支派,像上文所提的“凰冈世系”、“丰域世系”那样,加以理顺,形成独立始迁世系支派。这不仅是弄清各个支派的之间的关系,达到形式上的整合,而实质上,也会增进对接世系各支之间的亲情,族情的融合和相合进行一些族务活动的联合。
  全国总《通谱》,重点则是溯源和厘清古徐国历史世系,当然也涉及章禹到隋唐之间的世系。总《通谱》在世系上与省、市卷应是纲与目的关系,而不是重复省、县世系内容。如溯源方面,原有一些老牒上溯到“三皇”、“五帝”,这显然不能准确表达历史真实性。“三皇、”“五帝”据《辞源》载,历史上就各有多种提法,没有准确指向。应该说只能是包括徐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徐氏只能从若木受封徐国,以国为姓开始。而且徐姓只传征国公一支,而不能包括血缘相同的黄、马、赵三家。至于伯益、若木的祖辈到底是黄帝还是东夷,这就必须另行考证。
  其次,由于徐姓族史资料的缺乏和不完整,在进行考证和研究中,会出现很多现在难以解答的难题。特别是对一些原有史料,明知有误,但又无法否定。因此在考证中,必须坚持辩证的方法,事实求是的原则,能证则证,该疑则疑。从各个方面有条理的叙述这些徐氏历史事实的真相或疑点。切忌牵强附会或臆造。
  再次,《中华徐氏通谱》的内容决不止源流、世系,还有古徐文化,徐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徐氏的发展进程以及派行和徐氏名人等许许多多重要内容,本文均未涉及。

                     (四)

  编好《中华徐氏通谱》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办事班子,和有一定资金保证,这也是我趁这次“全球徐氏联谊总会”成立大会之机,向总会写这篇文章建言的初衷。因为,这件大事只有总会来拿总,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是无法办到的。
  一是领导、办事机构和人选问题。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徐姓姓氏活动,现在虽然成立了总会组织领导机构,参与领导机构的族贤们,受两千多万徐氏宗亲的重托,应当要担当起重责。但这毕竟是社团组织,是群众性的。虽然有分工,有职责,可能还不是钢性的,而只能依靠分工担任这项职责的宗亲的责任感和上对先祖下对宗亲的奉献精神和自觉性。因此《中华徐氏通谱》的编修,必须首先成立专门编修班子,选择一个固定的编修办公地点,其次编修人选上,应以专家、学者和具有专业知识、年富力强的热心族贤组成。分布面要稍广,最好各省(区)都有人参与,这样促于联系和沟通。
  二是经费问题。是捐赠募集,还是其他途径,一定要确定落实下来。
  以上仅是个人浅见,表达一个年已八旬的徐氏后裔,对修好《中华氏通谱》的渴望。疏漏错误之处,敬请斧正。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