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安徽九都-徐塝徐氏源流考(1)

   发布时间:2012-10-02 来源:

 

安徽九都-徐徐氏源流考(1)

 

安庆   徐一明


        按语:本文将分四期(1~4)在本网站“徐氏文化”栏目中刊登,敬请本族宗亲们阅读后提出看法和意见,以供商榷。您的意见可使用以下方式寄达给作者本人:
    1、请您点击本网站主页上方导航条最右端的“留言反馈”,在该项目的留言本上输入您的意见即可。
    2、您也可以将您的意见编辑成Word文档后,直接发往以下电子邮箱中:
       作者的QQ邮箱:
632117249.qq.com
       作者的电子邮箱:xuym47@163.com
 

  我属安徽省潜山九都-怀宁徐塝的徐氏一族。家父在世时为家族所作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主持并参与了重修编撰安徽徐氏九都派系的家谱(以下简称九都谱)。打那以后,我家中理所当然就保留了这一套谱稿。追念先祖,寻根求源,也一直是我的心愿,经常翻阅这部比较完整的九都谱,仰视先祖们4100多年来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不仅让我对徐氏祖先繁衍120多代的史实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而且也基本弄清了徐氏祖先迁徙演变的世系脉络。
  近些年,特别是退休后,我有幸参与了各种家族联谊活动,与各地宗亲探讨徐文化发展史,亲赴古徐国发源地(鲁南苏北皖北区域)以及后来祖先迁徙过的浙江、江西等地寻根调研,多方获取资料,视野更加开阔。纵观4100多年的徐氏发展史,朝代更迭,灾祸绵延,我们的祖先历经磨难,迁徙频繁,流落各地,世系复杂。
  比照九都谱,我发现世系记载虽然有序,但与调研的其它谱系以及获取的史实资料,均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借整理归纳九都谱世系结构之机,清理一下安徽九都-徐塝的徐氏源流,提出旧谱稿中差异之所在,期待与同族宗亲们商榷,以便于今后在重修九都谱时做些必要的修订完善。
  为便于归纳,本文试将九都谱中的徐氏世系派行,按照时间的远近以及族内发生的重大迁徙或变故事件,分解成六大部分:远祖世系、先祖世系、凰冈先祖世系、九都先祖世系、徐塝近代世系以及现代世系。其中:
  远祖世系从徐氏总第1代始祖伯益算起,到总47代为止。史实记载,从若木立国至章禹失国,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600多年,共有44代君王。
  先祖世系从总48代起至97代,其间50代,约1500余年。这一段时间先祖主要是由于天灾战乱纷纷南北迁徙。
  凰冈先祖世系自总97代江西凰冈始祖算起,至总106代凰冈十世祖则七公兄弟迁往安徽潜山,历经10代,前后约300余年。
  九都先祖世系自总106代则七公从江西凰冈迁至安徽潜山县延寿寺九都,即为九都始祖算起,至总113代贞泌公由潜山迁至怀宁县江镇黄宪塝(后称徐塝村),历经8代,前后约200余年。
  徐塝近代世系自总113代贞泌公由潜山迁至怀宁县江镇黄宪塝(后称徐塝村),即为徐塝始祖算起,至总122代善缘公(本人的太祖父),历经10代,前后亦约300余年。
  现代世系自总123代开始,即徐塝第11代我的祖父辈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节约篇幅,前四部分每一代尽可能只列出一位祖先的名字作为代表形式表示,并只写出简单的身世,且用表格方式列出,以便参阅。


 

(一)远祖世系


    九都谱记载,远祖世系自徐氏世系总第1代始祖伯益算起,到总47代(相当于徐国最后一位君主章禹一代)为止,历经1600多年。其世系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九都谱远祖(总1至47代)世系表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1
伯益
徐氏受姓之始祖。
 
25
详子。
2
若木
伯益次子。徐氏始祖。
 
26
范子。
3
征国
若木长子。
 
27
箨子。
4
征国长子。
 
28
安子。
5
房子。
 
29
忠子。
6
仁子。
 
30
超子。
7
豹子。
 
31
康长子。
8
谦长子。
 
32
卿子。
9
澄子。
 
33
淹子。
10
晔子。
 
34
彦子。
11
禹子。
 
35
偃王。
12
清子。
 
36
宝宗
诞长子。
13
宝子。
 
37
宝宗子。
14
通民
宽次子。
 
38
仁子。
15
通民子。
 
39
宏子。
16
强子。
 
40
逖子。
17
车子。
 
41
望子。
18
能子。
 
42
垂子。
19
弘子。
 
43
可长子。
20
瑞子。
 
44
先子。
21
侍长子。
 
45
伸子。
22
世长
并子。
 
46
长子。
23
世长之子。
 
47
由子。
24
恭子。
 
 
 
 

 
  从九都谱的远祖世系表中看出,第1代始祖是伯益公。九都谱云:“若伯益为吾氏祖,固有可据矣。益佐禹有功,禹封益子若木为徐侯。子征国因之吾徐氏得姓受实始于此。”由于伯益助禹成功治水的功劳,导致其子若木受封于徐,所以徐氏受姓其第1代始祖当选伯益公。而若木被夏王受封于徐(今山东郯城周围一带),建徐国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共有44代君王。其区域先扩至邳州(良王城)附近,后迁至泗县、泗洪。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鲁南、皖北和苏北等江淮广大地区。所以若木虽是徐国首位君王,即徐氏实际始祖,但还是将他列为第2代。查阅皖西南地区几乎所有敦睦堂的《徐氏宗谱》中世系记载都是基本一致。
  在这段时期发生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一直受到后人的关注。我在查阅这两件大事时,发现九都谱计算远祖的世系与其它谱系以及历史记载,存在有明显的差错。我们先按照九都谱的世系表说明这两个事件。
     其一是表1 中的35代诞公,即传世称颂的徐偃王。九都谱云:“传35代至诞公,生而灵异,有文在其手曰‘偃王’,修仁行义,民共尊之。穆王无道,惧公有他志,约楚以谋之,公修臣节不忍战,去彭城邑于簿里山下居焉,从之者如归市民因号其山为徐山,即今灵山是也。”
  偃王死后,其子宝宗于周共王时,继位第三十三代国君,继续治理徐国,此时,徐国最为强盛,区域先后扩充至整个鲁南、皖北、苏北等江淮广大地区。
  其二是按照历史记载,徐偃王的十一世孙徐子章禹,发生了章禹失国这件大事。
  春秋周灵王时,章禹继位徐国第四十三代国君,史称驹王。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孙武(《孙子兵法》作者)和伍子胥两位大将的协助下,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徐,徐国君章禹领兵固守,以待楚军来援。阖闾见徐国城坚兵厉,无法攻取,便决定筑堤引水灌城。章禹见久持必败,为了不殃及百姓,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乃断发携夫人迎降吴王。于是,泱泱徐国历夏商周至春秋,传四十四世国君,终于立国1649年后而亡。城破后,徐子章禹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地的城父集)。徐国至此,再也无力回天,国已不国,民力衰竭,徐氏族人渐渐离散迁徙于四面八方。这就是徐氏历史上的章禹失国之惨痛事件。
  不过九都谱中对此事没有交待。究其原因,可能族人认为章禹失国是难以启齿的不幸之事,有意隐去?具体原因有待深入考证。
  历史资料中基本上都认为,从若木立国至章禹失国为止徐国共有44代君王。也就是说,从伯益至章禹共计45代,其中,使徐国最为强盛的徐偃王诞是33代。
  而从表1 中可以看出,在九都谱中诞是35代,为何多出了2代呢?说明九都谱中记载的远祖辈份身世肯定出了差错。我核阅了对家谱研究颇有造诣的徐义佳宗亲所列出的远祖世系,对比表1中原22代世长、25代范和31代卿是多出来的。而原33代彦与34代绥之间少了一代训。如果纠正以上的差错,则表1中的远祖辈份排列顺序就与义佳研究的史实吻合了,诞公(偃王)是33代。如附表1 所示的部分。
 
 
附表1  九都谱远祖部分世系勘误表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1
伯益
徐氏受姓之始祖。
 
28
超子。
……
 
 
 
29
卿子。
21
侍长子。
 
30
淹子。
22
世长之子。
 
31
彦子。
23
恭子。
 
32
训子。
24
范子。
 
33
偃王。
25
籍子。
 
34
宝宗
诞长子。
26
安子。
 
……
 
 
27
忠子。
 
45
由子,与章禹同一代。
 


  再回到九都谱中,史料记载章禹是45代,那么对应着2代的差错,章禹失国应当与47代迁处于同一代。那么为何迁与章禹不同名呢?我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迁与章禹极可能是属于不同的两个徐氏分支,另一原因是九都谱有意避开了章禹失国的难言之痛。
  以上的差错是否在九都谱下次修订时更改过来?有待进一步探讨论证。但至少应当在以后重新修谱的序言中给予必要的说明。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