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在浏览的页面是: |
||
梁,其重要性超越时空。正如孙家正先生指出的:“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是人类灿烂历史中留下的稀世之物证。” 李吉教授给《祠堂博览》的一封信 (摘要) 《祠堂博览》编辑部:
李
吉
2004年8月16日 《祠堂博览》创刊号 历史无情地告诉人们:一个忽视历史遗产、缺乏文化特色的城市,是无法进入高品位的现代化城市之列的。 (摘自祠堂博览创刊号) 中国祠堂概述 蔡丰明 窦昌荣 喜欢中国名胜古迹、山川美景的人土,几乎都会对祠堂这种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留下的特殊人文景观产生兴趣。祠堂建筑大都是坐落在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村野乡间或崇山峻岭上,其外观就像一座庭院式的住宅。祠堂前多有二座绘有各种雕刻的门楼或牌坊,上悬“某某祠”之匾额入内则有庭院、天井等建筑。中间宽敞高大的厅堂上塑立人物雕像;两旁的廊屋和厢房陈列碑刻、书文、字画等各种文物。祠堂的后殿,是陈放“木主”(即祖先牌位)的地方,气氛显得较为神秘,与前殿的格调颇有些不同。 (未完待续) 潜山县城乡祠堂知多少? 今日之潜山,历史上曾为古皖国、皖城、舒州等 所在地。正国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各氏族先祖都在这块沃土上建家祠。城乡原有祠堂八十余座。其中:县城原有祠堂70多座,建国初尚有37座,现无存。农村13座,现存4座(其中一座修葺一新)。具体分布情况是: 名称 地址 现状
芮氏宗祠
工人巷
居民宿舍 葛氏宗祠 北街中路 县搬运公司 孙氏宗祠 北街中路 县搬运公司 张氏宗祠 东街西路 县公安局 江氏宗祠 后街西路 县剧团宿舍 汪氏宗祠 南街路 梅城区粮站 陈氏宗祠 北街南路 县百货公司门市部 徐氏宗祠 后街路 县委党校 程氏宗祠 五显路 粮食局职工宿舍 陈氏宗祠 工人巷 县食品厂宿舍 胡氏宗祠 后街西路 居民宿舍 王杨氏宗祠 龙井巷 县法院 熊氏宗祠 东街西路 县新华书店 操氏宗祠 解放路口 县招待所 汪氏宗祠 东街西路 税务局印刷厂 李氏宗祠 南街路 县房地产公司 周氏宗祠 北街路 梅城供销社 刘氏宗祠 北街南路 老邮电局 许氏宗祠 后街西路 县剧团 涂氏宗祠 北街路 县食品公司 王氏宗祠 北街路 县土产公司 方氏宗祠 工人巷 粮食局职工学校 许氏宗祠 工人巷 居民宿舍 王氏陆兰堂 北街中路 县土产公司 夏氏宗祠 南街路 居民宿舍 戴氏宗祠 南街路 城关粮站 何氏宗祠 北街路 县土产公司 余氏宗祠 龙井巷 居民宿舍 徐氏宗祠 城内(九都元良公支祠) 已毁 王氏宗祠 水吼镇栗树村 现完好 王氏宗祠 横中乡光华村 村民居住 柳氏宗祠 五庙乡下湾村 村民居住 宋氏宗祠 五庙乡杨坂村 村民居住 罗氏宗祠 五庙乡杨坂村 村民居住 马氏宗祠 天柱山镇黑虎村 已恢复 林氏宗祠 割肚乡天柱村 屋宇有损 杨氏宗祠 龙潭乡(现为县保单位) 屋宇修好 徐氏宗祠 源潭乡(沙河支祠) 红旗水库淹没区 徐氏宗祠 青楼乡(九都久正公支祠) 徐祠小学 徐氏宗祠 原棋盘乡徐槽村(今属桐城青草镇) 无存 徐氏宗堂 源潭镇赵冲村(沙河支祠) 无存 李氏宗祠 水吼镇徐坂村 无存
浙北宗亲抗日事略 ◇ 徐海棠 在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中,浙北的徐氏宗亲,同各族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奋起抗击。在长兴 地区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例: 通电国民政府团结抗日 徐松旺,派名子连,小时,家贫如洗,帮人放牛,在煤矿开绞车,到安吉撑排搞运输等苦活、累活、重活来维护家庭生活。后在煤山街开店经商。由于他诚信为人,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家中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社会影响越来越高。在旧社会身为煤山镇镇长期间,他胸怀宽阔,平易近人,和睦相处,深受民众欢迎。他思想进步、爱国,卓有远见。早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7日,父子俩(子:则达),会同长兴26位士绅代表联名,在长兴抗日七周年纪念大会上,向长兴县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发出《抗战必须团结一切力量》的通电(电文另发),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两党团结合作,一改抗日。新四军在煤山地区北撤时,他给新四军隐藏重要文物———印板,即:1944年10月由苏皖区党委秘密印刷、公开发行的机关报———“苏南报”的印板。解放后交公,被收藏在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里。由于他对新四军抗日有重大贡献,被评为开明绅士、并被推选为长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 投军抗日 转战南北 徐松山,派名积庆,原在家务农。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后,日军把侵略魔爪伸向长兴、广德,由此进击南京。在这关键时刻,即40年代初,他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奋起抗日,新四军驻军 山地区时,他接受上级安排,出任四都、新庄村农会主席,联合新四军抗击日寇和日伪军,建立、发展革命根据地,发展地下党员。1945年大军北撤时,他随军北上,晋升为营长。在四年的解放战争中,他转战南北,屡立战功。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直至朝鲜的停战回国。后转业到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历史档案馆工作。 敌后活动 支援前线 徐南山,派名积祥。过去,他是 山镇穷人之一。青年时期,正是抗日战火在长兴燃烧之时。当时新四军的苏浙军区就设在槐坎乡。新四军指战员们铁的纪律,铁的意志,赢得了浙北人民的信任,在日伪顽敌肆虐的岁月里,在长兴战役中,当地老百姓组成600多人和一百二十匹骡马的运输队联合作战。南山宗亲与松山俩兄弟。他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地下活动,当交通、搞运输奔波操劳,作出了应有贡献。1945年10月新四军奉命此撤时,他迁居坞山 居住。解放后,即参加革命工作。他平易近人,深受群众好评。 通电文告 抗战必须团结一切力量 ———长兴县士绅代表呼吁团结通电 陈县长照转重庆蒋主席钧鉴: 民国33年7月7日(录自1992年长兴县志868页) “储氏宗祠”成红色旅游热点 随着“红色旅游热”的日渐升温,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县众多的革命遗迹迎来了大批前来瞻仰的游客,坐落在该县中关乡境内,原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储氏宗祠”即是红色热点之一。 “储氏宗祠”位于距岳西县城西南11公里的中关乡湖响畈,其地视野开阔,峰回水曲,交通便利,民风古朴,“储氏宗祠”即建于湖响畈中心。据史料记载,“储氏宗祠”清咸丰癸丑年(公元1853年)始建,历时4年完工,虽距今已有152年,但保存基本完好。其建筑属典型的徽派风格,古朴大方。祠堂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实木卯榫结构,分三重五进,进门正中为大厅,大厅前后均有天井,厅后过天井即为神堂。整座建筑呈轴对称型,左右均为房屋,现存共36间,占地1236平方米。 “储氏宗祠”本为旧时储氏族人供奉祖先牌位、祭祀先人、共议家族重大事宜的重要场所,到了抗战年代,则成为培养抗日英雄的摇篮。1939年,民族抗日进入最危急的关头,岳西成为大后方,一大批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进入山区。为培养抗战人才,在时任国民政府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储应时和中共地下党员储醉醒先生的筹划下,于当年9月在祠堂内创办“安徽省私立南岳中学”。这是当时岳西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开岳西中学教育先河。一时间,这里学子云集,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声名远播,并成为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场所。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储氏宗祠”建立“鄂豫皖军事政治大学皖西分校”。这是刘邓大军在安徽境内创办较早的军政学校之一,使安徽省成为二野军政大学的发祥地之一。半年后,因形势变化,军大随军迁移,历时虽不长,但却是祠堂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笔。 抢修“林氏祠堂”很有必要 位于潜山割肚乡天柱村的“林氏祠堂”,是潜阳林氏第九代凤翔公后裔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兴建的。其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四水归堂转两厢,共16间。砖木结构,飞檐翘角,走马通楼,皖西南风格。外围齐檐封火,上为马头墙:里面雕梁画栋,门厅楼上是戏台。白体墙上方分别画有“十八学士”、“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儒、释、道三教图像。1930年是工农红军的集合点,王效亭部下的连长林茂堂、战士林道发、林汪保等烈士经常在此议事谈兵。1947年是大关乡农会会址,许多革命活动如打土豪、分田地都在此举行。解放后是大关乡政府所在地。1950年冬因为大关乡作为全县土地改革第一个试点乡,所以潜山县第一次土地改革动员大会,就在此召开。行政区划变更后,曾改作该村完小校址。学校搬迁后此地无人居住,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开始坍塌。为此,呼吁各级领导,亲临现场察看,制定抢修方法,落实相关事宜,使这一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场所得以保存,并利用其自身价值,为启迪、鼓舞与教育后人,提供方便。
皖西南与岳西县联谊机构领导集会座谈 10月15日,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筹委会主任徐贤钦,副主任徐继达、徐旵东、徐平等,应邀参加了岳西县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十八人参加的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由岳西筹委副主任徐绳武主持。主任徐承钦,名誉主任徐梦京,就今年4月成立岳西县联谊机构以来的工作和今后意见,作了通报;皖西南筹委负责人,向他们通报了各县区宗亲联谊活动情况,并就活动经费筹措、管理等事宜,进行蹉商、座谈。大家发言涌跃,气氛十分和谐。 座谈认为:“3.25”潜山会议后,皖西南各县区都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联谊活动。尤其是岳西县,全面发动,工作扎实,有声有色,有成效。四月成立联谊机构以来,接着组织普查,初步摸清了各支派联络,创办“徐氏史料”内部小报。各支派开展了具体有成效活动。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对今后工作,例如:现行机构领导人选的调整、增补,人才的教育、培养;活动经费的筹集、管理办法,谱牒的整理、校核和续编,力争2008年编修、出版岳西徐氏联谱,加强联谊,寻根问祖等族务,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这对皖西南宗亲联谊起了示范作用。 会议对捐资情况、资金归属、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蹉商。今年五月中旬以来,参加“3.25”会议的代表、族贤、筹委会成员等宗亲先后两次自愿捐资。第一次捐资14100元(已发首次通报);第二次捐资正在进行之中。捐资者有的明确捐给皖西南联谊筹委会的;有的捐给××县联谊机构的;有的未明确捐给那里(因当时未明确各县、区都要建立相应机构)。随着形势的发展,皖西南及各县、区联谊机构都将相继建立,都需要活动资金,这就涉及当前和今后各地宗亲捐资的归属、管理问题。 座谈认为:一、凡十月十五日前的捐资,遵重捐资者本人意见。凡捐资者指定给那里,就归属那里。其中数额较大的例如5000元/人以上,应返回10-20%给其所在县、区联谊机构,作活动补助费;二、从现在起,原则上那家发出捐资信件的,其捐资款就归属那家。或者按捐资者意见,该给那家就给那家;三、为避免多头捐资,不增加宗亲负担和反感,今后,皖西南联谊筹委会与各县区联谊筹委会发起较大捐资时,应互通情况;四、皖西南联谊筹委秘书处的财务与潜山县联谊机构的财务,按上述意见,应分别记帐、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会议呼吁:各县区联谊机构应尽快建立起来,以便更好的开展联谊活动。 秘书处 供稿 望江、宿松拟建立联谊机构 望江县灿生、徐翔、焰坤、徐刚、徐超等宗亲,分别介绍了望江县徐氏多宗的源流。针对纷繁复杂的情况,他们拟于近期召集知情人小型碰头会,摸清底细、敲定方案,再建立联谊机构。拟定徐刚等宗亲为召集人。 宿松县务滋、芳田、发桂、徐聿(本人出差,委托代表与会)等宗亲,9月7日下午汇集到务滋老家与拜访者亲密无间交谈。他们针对宿松徐氏同姓儿宗的派系,各支选定代表约定时间集会,共商此举,芳田宗亲(原文化局局长)说:“父亲在世,曾动议编修宿松徐氏族谱,未能成事。现在条件成熟,子承父业,义不容辞。” 两县宗亲在座谈中,对皖西南联谊会的成立深表赞成,并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怀宁伯璨公裔八修宗谱 六百多年前,由江西鄱阳迁至安徽省潜山的则一公(讳竹牖)第四代孙伯璨公,分迁怀宁高河胜利村(俗称徐家咀前咀)的后裔,今年四月十六日召开了族裔代表会,决定八修宗谱,并推举了洪旺、洪亮、洪高为本次续修的主要领导,聘任累寿为总顾问。该分支自民国卅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七修家谱后,至今六十四年失修。约计现有人丁6000人,其中本地约4200人,分居在新疆、上海、南京及本省十四个市县的约1800人。 怀宁华三公裔加快七修 迁居怀宁高河镇双牧村华三公后裔(时称徐家咀后咀),已于去年四月开始七修(见《族务通讯》二、三期)。十八个月来,由于大家协力同心,工作顺利,约计已完成任务的60%以上。今年九月中旬他们赴浙北寻宗返程后,十月七日再次召开代表会,总结前段工作,决定今后“三加、两确保”,即:加强领导力量,一致推举炉生为七修委员会第一召集人(原暂缺);加强文字工作骨干,一致推举累奎为七修主编(即文总,原主编因病不宜再担任);加快进度。确保七修宗谱质量,确保明年十月(农历)七修竣工。 三乐堂简介 ◆ 徐国珍 潜山徐氏“三乐堂”,系迁潜始祖竹牖公裔,伯益公房下第六世孙———乐忠、乐宁、乐泰三公的分支堂号。 乐忠公裔,多居潜山槎水镇境内。乐宁公裔、乐泰公裔多居本县源潭镇境内。坐落在本县源潭镇鲁页滩的徐氏族祠,系三乐堂支祠。这里聚列祖列宗于一堂,共叙天伦之乐事,祭祀集会之场所。祠堂高大宏伟,美丽壮观,龙飞凤舞,栩栩如生,楼台亭阁,巧夺天工,石鼓石狮,分列门前,面积四千多平方米;遗憾的是,五十年代初期,被拆毁。 三公坟茔,均迁葬在徐氏族祠后山,牛背石瓜形,分四世祖伯益公同墓同碑;墓地虽经数百年风风雨雨,尚仍然完好,这是族裔们发扬尊祖敬宗,精心护卫的结果。墓地四周,北为万岁山,东为马鞍山,西即大龙小龙山、佛子巷,南北万里平川;登万岁山可睹临江宝塔的雄姿,伏马鞍山下,可看万马奔腾的马场;坟茔前面小河流水,常年累月浇灌万顷良田;坟茔左右,古树参天,如巨伞般的撑盖着坟茔与拜台,满山红花绿草,异木奇花,芳香宜人;花开花落,伴随老祖每个春夏秋冬,享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真乃老祖之幸也。 在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的支持下,各支宗亲相互亲近,搜集资料,创办“族务通讯”,鼓舞了皖西南廿万宗亲发扬敬祖爱宗的传统美德,更激发了我三乐堂族裔,多年谋求续修八次族谱的宿愿。故于本年八月十六日召开了续修代表会议,成立了三乐堂族谱筹委小组,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拟定,冬至节前后,召开二次筹委小组会议,具体落实编委人选、经费筹集、办公地点,有关制度、规则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