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徐敬宾的多彩人生

   发布时间:2010-12-07 来源:

 

徐敬宾的多彩人生

 

  【编者按语】徐敬宾先生系安徽省潜山县农业局退休老干部,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在职40多年一直奋斗在农业战线,业绩卓著,获奖无数。先生秉性爽朗,谈吐儒雅,博学多览,才华横溢。多年来喜欢旅游和摄影,酷爱集邮和写作,多次参加全国以及省市的大型邮展,涉足多个领域的论文著作经常发布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先生品行端正,德高望重。退休后长期热衷于家族事业,是我们皖西南徐氏联谊会以及潜山县徐文化历史研究会的主要负责人。乐于奉献,服务社会,一直担任县关工委副主任及其它多个协会的负责人。
  在他已经走过的七十五年的人生经历上,徐敬宾先生以他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了多彩的人生。应众多宗亲们的要求,我们在这里全文发表田方同志的专稿《徐敬宾的多彩人生》,以嚮读者。

 
    (注:将鼠标指针移至每张照片上,立即显示出该照片的文字说明)
 


  

徐敬宾在河南信阳鸡公山上留影  在安徽省潜山县城,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位七旬老者,满头白发,戴着眼镜,精神矍铄,每天一早就背着个包,走出家门。他不是开会,就是会友,还不时的下乡调研,或外出旅游,显得忙忙碌碌,乐此不疲。他,就是县农委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徐敬宾。
  徐敬宾,今年75岁,自1996年底退休以来,他就一直这样生活着。难怪人们都说,徐老的退休生活真是多姿又多彩,充实而快乐。


(一) 以农为本,服务“三农”五十载


  徐敬宾,1955年从芜湖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潜山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直至退休,42年如一日,一直以农为伍,同农村、农业、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主持县农业局粮油、多经、种子公司纪检组长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专业工作,是全县第一批高级兄弟俩(左为弟弟徐际宏,右为哥哥徐敬宾)农艺师之一。从工作简历上看,他的工作职责,前期是农业技术推广,在当时“大办农业”、“以粮为纲”的形势下,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提高粮食产量,让人们填饱肚子,而使出全身解数;后期则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运用科技知识教育青年农民,同时维护党纪国法,为科技人员“保驾护航”,特别是在退休前夕,他创办了全县电脑培训中心,在全国县一级率先开展大规模的电脑培训,为普及电脑知识带了个好头。因此,他曾荣获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系统“科教兴农先进工作者”和安徽省农广校系统“优秀校长”等称号。
  如果说,徐敬宾在职期间是以服务“三农”为其本职工作的话,那么退休之后继续参与科技兴农活动,那就是奉献余热了。徐老退休之后,不久又加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被任命为县关工委副主任,承担科技兴农工作,一干又是十四年,直至今天。这期间,他协助县关工委主要领导,配合涉农部门,会同“五老”,团结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特别是山区,举办科技培训,开展调查研究,为关爱青年农民的成长和科技人员的工作而鼓与呼,先后撰写数十篇有特色的关工文章,在报刊上刊登,给党和政府建言献策。他撰写的“让青年农民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文,曾在《安庆日报》和市关工委举办的征文中获得唯一的一等奖,后又被《人民日报》信息中心收入《共和国55周年文献汇编》,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他代表县关工委主编的《春华秋实》一书,通过对农林战线20位青年科技人员的褒扬,彰显了老同志的一片爱心。由此,他也得到了社会的回报。他的关工事迹曾在《安徽日报》、《安徽老年报》、《安庆日报》和《关工通讯》上登载,广为留传,并被评为市、县关工先进工作者。


(二)与邮结缘,坚持集邮六十年


  徐敬宾兴趣爱好广泛,他的业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1990年12月潜山县文联等四单位联合举办“徐敬宾集邮与摄影展览”(图为徐敬宾讲话)  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爱上了邮票。1949年13岁时,开始集邮,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他的集邮活动,也从风风雨雨中一路走来,至今已有62年了。集邮像是一根红线,把他的多种爱好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别致的文化活动,使他增长知识,扩大眼界,身心活跃,常和快乐在一起。
  徐敬宾说,他的集邮活动是与新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可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三十年为第一阶段,集邮纯属个人行为,单纯的收集邮票,没有组织活动,缺少集邮书刊,足不出户,闭门造车,很少参与交流,难以出现集邮成果;三中全会至今的三十多年为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他个人的集邮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认真读书,撰写邮文,研究外邮,组编邮集,到参加组织,广交邮友,“邮”游结合,融入社会,路子越走越宽。经过长期的历练,徐敬宾集邮活动,现已形成自己的特点:一是不追求储财致富,不单纯猎奇攀高,而是重在欣赏研究,追求文化品味;二是以邮文写作为主,结合组编邮集,同时积极参加基层邮协活动,编辑出版《天柱山集邮》小报达10年之久;三是将集邮、旅游、摄影融入一体,制作个性化邮品,探索集邮新路,这种作法被《中国集邮报》称之为“复合集邮”。
  盘点一下集邮成果,至今徐敬宾已出版《快乐集邮》、《集邮之路》等多部著作,撰写邮文800余篇,并多次在全国和地方邮文竞赛中获奖;制作极根邮照1300多枚,加印个性化名信片280枚,组编各类邮集20部。他的集邮活动得到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许多人撰文议论,好品如潮:“中国极限邮照的开拓者”、“个性化集邮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走创新之路的楷模”、“当代集邮界的‘徐霞客’”……等等美誉,纷至沓来,备加赞赏。

 

(三) 行万里路,寄情祖国山水间



2001年12月徐敬宾在广西中越边境德天大瀑布前留影  徐敬宾,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旅游,不过真正感受旅游之乐的还是在退休后。15年来,他每年都要外出一次至多次,共计行程已达12.58万公里,平均每年行程8300公里以上。特别是2011年,年已75岁的他,更是创出了两万公里新记录。远行边疆喀纳斯,高登四千多米的黄龙,为许多年青人所感佩。
  徐老的旅游活动,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不仅在于欣尝自然风光,认识客观世界,亦在于拓展思想空间,改造主观世界。每到一地,必从容行走,细心体悟,尽可能从山水间感悟出最大的意蕴,并在旅游过程中进行集邮、摄影、收藏等多种文化活动,返程后又撰写游记,将旅游感受,最大限度地诠释出来”。徐敬宾自己则把这种旅游,归纳为“四个一”活动,即在每次旅游中撰写一篇游(邮)文,拍摄一组照片,会见一些朋友,制作一批纪念品。可以说他的旅游是集邮之旅,摄影之旅,写作之旅,收藏之旅,总之是文化之旅。因此,有人说徐老的旅游,已进入“佳境”,游出了层次,游出了名堂,游出了成果。
  十几年来,徐敬宾的旅游足迹,除个别省区外,几乎遍及大陆各地,以至港、澳、台地区,东到太平洋之滨,西至新疆边境,南到海南岛,北至黑龙江。旅游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同老同志一道的山水之游、红色之游,也有同老伴、家人一道的探亲之游,有同宗亲结伴的寻根之游,也有与邮友同行的三“U”(集邮、旅游、交友)之游。从而使旅游活动呈现多元化,多角度之势,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四) 酷爱摄影,让瞬间化作永恒


  徐敬宾的摄影活动,萌芽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于六十年代,兴盛于七十年代,而到了退休后更是有增无减。
兄弟三人合影(从左至右:一明、敬宾、际宏)  其实,徐老的自身条件并不适合于摄影,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的多种眼病,长期困绕着他、制约着他。但是,他对摄影的一往情深,一直使他坚持了下来,不论走到哪里,相机均不离身。几十年,拍摄的照片不计其数,虽然没有什么惊人之作,从未得过什么大奖,但他不为所动,一直在崎岖的小路上艰难的前行,追求自己的个性。
  一是科技摄影,反映农村。徐敬宾由于经常下农村,他的镜头也一直对准了“三农”,所拍照片,除用于当地党报外,还在《中国花卉园艺》、《花木盆景》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同时许多作品被收进《潜山县志》、《县农业志》、《潜山记忆》、《潜山农业》等文献汇编,特别是“文革”期间的老照片,在媒体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是旅游摄影,风光为主。世纪之交为配合港澳回归祖国,徐老在《澳门日报》连续多年发表祖国风光摄影作品,配以文字40多篇,照片近百幅,为宣传祖国的大好河山作了不懈的努力。他还在县文化馆的街头橱窗上,开辟了“摄影之窗”,展出自己拍摄的祖国风光照片,连续二十年之久。
  三是集邮摄影,有所创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根据邮票拍摄的同图照片,又将邮票和照片相结合,加盖原地邮戳,制成个性化鲜明的极限邮照和加印明信片,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令人耳目一新。
  2000年底,县文联和文化馆,曾为之举办了徐敬宾集邮摄影联展,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五)热心族务,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努力

 


与宗亲们在徐州季子挂剑台处合影(中为敬宾)  在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日益发扬光大的大好形势下,一个研究宗族姓氏历史文化的活动,正在各地悄然兴起,人们对自己的始祖来源于何时何地,历代族裔如何发展演变,以及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等问题,都在进行着广泛深入地探讨,渴望从中受到教益,净化心灵,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凝集族人力量、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方面,徐敬宾过去知之甚少,今天他决心趁着有生之年要补上这一课。
  从2004年以来,他会同当地徐氏族贤和长者,具体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寻根访祖、慎终追源。徐氏是个古老的姓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和族长们,先后访问了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省,行程近万公里,追寻先人足迹,终于摸清了徐氏4100多年的历史源流情况。
  二是,内外交流,睦族联谊。在外出活动中,他先后同大陆多个省市以及台湾等地,结识徐氏宗亲,通过报刊、网络和面对面接触,开展文化交流,并积极促进建立组织,几年来无论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以至海内外联谊组织,他都是发起人和最早参与者之一。
与宗亲们在潜山徐氏总祠前合影(左三为敬宾)  三是,热心参与祠堂建设。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许多地方缺失断档。为改变这一现状,徐敬宾一方面撰写文章,广为宣传,并在祠堂研究中推陈出新,赋于新的内涵。另一方面积极出资出力,为重修怀宁徐氏支祠和新建潜山徐氏总祠,而奔走呼吁。
  在族务活动中,徐敬宾都是自费无偿,热心参与,不记报酬,无怨无悔,表现一个徐氏子孙的赤诚之心。


 

(六)笔耕不辍、图文并茂写人生

 

 
  徐敬宾的写作生涯,也是退休之后的事。十多年来,竟一发不可收,共计撰写各类文章,包括论述、调查报告、散文、随笔等1000多篇,先后在50多家报刊上发表。
2009年4月,徐敬宾到台湾观光,在野柳公园留影  由于徐敬宾有多种爱好,又多方参与社会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基础,因此其文章也反映了多个方面。除集邮外,凡关心下一代、“三农”、旅游、族务以至梅文化等,他都广泛涉猎。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特点:既饱含热情,贴近生活,倾注了作者对祖国、对自然、对人生的无限热爱;又图文并茂,视角独特,有着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尤其突出宣传天柱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着力反映家乡之美,更具地方特色。
  在他的大量文章中,可圈可点的佳作,不乏出现,长篇邮文《结庐人境、行看民居》、《邮票伴我台湾行》、《方寸游览美国风光》,曾在北京《集邮博览》,西安《集邮天地》等邮刊上,多期连载,短文《难忘第一》、《走近美国》,曾获《集邮》报全国征文比赛一等奖和《九九世界邮展》征文二等奖;《天柱山的红叶》、《我也有个百花园》、《2003年以来出版的徐敬宾五部文集庄稼之花也风流》等文曾在中央、省市县四级报刊上出现;关工文章《科技兴农、育人为本》、《让青年农民插上科技的翅膀》以及同文友合作的《盛世展风彩、老树发新枝》等也广泛受到好评。
  近几年来,徐敬宾将他的部分文稿,分类整理,结集成书,自费出版了《田园春秋》、《快乐集邮》、《山水之旅》、《友情传真》和《集邮之路》等五部文集,合计90万字,其中两部邮书在2004和2010年全国民间集邮文献展览中,分获二、三等奖,《极限邮照》图集也同时获奖。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