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亲情园地 天伦之乐 即兴游记 亲友同窗 返回
家族活动 纪念抒怀 文化杂谈 个人资料 家庭相册
怡园心曲

热门文章  
即兴游记  
当前位置:    站长其人> 纪念抒怀> 内容

深切怀念父亲(二)

   发布时间:2010-12-10 来源:

 
父亲的医德

 
 
    我的父亲是郊县已故著名老中医,生于1922年9月22日(农历壬戌年8月初二丑时),逝于1994年元月1日(农历1993年癸酉十一月二十日寅时),享年72岁。 算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16年了。父亲幼时读过几年私塾,由于身为清末秀才的爷爷是一位乡下郎中,在爷爷的耳提面命之下,父亲自小就开始跟随爷爷学习中医。父亲生性聪慧,记忆力强,十来岁就能背诵《药性》、《汤头》、《脉诀》,熟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许多中医书籍,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由于爷爷离世早,父亲18岁就开始独立行医,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
    父亲行医半个多世纪,诊治病例无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一直坚持辩证论治,对任何一个病人都是认真检查病情,由表及里进行分析,确认病根后开出中药处方,父亲称之为“试用药”,一旦一两副药服下后有效果,他就对处方稍加改动,并调整剂量,许多病人服用数副后,效果都相当明显。父亲一生提倡脾胃学说,认为人的内因即内在的体质尤为重要,服药尽管会影响食欲,但下药时要兼顾保护和调理肠胃,用药和剂量搭配要合理,力求患者能够保持正常饮食,就可以扶助身体内部的抵抗力,加速治病的疗效。
    由于父亲医术好,每天慕名前来求医的病人非常多,多数来自于本县乡村,还有一些来自周边的县镇甚至安庆芜湖合肥等一些城市。在我的记忆中,由于医院距离我家很近,所以家中常常坐满了求医问药的人,特别是午饭时来客坐在四周,影响我们吃饭,让人难免产生厌烦。可是父亲总是劝说我们要将心比心,学会理解和善待前来求医的人。对所有病人,不论身份贵贱,父亲都是一丝不苟地进行“望问闻切”,耐心询问病情的起因和现状,认真按脉和查证。为了节省病人的费用,下药谨慎,药价较低。视病人如同亲人,几十年如一日。父亲的善良忠厚和高尚医德,至今许多乡亲见到我时还不住地念叨。
   
我考入县城高中后,有一次周末回家见父亲没有下班,就上医院找他。刚进院门就见走廊地上停着一副担架,有好几位医护人员围着一位重症病人正在实施抢救。突然我看见父亲弯下腰去,隔着一层纱布为病人作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经过一番折腾后病人终于被抢救过来。事后病人家属跪谢父亲的感人情景象刀刻一样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中。

 有一年我放暑假在家,亲眼目睹了父亲为芜湖市一位女性病人治病的全过程。这位病人因为妇科疾病先后去上海和北京等地打针服药,不幸引起了下身瘫痪的后遗症。
    她夫妇慕名来找父亲诊治。父亲采用针炙加中药的方法,每天为她针炙两次。有天傍晚我见父亲猫在自己的房间内,正用针往自己的颈椎和大腿上扎,我吓了一跳,父亲轻描淡写地告诉我,这位病人的病情非常严重,针炙几次效果不佳,可能是扎的穴位和力度不够准确,所以我自己先试试。看着父亲已经有些花白的头发,坐在那依稀昏暗的椅子上扎针的背影,我的双眼注满了泪水。啊,这就是我的父亲,这就是为了“救死扶伤”所要付出的代价。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病人(后来我称呼她为“珍姨”)的双腿竟然能够行走。多年来珍姨逢人就讲,是我的父亲挽救了她的生命,至今她及家人一直与我们象亲戚一样友好往来。

 最让我理解父亲的医德是父亲刚逝世后发生的事。遵照父亲的遗愿,我们兄弟护送父亲的骨灰盒回故乡安葬,车子离老家赵山村还有一公里路远时,只见几个堂兄从远处跑来,告诉我们,乡亲们在门口都摆好了香案迎接父亲的归来。我们一路走去,场面实在让人震憾,各家各户的香案前都在燃纸放鞭,许多乡亲与我们一起跪拜在父亲的遗像前泣不成声。进入村口,众多乡亲与村小学的师生列队迎候,哭声一片。据堂兄讲,家家摆香案,人人都悲痛,这是他从来也没有见过和听过的事。父亲的高风亮节和一生辛劳,能够得到老百姓如此的真情厚报,我想,父亲的在天之灵也足以安息了!

 父亲虽然运离我们而去,但他赤诚为民的高尚医德将是永远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 怡园
创意制作和维护:徐一明    电子邮箱:xuym47@163.com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本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