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德高望重的徐继达(下)

   发布时间:2010-12-08 来源:

 

——接(中)集续

 

     序


徐继达

 

 

去年“七一”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我被推荐并被中共安庆市委批准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电台还作了题为《这山那水情未了》的专访报导。这事,这话,勾起了我翩翩联想。这不仅是党组织对我过去抓山水工作的再次肯定,更激励我“咬定青山不放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方能了却这份情缘。情,是做人处世的基础。情生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无情未必真君子。”在我心目中,最敬慕的楷模首推乌以风先生。他三十年代路过天柱山,对这里山水一见钟情。后来他家运不济、仕途多舛,解甲离川时,没有回山东老家,而是定居在举目无亲的天柱山做“苦行僧”,在山上修步道、建山馆等。在那左倾路线时期,他受管制,挨批斗,住牛棚,拾野粪,苦不堪言。在劳改期满释回之日,他仍然矢志不渝回潜山,直至1989年谢世之前,仍然为天柱山奔走呼号。这是什么力量支配着他?他生前说:“对天柱山有情,早就恋爱上了。”如此说来,情爱是战胜困难、实现自我的隐性力量。在我走向社会五十多年的生活中,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至1979年的三十年里,思想朴实,是名副其实的“纯驯工具”,可以说失去自我;1979年开展真理标准讨论时,本人亦将进入天命之年,经过比较,感悟人生,“鸟倦飞而知还”,我觉得该实现自我,做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事。面对潜山县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基本县情,经过对天柱山实地考察,对张恨水其人、其名、其文的认识不断加深,终于找到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切入点,即一山一水,也可说是缘份。1979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里,我不论是担任有权的要职,还是当参政配角,甚至解甲归里;也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甚至坐冷板凳,都是正正堂堂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不管党务、政务怎么忙,也不管少数人怎么作难、非议,我,就是我,看准了的事,我执意去做,甚至把乌纱帽拿在手上,我行我素。“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保护、开发天柱山风景资源和古皖文化人文资源;研究中国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人称一山一水,是我后半生,乃至耄耋之年的夙愿。为此,我应该将二十多年我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收存的资料、照片、诗文、重要书信、文件,以及在从事这两项工作期间友人赠送的书、画,分集汇编成册,向天柱山荣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风景名胜区二十周年献礼,同时借以回报社会,答谢友人,保存史料,为新世纪新一轮保护、开发天柱山,深入研究张恨水当铺路石。

 

 

 

在桐城派学术研讨论会上的发言

徐继达

(1985年 11月3日)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领导: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久雨初晴,阳光灿烂。海内外学者、名流,汇集于龙眠山麓,开展桐城派学术研讨。对此文坛盛会,表示热烈祝贺!

受大会邀请,我们来自古南岳天柱山下,有幸赴会,恭听方家博识宏词,开茅启塞,实属三生有幸。

我们潜山与桐城相毗为邻,视为一家,渊远流长。桐城古称桐国,潜山古称皖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兄弟之邦;汉晋时期,这两县同属庐江郡治。解放以来,我们同一个地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并肩前进,更是不言而喻了。桐城与潜山在文化交往上,也是有史可证。画家李公麟,曾多次登临天柱山,泼墨作画,他给当时舒州太守黄庭坚作“春牛图”一幅,在舒州传为美谈。桐城戴名世与宿松学者朱学缘以文字交,过往甚密,彼此都到过舒台,由此可见,潜山境内,曾留下桐城派文人的足迹行踪。我深信,随着桐城派研究考证的深入,也许将有更多的发现。

就地理而言,桐城龙眠山与潜山天柱山,同属大别山脉,遥遥相望。龙眠山藏龙卧虎,孕育着“一代正宗”的桐城文派。天柱山古称南岳,以雄奇灵秀而著称,千百年来,引吸着多少骚人墨客、帝王将相,留连忘返,李白、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名流,或高山仰止,或盘桓其间,题诗咏事,迄今石刻犹存。天柱山的壮丽山川,哺育着无数文人学士;而文人学士又为天柱山增添了灿烂的光辉。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怀,天柱山已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目前正在规划开发。它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虽尚属“第三世界”,但有政通人和的基本条件,经过保护开发,必将蔚为大观。值此秋高气爽,天朗风清之际,我代表潜山县委、政府和潜山人民,热忱欢迎在座诸位舒台赏月,天柱登高,穷幽探胜,讴歌林下,妙笔生花。愿当代的李白、王安石、苏东坡和桐城派为我们留下诗文,与名山共存。我深信,诸君一定会赏光。如能如愿,巍巍南岳,将由此而添彩,挺拔天柱,亦因之而增辉。

在这里,我特别提请诸位注意:现代文坛名将张恨水先生祖籍潜山,他青少年时代多次返乡生活,启蒙创作。因此,我呼吁在座的专家学者,对张恨水进行研究,并能尽快在张恨水先生故乡——潜山县召开张恨水学术研讨会。我热忱恭候诸位光临。 
    祝大会圆满成功!

 

                            (作者时任中共潜山县委副书记)

 

初衷与现实


——
在湖南岳阳召开的全国首届社科联学会工作经济交流会上的发言 


2003618

 
 

张恨水研究工作已历时十八度春秋。回顾十八年的历程,不禁使我心潮起伏,思绪万端。借本书出版之际,回顾和小结一下,算做本书的“引子”。

 

(一)

 

曾经有许多人士和新闻记者问我:“你为什么要搞张恨水研究?”大多数人是以肯定和赞许的态度来问的,也有少数人是持怀疑甚至置疑的态度来问的。

为什么要开展张恨水研究工作呢?简而言之,是“四为”,即为张恨水先生正名;为天柱山增姿添彩;为潜山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为我老年生活找切入点——这就是我的初衷。

先说说为什么想为恨水先生正名。1966年,在中国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文化革命”,最先“革”的就是文化人的“命”。那时我在北京,亲眼目睹了批“三家村”的情景,残酷的人身攻击和迫害,当时给我的刺激太深。我是念过老私塾的,加上受家庭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文革”中的极左作法,特别是对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迫害,在感情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但在当时那样的政治环境里,我也只能心里想想,嘴上不敢说,充当一名“纯驯工具”。1979年,我党拨乱反正,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也促使我对许多问题和人生道路进行深入思考。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感悟人生,我觉得应该实现自我,做一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事情,真正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也就是从1979年开始,我深入地思考“潜山向何处去?”的问题,从而开始了我后半生保护、开发天柱山的工作。名山离不开名人,搞旅游更离不开文化。随着一大批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文化名人平反昭雪,我想到了潜山籍的小说家张恨水。我一边四处找张恨水的书看,一边找可靠的“学问家”谈心,请他们谈对张恨水其人的认识和其作品的看法,搜集了一些有关张恨水的资料,坚定了我为张恨水正名、为天柱山发掘人文资源的念头。我进而想,通过对张恨水的个体研究,为他在政治上恢复名誉,从而推动文化学术群体有人身自由和学术自由,促进我国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繁荣。正是省、地党政有关领导和学术界人士了解到我的想法,在1985年安徽省社科院召开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时邀请我与会并作发言,我借机向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呼吁开展张恨水学术研究,并提出尽快在潜山县召开“张恨水学术研讨会”。这一提议赢得了大会经久不息的掌声,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支持和赞同。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增添了我的信心,从此,张恨水研究成为一项工作,正式提上了我的工作日程。

其次,为天柱山增色。在搞天柱山开发中,我先后考察了一些名山和风景名胜旅游点。1980年到滁州考察琅琊山,1983年到辽宁千山开会考察千山风景区,使我想到的是,没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就没有琅琊山的大名;千山没有道教文化和景观,也就失去了千山的品位和完整性。给我的启迪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开发天柱山,搞天柱山旅游,要充分发掘天柱山的文化内涵,借文化包装天柱山,提高天柱山的品位,特别是要借名人宣传天柱山,使名山名人相得益彰。从天柱山开发之初到现今,我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如1981年争取赖少奇等一批著名书画家来天柱山召开了全省版画会议,为天柱山创作和宣传;后来又争取阔别家乡四十年的“杂技皇后”夏菊花回“娘家”,希望她在潜山建立“天柱山杂技学校”。同时,积极组织文化、文物、宗教等部门和有关人士,大力发掘潜山的历史文化资料。文博部门开展了全县文物普查,1982年积极配合省文物局对薛家岗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对石牛古洞石

刻进行保护、申报和研究;对以三祖寺为代表的天柱山佛教文化和景观进行研究和恢复;提出了“古皖文化”的概念和开发建议等等。开展张恨水研究活动,是这种思路中的一个重要举措。继1985年桐城会议之后,1986年,中共潜山县委做出决定,提出通过张恨水研究形成天柱山新的文化景观,成立了“张恨水研究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从而使张恨水研究工作进入实质性运作。后来,我在《研究开发古皖文化的建议》、《古皖文化被排斥的思考与建议》、《一个发展战略与两张王牌》等一系列文稿中,再三重申文化名人效应,呼吁开发文化资源;变文化失落为文化复兴,努力促进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

开展张恨水研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变单一的文化事业型为文化产业型,为潜山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潜山向何处去》一文中,我提出了潜山要走“旅工农”道路的发展思路;在《潜山的两张王牌》等文章中,我再次阐述了文化旅游和风景旅游是配套的双翼,开发文化旅游之重要性。而且,我坚信,文化必将成为一个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以张恨水为其中一员的潜山文化产业目前尚未得到凸现,但天柱山文化经济必将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从好莱坞的影视文化到国内众多文化景点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辐射效应,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二)


  要想将十八年来张恨水研究工作,作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我自知较难,因为本人文学功底浅薄,评述未必准确,难免以偏概全。若来个“子丑寅卯”式的总结,恐怕得洋洋万言,与书中内容重复。在此,我作了一个“数字化”的罗列,让大家有个初步了解,若想详细了解某一方面情况,可查阅书中收集的有关资料或者点击“张恨水网站”(WWW.zhanghenshui.org)。

时间:18(截止目前为止)

机构: 1个省级研究会(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1个正科级办事机构(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工作人员“三老三小”)

研究会成员:官员(省、市、县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老板(企业家)“三结合”

运作模式:“三级所有(省、市、县),县为基础”

研究队伍:会员近300人,分布大陆2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美、英、日、韩、新加坡、埃及等6个国家

目标: “三跨两高”(跨世纪、跨文化界、跨国界;高质量、高成就)

学术活动:先后举办全国和全省性学术研讨及其他重大活动8次,中小型活动每年一至几项

198610月·潜山 成立安徽省张恨水学术研讨会筹委会 

 198810月·潜山 首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 

19905月·合肥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199410月·潜山 张恨水百岁诞辰纪念大会

第二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

张恨水陈列馆揭馆仪式

19965月·安庆 “首届张恨水文学奖”评选颁奖 

199711月·北京 第三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张恨水与中国通俗文学研讨会”

200011月·潜山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十周年纪念会第四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张恨水创作经验与新世纪小说走向”研讨会

200211月·潜山 第五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张恨水·天柱山·旅游文化研讨会”

学术成果:出版《张恨水研究论文集》15集,120多万字;出版《张恨水研究》期刊、《张恨水研究会会刊》等14期,计150万字;联络、支持专家学者出版张恨水研究学术专著10多种,近300万字。

舆论宣传:拍摄电视专题片一部《真正的写家——张恨水》,在美洲东方卫视和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放;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香港《文汇报》、《紫荆》杂志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评介、报道文章300余篇,约50万字;

研究会秘书处编印《简报》等宣传材料50余份,约30万字。

阵地建设: 1988年,建立“张恨水陈列室”;

1994年,将“张恨水陈列室”扩建为“张恨水陈列馆”;

1999年,建立“张恨水研究资料中心”;

2001年,建立“张恨水网站”。

筹集资金: 18年间,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向海内外有关人士和企业募集等共计筹集资金约250万元。其中,阵地建设及征集资料约100万元;开展学术活动约100万元;出版书刊约30万元。

社会反响:张恨水研究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张恨水热”:先后有10多家出版社重新出版各种版本的张恨水各类作品数十种,累计约2500万字;海内外出版张恨水传记与评价张恨水的专著十余种,约400万字;

张恨水作品改编为影视剧10种;

4所大学、大专中文系开设张恨水研究专业课;不仅一批专家学者研究张恨水取得丰硕成果,而且一批年轻学子以张恨水为专业研究课题,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陈列馆接待海内外游客和各界人士约10万人次。

 

(三)

 

张恨水研究工作经过十八年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形成今天的影响和局面,其基本经验概括起来有四条,即:“领导是关键,学者是支柱,创新是灵魂,经济是基础”。

有一个坚强务实的领导班子。研究会无论是在筹备阶段,还是成立以来,得到了省、市、县各级有关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做到了“官场”和“文场”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以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心一老会长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境界高尚、热心推动学术研究事业、德高望重而又富于组织活动能力的老领导和现职领导,亲自挂帅出征,崇尚务实,是研究会得以生存、发展、壮大和不断进步的坚强保证。魏老不仅为研究会提出了明确的长远发展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具体要求,而且为研究会开展的重大活动和所需经费精心谋划运作,不顾年高体衰,上到北京,下到潜山,奔走操劳。为开好1994年的大会,他带病坚持参加,令我们许多知情同志深为感动;在研究会面临经费最困难的时期,魏老亲自出面找省有关领导,以真情感人,取得支持。经他亲自推荐、省委批准并当选为新一届会长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季昆森同志,是一位好领导,高瞻远瞩,务实求真。洪从恒、殷成贤、张世云等三位常务副会长为研究会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同时,得到了杨永良、方兆祥、张锲、梁东、徐传礼和安庆市、潜山县领导及省内外专家的大力支持。秘书处是一个稳定而健全的机构,有一个务实的工作班子。“三老”(已退休的“志愿兵”)和“三小”(在编的年轻同志),甘居冷门,甘于寂寞,不计个人得失,正是他们卓有成效的勤奋工作,确保了研究会的正常运转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一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究队伍。出成果是研究会生存的价值体现。“官场”搭了台,“文场”要出彩,靠的是专家学者队伍。十几年来,研究会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和海外,广泛联络和团结了一批有志于张恨水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每次学术研讨活动,都坚持以论文为与会“资格”,以研究成果“说话”。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老中青结合,后继有人。首次和第二次研讨会,为张恨水先生辩诬正名,认定张恨水是“现代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确立了张恨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特别是第三、四次研讨会,不仅把张恨水推到了“一座文学与文化的金字塔”的高度,而且代表了通俗文学的旗帜,“请张恨水指点中国通俗文学创作迷津”。张恨水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为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术研究、推动当代文学创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有一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无论是研究会工作,还是学术研讨,都做到了逐步深化,与时俱进,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空间。1994年,魏老就为研究会提出了“三跨两高”的发展目标和理念;2000年,季昆森会长又为研究会提出了新世纪新思路:为现实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程的高度,把研究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五次学术研讨活动,每一次都有明确的主题,特别是第五次研讨会,直接探讨了张恨水研究为现实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和途径,提出了“天柱山拥抱张恨水”、“请出张恨水,开发天柱山”的理念。

有一个始终筹集活动经费的忧患意识。在市场经济面前,开展学术活动也离不开一个“钱”字。无钱,研究会就无法生存,更不可能得到发展。我们也曾面临“揭不开锅盖”的危机,但我们在会长、常务副会长务实的领导下总是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千方百计地克服重重困难,广泛筹措活动经费。正因为是“折腰钱”、“汗水钱”、“脚板钱”,所以特别珍惜,尽可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少花钱、花小钱,多办事、办正事、办大事。

 

               

(四)


  从事张恨水研究工作,也使我“老有所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益”,为我营造了一个奉献人生剩余价值的平台。

1985年前后,由于种种原因使这项工作一度受阻,特别是戴上“不抓人头抓山头,不抓活人抓死人”的帽子,给我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思想包袱。我只好忍辱负重,认准了的事,坚持到底,宁肯“乌纱”掉,也不放弃夙愿。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为精神力量,终于使我从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环境中挺过来。

那时,我已50岁出头,我在思考,晚年该干些什么?是“几经受屈难酬志,遗憾忡忡虚度年”,还是“当酬夙愿越‘天命’,奋笔余年写史诗”?(见上册《逸园篇·感怀》)我想,虽然我的官场价值没有了,但人生价值还有,应该以先贤为榜样,寄情于山“水”事业。1996年在岳阳会议期间,我仿李白登岳阳楼诗句,作一首打油诗自勉:“年寿有止尽,荣贵岂久哉!水意愁心去,山情向未来。”表达了我晚年全身心投入“一山(天柱山)一水(张恨水)”事业的信念。

在天柱山的保护、开发和张恨水研究工作中,魏心一老会长和已故的乌以风先生始终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在他们的精神鼓励下,我不仅战胜了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也战胜了病魔。

“人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我虽然为山、“水”做了一点实事,但也得到了加倍的回报,这主要是精神上的极大补偿。这个事业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更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给了我许多的赞声和荣誉;方兆祥、张锲、梁东、钱谷融、陈俊愉、刘夜烽、李微等许多老领导和各界名人赠送给我许多的书画条幅,给我以莫大的鼓励和鞭策。这一切不仅使我增添了极大的精神内驱力,也给我的晚年以极大慰籍。在此,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我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新老朋友和潜山广大人民,表示深深地感谢!

 

 

 

逸园诗选


秋日登山抒怀三首(七绝)

(一)
傲霜秋菊笑颜开,红叶青松染岳台。
水秀山灵人亦醉,唐诗宋赋借抒怀。
(二)
南岳无辜移别处,北关有幸葬忠臣。
隋王台榭荒芜地,天柱巍巍景运新。
(三)
名岳不名空自留,后人奋起写春秋。
长征路上春风荡,吹散山川千古愁。
 
 
     以下四首为1979年11月陪同邓竹虚同志登山对作。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南巡登礼潜之天柱号曰南岳”。后隋文帝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
 
 
题“丹灶苍烟”(五绝)

(藏头诗)

 丹炉湖水暖,灶际彩云飞。
                苍径觅仙迹,烟霞迎曙晖。


 
  “丹灶苍烟”为潜山十景之一。位于天柱峰南麓,即今良药坪,传说左慈炼丹处。

 
天柱山导游词

梅城——青龙涧

悠悠天柱史书载,春秋皖国有由来。
西汉武帝封南岳,皖山尚有祭岳台。
观今鉴古知识广,劝君一游莫徘徊。
下榻舒州看古迹,荆公夜月舒王台。
乔公故址遗迹在,二乔玉影井边偕。
路过城西观古塔,遥望天柱晴雪皑。
宋末刘源立关寨,南岳一度兵战开。
山谷六景招游客,梁朝古寺堪缅怀。
石牛古洞留雅韵,精湛书艺满苍崖。
左慈垂钩吴塘堰,曹操爱才又忌才。
九井河上看仔细,五级瀑布飘玉带。
后宫殿边无名洞,相传梁妃红颜埋。
前行脚踏炼丹地,琼阳川下龙潭睐。
复盆石缕天狮吼,迎真玉照虎头岩。
牧羊河上传佳话,鹦哥仗义不求财。
群峰脚下观三瀑,疑是银河九天来。
漫步西行到马祖,观前想后乐心怀。
大明皇封佛光寺,御赐经书有记载。
国师古塔存残迹,四处石刻醒然排。
幹龙飞布嘉平馆,混元霹雳如刀开。
有心观岳岳不见,望岳亭上观蓬莱。
放眼壮观三河水,水浪心潮共澎湃。
降丹峰上有妙药,长生不老谁不来。
奇松笑把游客迎,八戒恋情神乎哉。
园门洞里藏珍宝,相传被窃永不开。
今日留宿青龙涧,胜景明天再撷采。
 
 1980年5月,作者全面考察天柱山后,心潮澎湃,写此导游词留念。

 
 
 
痛惜“石牛”被毁(七律)
 

   
山谷流泉的卧牛石,形象逼真,其旁刻有“天下奇观”大字。当年黄山谷爱登石牛,并请李公麟作画,名为“山谷石牛图”(已失)。“文革”中列为“四旧”,被炸毁。当今游客见残迹无不惋惜,希望修复重现。1981年7月陪同省府考察组考察时,浮想联翩,曾多次动议修复,因施工力量、资金等问题,至今未成事,忧思难抑。
 
石牛偎洞卧山谷,天下奇观留古州。
    自信鼻无拴练索,偏遭炮打“走资牛”。
千年未改风骚骨,十载竟添横扫愁。
多少名流牵入画,呼君抖擞返征途。

 
题“天柱烟云”(七绝)
擎天一柱千山拱,无际烟云缥缈间。
路转峰回神不定,水潺林壑总留连。
 
  注:1982年4月,为著名画家郭公达馈赠“天柱烟云”画而作。
 
 
 
 
 
夜宿“仙人洞”抒怀(七律)

一峰雄峙大江边,秀水奇云入画帘。
碧谷烟飞云浩缈,青峦雾掩气轩然。
泉流千壁潇潇雨,雪积万山皎皎天。
我愿乘风随鹤去,问声武帝可安眠?
 
1985年4月16日陪人民画报记者李振廷夜宿“仙人洞”,是夜吟诗作乐。载于上海《旅游天地》1986年第五期。
 
 
 
 
“舒台”传千古(七绝)

   “舒王读书台”位于潜山县城天宁寨西侧,台高十余丈,方圆数十米。北宋皇佑三年,王安石出任舒州通判时建,为其读书处,王入相后,封为舒国公,故时人称此为“舒王读书台”。
 
舒台佳话传千古,人去月留犹觉神。
浩荡东风春满地,中华崛起有来人。

1983年8月有感于“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崛起而作。

 
 
 
登望岳亭(五绝)
 
1983年11月陪规划组考察时得句。


 

滚滚皖江水,巍巍天柱山。
一峰擎日月,纵目览坤乾。
 
 
祝“天柱山诗会”揭幕(七绝)
1984年5月,县文化局举办天柱山诗会,省内外名人光临,特此祝贺。
 
群贤毕至显英才,泼墨挥毫砚匣开。
    雅韵佳音留史册,引来鸾凤满“飞来”。
 
 
 
 
读《天柱新咏》感怀(七律)
 
乌以风先生平反昭雪后,喜见天柱山重新开发,故赋诗七十余首。1984年6月汇集油印,名《天柱新咏》,读后敬佩。
 
相逢萍水爱潜川,坎坷频经亦坦然。
志士无忘留巨制,苍山有幸遇高贤。
传薪恩泽千年久,蔽日浮云一瞬间。
            古岳而今重抖擞,鲁翁宏愿可望全。

  “鲁翁”指乌以风,祖籍山东,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3年路过潜山,初访天柱,十分赞美。国民党时期,他命途多舛,左倾路线又使他几经坎坷,但他爱山意志不改,用他本人话说:“不失恋”。1945年创办景华中学,即今野寨中学前身。定居野寨,别号一峰老人,年已八十六,耳目仍聪明。
 
 
名山逢盛会二首(七绝)
 
1984年6月24日,中共潜山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在青龙涧召开,确定集资兴建旅游宾馆,即兴赋句。
 
(一)
 
天公巧斧造奇山,汉武号封遐迩传。
历经沧桑兴感慨,痛怜冷落百千年。
 
(二)
 
国风蔚起九寰中,山运复苏声望隆。
古岳今朝开盛会,毋忘兴业慰先翁。
 
 
 
感 怀(七绝)
 
四化何能凭智昏,三更图纸枉艰辛。
诸公牢记今朝事,是非他年实践分。

建“舒州饭店”选址、造型,因个别人弄权,三易图纸,无所适从。作于1984年9月12日。
 
 
  
赠集资建旅游宾馆联
 
1984年全县人民节衣缩食,踊跃集资建舒州饭店有感
 
创业维艰,穷汉生铁背,勇担国债乡债历史债;
前程似锦,群贤展云笺,争描山图水图旅游图。
 
 
 
青龙涧除夕联
 
1984年12月31日夜,青龙涧放焰火辞旧岁之际,接省来电,明日赴肥向中央建设部储传亨副部长汇报天柱山工作,即兴联对。
 
烟花怒发辞旧岁,
喜讯频传贺新年!
 
 
 
老有所为(七律)
 
1984年8月21日,全县离休老干部云集青龙涧召开研究会,现场赠书祝贺。
 
当年跃马斩魔群,北战南征济庶民。
敢与霸王争六合,每逢小鬼让三分。
挂冠归里豪情在,接踵登山良策陈。
众志成城功满日,青龙摆酒敬诸君。

 
 
舒州饭店工程奠基赞(七绝)
 
舒州饭店为天柱山旅游宾馆,银行贷款、职工集资贰百余万元。经省建筑设计院精心设计为皖西南建筑风格,1984年11月1日破土动工。
百万资金建画楼,三军会战写春秋。
迎来中外八方客,古岳重光众志酬。

 
 
 
赞规划组并祝总体规划评议会召开(七律)
 
省规划设计院对天柱山十分厚爱,以彭守仁院长为首,1985年再次考察作了总体规划,并于同年11月进行了评议,故以赞之。
 
名山自古睐贤才,古岳迎宾三径开。
石砚磨穿描胜景,铁鞋踏破印苍苔。
分区规划重装点,总体筹谋巧剪裁。
实现宏图期指日,重逢话旧更舒怀。
 
 
 
无 题(七绝)
1985年11月作

 
小举方筹红日西,热心冷眼怎相宜。
  当酬夙愿越“天命”,奋笔余年写史诗。

                            
 
为“报告”感怀(七绝)
 
在天柱山工作中,多次受阻,几经折腰,但无济好事,不得已,故于1985年12月5日写了辞职报告。
 
古皖文明宜续篇,堪欣天柱又封禅。
几经受屈难酬志,遗憾忡忡虚度年。
 
 
 
林、旅分治矛盾多(顺口溜)
 
  1986年春,作者搜集整理。
 
管旅不管林,事情难办成。
有钱花不掉,当局似无能!
两家卖门票,游客骂当今。
林相不改造,四季分不清。
飞鸟不留宿,名木难成林。
规划束高阁,患及后来人。
借问因何在? 请君访严尊。

 
 
游大天门
 
1986年11月2日,陪湖北省旅游局副局长刘辉同志考察天柱山。她是首开皖鄂游线者,特赋诗以赠。
 
鹊桥飞架大天门,银河栈道会群星。
幽谷迷茫疑无路,观音指点再登程。
早乘雄狮观东海,天外高悬大宫灯。
一览众山天地阔,四海旅客定赞君。
 
 
 
赠职工大会
 
1986年8月23日,召开天柱山管理处全体职工大会,宣布地委、县委关于管理处人事、机构等决定,由兼任处长丁仕南同志作动员报告,号召大家开拓奋进,“咬定青山不放松”。
 
  虎年秋日春意浓,黄鹤归去告汉翁。
古岳新姿今有日,咬定青山不放松。

 
早 行(七绝)
 
1986年8月24日早晨,同管理处徐松苗副处长一行赴九华山、黄山、武夷山等地参观学习他们的保护开发经验。有感于此行。
 
月淡星稀鸡晓鸣,青山催我访知音。
窥看明镜惊颜老,夙愿未酬争寸阴。

 
 
 
首登天狮峰(七绝)
 
1986年11月2日,首登天狮峰有感。
 
苏醒天狮在怒吼,云梯百步接蜃楼。
鹊桥日渡千家客,敞开天门任客游。

 
 
夜静思
 
事物有代谢,苍山古今存。
春雨润万物,我辈惜寸阴。
蜀道多岐路,险境恋游人。
放眼大世界,人间有知音。
 
(作于1987年春人事变动时)
 
 
 
 
为“狼”画像
 
1987年春,看“狼”的电视片时有感。
 
羊群混入一只狼,巧借假具装模样。
一旦侥幸时机到,两面三刀把人伤。

 
 
月夜书怀
 
1987年春,撰写《天柱山工作纪实》,忆事抒怀。
 
窗外一轮月,室内三省身。
月移天不动,身正鬼神惊。
同情树头叶,鄙视墙上藤。
叶落更护物,藤枯值几文?

 
 
写《纪实》交班(七绝)
 
1987年因人事变更,整理《天柱山工作纪实》交班,有感而咏。
 
花谢花开岁岁春,苍山有意厚来人。
擎天玉柱惊寰宇,地利人和业更新。

 
 
赠某君
 
某君曾与作者兼职于天柱山,因涉“结派”之嫌,1987年底屈调离潜。两年后上级党组织将其又调回荣升,有感联句。
 
我失知音君离家, 同饮苦酒度年华。
   屈中求伸效“乌老”,枯木逢春也开花。
 
1987年作,1991年修改。
“乌老”指乌以风先生。
 
 
 
游黄山四首
 
1984年11月15日,赴黄山参加全国风景区经济工作会议,登山考察,以黄山景点、景物联句。
 
  
温泉——半山寺
 
雄狮回龙朝慈光,虾蟆披云进灶堂。
蜡烛照亮仙人洞,青鸾指点半山房。
 
新道天都峰
 
金鸡三唱天门开,立马半山路径回。
万仞峭壁疑无路,一气直上天都来。
 
天都峰——玉屏楼
 
日照天都映光明,银河鲫鱼渡众生。
蓬莱云梯迎佳客,天公神画入玉屏。
 
 
夜宿玉屏楼
 
夕阳彩虹照玉楼,繁星月下度今秋。
青松常伴往来客,白云深处作壮游。

 
 
登九华山天台
 
1984年11月21日登天台逢初雪。
 
幼慕乡邻朝九华,老大登临望天涯。
银妆素裹千僧寺,青烟散入万佛家。
 
 
 
 
游贵池齐山(七绝)
 
1984年12月游齐山读杜牧、岳飞诗有感。
 
客来觅胜携壶酒,君去亭留草木菲。
名句征衣催奋进,秋风送爽雁南归。
 
 
 
 
小院自乐(七绝)
 
1988年退出一线自作自乐。
 
绿树丛中红瓦房,花开四季满园香。
闲庭信步逢知己,胜过当年忙里忙。
 
 
 
 
游西风禅寺(五绝)
 
1994年5月23日游太湖西风寺得句。
 
西山藏古寺,南国续香烟。
流水涤尘俗,清静好修禅。
 
 
 
游小孤山(七绝)
 
1996年9月1日游小孤(传说小姑)山为何氏夫妇治山创业有感。
 
姑貌郎才鸾凤俦,楚天皖日写春秋。
海门何惧三层浪,天上人间一脉流。
 
 
 
赠张德祥画展(七绝)
 
1998年为张德祥天柱山画展作。
 
踏遍青山写自然,天光云影画中妍。
林间翠竹争潇洒,兰蕙盆栽更好看。
 
 
 
夜宿青龙涧(五绝)
 
2000年陪梁东先生登天柱山抒怀。
 
松涛喧翠阁,涧水枕边流。
永把青山恋,忘他今古愁。
 
 
 
 
赠安庆诗画社百位老人(七绝)
 
2000年5月11日安庆晚晴诗画社百位老人在潘忠尧先生率领下同游天柱山,作者应邀陪同。他们即兴吟诗作画,不亦乐乎。
 
诸翁健步访舒州,勃勃英姿尽兴游。
皖水皖山皆佳境,宜书宜画任君求。
 
 
 
 
赞山、咏梅、抒怀
 
我诗底浅薄,不会吟诵,但在山创4A,梅回娘家,花艳枝俏跨世纪,诗友云集梅园之日,怎无感慨,故作几句打油,借以抒怀。
 
(一)
 
亿年天柱千载梅,山梅品格两相随。
山随人愿创国粹,梅也报春跨纪菲。
 
(二)
 
虎年提倡仪,蛇岁赏梅园。
好景添新秀,贵在纳群言。
 
(作于2001年2月10日)
 
 
 
 
天柱山景区风景缩写
 
1985年11月陪省考察组考察、评议速写。
县  城:舒州古风。
天柱山十景区:
三祖寺:古刹禅林。
虎头岩:石窟摩崖。
茶 庄:琼阳远眺。
九井河:九井观瀑。
马祖庵:霹雳混然。
大天门:南雄北秀。
龙潭河:竹筏畅游。
大龙窝:西天探海。
后 山:深林野趣。
主 峰:一柱擎天。
天柱山五关:
东 关:群峰峻秀。
西 关:龙吟虎啸。
南 关:神密幽境。
北 关:柱接云天。
总 关:人世仙境。
 
 
 
赠某公“谋私铭”
 
  德不在高,有利则名。学不在深,有术则灵。斯是人品,唯利是从。台上讲好话,台下走歪门。对上托“飞驰”,对下两张皮。子女巧安排,亲朋走好运。烟酒高标准,房屋多处分。无党纪之约束,无国法之严绳。选举捞选票,把官升。赠横批:谋私最能。
                          
    (作于1992年)
, enter" alig,>   屈中求伸效“乌老”,枯木逢春也开花。
 
1987年作,1991年修改。
“乌老”指乌以风先生。
 
 
 
游黄山四首
 
1984年11月15日,赴黄山参加全国风景区经济工作会议,登山考察,以黄山景点、景物联句。
 
  
温泉——半山寺
 
雄狮回龙朝慈光,虾蟆披云进灶堂。
蜡烛照亮仙人洞,青鸾指点半山房。
 
新道天都峰
 
金鸡三唱天门开,立马半山路径回。
万仞峭壁疑无路,一气直上天都来。
 
天都峰——玉屏楼
 
日照天都映光明,银河鲫鱼渡众生。
蓬莱云梯迎佳客,天公神画入玉屏。
 
 
夜宿玉屏楼
 
夕阳彩虹照玉楼,繁星月下度今秋。
青松常伴往来客,白云深处作壮游。

 
 
登九华山天台
 
1984年11月21日登天台逢初雪。
 
幼慕乡邻朝九华,老大登临望天涯。
银妆素裹千僧寺,青烟散入万佛家。
 
 
 
 
游贵池齐山(七绝)
 
1984年12月游齐山读杜牧、岳飞诗有感。
 
客来觅胜携壶酒,君去亭留草木菲。
名句征衣催奋进,秋风送爽雁南归。
 
 
 
 
小院自乐(七绝)
 
1988年退出一线自作自乐。
 
绿树丛中红瓦房,花开四季满园香。
闲庭信步逢知己,胜过当年忙里忙。
 
 
 
 
游西风禅寺(五绝)
 
1994年5月23日游太湖西风寺得句。
 
西山藏古寺,南国续香烟。
流水涤尘俗,清静好修禅。
 
 
 
游小孤山(七绝)
 
1996年9月1日游小孤(传说小姑)山为何氏夫妇治山创业有感。
 
姑貌郎才鸾凤俦,楚天皖日写春秋。
海门何惧三层浪,天上人间一脉流。
 
 
 
赠张德祥画展(七绝)
 
1998年为张德祥天柱山画展作。
 
踏遍青山写自然,天光云影画中妍。
林间翠竹争潇洒,兰蕙盆栽更好看。
 
 
 
夜宿青龙涧(五绝)
 
2000年陪梁东先生登天柱山抒怀。
 
松涛喧翠阁,涧水枕边流。
永把青山恋,忘他今古愁。
 
 
 
 
赠安庆诗画社百位老人(七绝)
 
2000年5月11日安庆晚晴诗画社百位老人在潘忠尧先生率领下同游天柱山,作者应邀陪同。他们即兴吟诗作画,不亦乐乎。
 
诸翁健步访舒州,勃勃英姿尽兴游。
皖水皖山皆佳境,宜书宜画任君求。
 
 
 
 
赞山、咏梅、抒怀
 
我诗底浅薄,不会吟诵,但在山创4A,梅回娘家,花艳枝俏跨世纪,诗友云集梅园之日,怎无感慨,故作几句打油,借以抒怀。
 
(一)
 
亿年天柱千载梅,山梅品格两相随。
山随人愿创国粹,梅也报春跨纪菲。
 
(二)
 
虎年提倡仪,蛇岁赏梅园。
好景添新秀,贵在纳群言。
 
(作于2001年2月10日)
 
 
 
 
天柱山景区风景缩写
 
1985年11月陪省考察组考察、评议速写。
县  城:舒州古风。
天柱山十景区:
三祖寺:古刹禅林。
虎头岩:石窟摩崖。
茶 庄:琼阳远眺。
九井河:九井观瀑。
马祖庵:霹雳混然。
大天门:南雄北秀。
龙潭河:竹筏畅游。
大龙窝:西天探海。
后 山:深林野趣。
主 峰:一柱擎天。
天柱山五关:
东 关:群峰峻秀。
西 关:龙吟虎啸。
南 关:神密幽境。
北 关:柱接云天。
总 关:人世仙境。
 
 
 
赠某公“谋私铭”
 
  德不在高,有利则名。学不在深,有术则灵。斯是人品,唯利是从。台上讲好话,台下走歪门。对上托“飞驰”,对下两张皮。子女巧安排,亲朋走好运。烟酒高标准,房屋多处分。无党纪之约束,无国法之严绳。选举捞选票,把官升。赠横批:谋私最能。
                          
    (作于1992年)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