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初识徐敬宾老先生

潜山野寨中学  徐维    发布时间:2012-05-11 来源:

 

不一样的人生  不一样的精彩

   
  ——初识徐敬宾老先生


潜山野寨中学  徐维


因缘相识


   与徐敬宾老先生的相识完全是一种缘分。5月5日(周六)晚上,我在上网时无意中打开了皖西南徐氏联谊会的网站,作为徐氏子孙看见自家的网站,一种莫名的亲切油然而生。当看见家族还在办一份自己的报纸《族务通讯》时,非常兴奋。正好我在学校也负责《野中青年》报的编辑工作,《族务通讯》与《野中青年》的版式大体相同,我想,我也许能为《族务通讯》做点事情。于是就主动通过网站上留下的QQ与网站站长联系,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后来知道,网站站长乃皖西南徐氏联谊会的常务副会长(会长暂缺)、安庆商校退休教师徐一明先生。徐一明先生是一个古道热肠之人,马上将我介绍给潜山徐氏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徐敬宾老先生。我和徐老先生的缘分就这样不期而遇了。
   徐敬宾老先生我以前就有所耳闻。在学校一老师办公桌上见过徐老先生所写的一本关于集邮方面的书。在我想象,徐老先生一定是一位非常儒雅、非常热心的学者。正在我想象之时,我的电话响了,老先生当晚就电话联系我,表示欢迎我的加入,并希望第二天就见面。由于我担任高三教学,而高三第二天需要举行月考,只好作罢。但见面的期望却愈加强烈。
   时隔三天,5月8日,周二傍晚,我将学生安顿好以后回到城里家中已近7:00。我不知道徐老先生是否方便接待,便试探性打电话,谁知电话一接通徐老先生就说:“是徐维吧,你回家了?我们见一面吧!”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在彼此的期待中开始了。

一见如故


   无巧不成书,徐老先生的家在我堂姐的隔壁,都是在稻香园小区8幢。这给原本就默契的相遇增添了几分传奇。我径直按响了徐老先生家的门铃,开门的正是徐老先生,与我所想无异,是一位和蔼的学者,70岁上下,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很好客。
   简单寒暄之后,我将准备好的我在学校编辑的报纸《野中青年》送给先生寻求指导,先生看后连连称赞,说报纸很有特色。然后将他编辑的《天柱山集邮》、《族务通讯》两份报纸各拿了几份与我欣赏。报纸的栏目规划、版面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细读其中的文章发现质量都很高。老先生从2001年就开始办《天柱山集邮》报,每季度一期,从未间断。这让我敬佩不已。
   我将自己的情况介绍给先生,先生对我能够沉下心来写作表示欣赏。先生将自己的经历说与我听,我对先生的多彩人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先生自1949年开始集邮,坚持走“集邮、旅游、摄影”三结合的道路。1996年退休以来,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邮文700余篇,摄影300余幅。现已出版书籍6本。
   我将希望为家族做点事情的想法告诉先生。先生立即表示欢迎。希望我在报纸的编辑、网站电子稿的传递等方面做点工作。先生还考虑到我是在职人员,对于研究会的活动可以视情况适量参加。
   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临别,先生将他最近出版的一本书《集邮之路》送给我,并邀请我暑假与他一道外出旅游。

先生印象


  与先生交谈不知不觉已近两个小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老先生交谈的过程无疑是在品味人生、品味经典。交谈中有许多地方让我很是动容。
   老先生开创了一种极限邮照。就是到邮票上风光所在地拍摄一张和邮票风光一样的照片,然后将邮票和照片放在一起,盖上邮戳。为此,老先生每年外出旅游万余里,至今已经收集数百幅极限邮品。值得一提的是,老先生每次旅游坚持四个一工程:坚持写一篇游记、拍摄一组照片、制作一些邮品、会见一些邮友。
   还有一件事是老先生克服困难坚持写作的毅力。由于种种原因,老先生视力不好,需要用放大镜阅读,独立写作就更麻烦了。为此,他通过口述的方式坚持写作。老先生口述,请一个人记录,然后这个人又阅读给先生听,修改、校对。对于我们年轻人1个小时完成的事情,老先生可能需要一上午。个中的辛苦恐怕只有老先生自己才能体会。
   走出先生的家门,已经晚上9:00了。虽然夜幕降临,但夜市却刚刚开始。街面上依然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夜晚虽然不同于白天,却具有不一样的精彩。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