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寻根问祖说家谱

   发布时间:2010-12-18 来源:

 

寻根问祖说家谱
                                   

——访谱牒专家王鹤鸣先生   
王晖
 
  家谱的历史

    家谱,又称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谱。根据家谱的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它的种类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书本家谱种类繁多,约有4万多种。此外,还有挂在墙上的布谱、刻在塔上的塔谱。
  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逐渐演变而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每次修谱,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消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王鹤鸣先生将家谱沿革简要概括为:先秦时期:家谱萌芽;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唐代:家谱发展;宋代:家谱功能转折;明清以来:家谱普及;近50年:续修家谱。
  家谱的基本体例有16种:1.谱名。为了防止混淆,常把地名加在谱名前,如《合肥李氏家谱》、《韶山毛氏家谱》。2.谱序。概述本族来历、姓氏源流、人口迁徙、修谱经过、修谱理论等,既有修谱者自序,也有请名人作序的,历次修谱的序言均收录其中。3.凡例。规定修谱的原则和体例。明清时期女儿不能入谱,媳妇可以入谱。民国时期有所变革,现在新修男女均可入谱。4.遗像。收入老祖宗和重要祖宗的遗像,旁边配有文字赞语。5.恩荣录。记录本家族受到的朝廷和皇帝的赐匾、封号等。6.姓氏源流。姓氏来源、迁徙路线、分支情况等。7.族规家法。三从四德、婚嫁墓葬等。8.祠堂。建筑规模、地理位置、兴建时间等。9.世系。从古到今,一世、二世是什么人,姓名字号一一列表。10.传记。本家族名人、忠臣、孝子、烈女等都要立传。11.族产。记载家族的坟地、学田、义庄、山岭。12.契约。家族打官司、过继、卖田、分家、婚嫁、邻里纠纷的文约、契据等。13.坟苑。祖坟方位、朝向、四界等。14.艺文。辑录祖宗的著作、诗文。15.字辈。姓名中的辈分排行。16.领谱字号。即规定一套谱印多少份数,如某个姓有34房,就印36部,每房谁来领一部均记录在案,多余两部放在祠堂里。历史上家谱严禁传出,只能内部传阅。
  此外,家谱还有其它体例形式,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体例,这是进一步吸收正史和方志编纂成果的重要体现。从以上这些体例可以看出,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

   
家谱的价值

  因是熟人,报告会后交流时,笔者当众向王鹤鸣先生提问:有些人对修谱有不同的看法,您对此作何解释?
  鹤鸣先生直言不讳地说,政府对修谱既没有明文提倡,也没有明文反对,当前修谱纯属于民众自发。家谱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可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海峡两岸的人心,促进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主流是要肯定的;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百分之百地说它好,也不能百分之百地说它坏。家谱有它自身的作用、价值和弊端。
  从家谱的历史看,家谱的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宋代以前是官修,官修的作用是政治作用,为政治服务,为政府用人服务,为仕家大阔服务;宋代以后是私修,私修的作用主要是道德作用,联系宗族,维护族权,为宗族部落服务。用现代观点看家谱,总的来说,它有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文物保护价值。家谱中记载着人文、经济、法律等文献资料,将它整理出来,可以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的文物价值。
  二是学术资料价值。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因此,数量可观的家谱,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姓氏乃至历史学、人口学、民族学、经济学、教育学的研究,都能提供重要的资料。如安徽的徽商明清时期风行全国,有很多经济资料都在家谱里。
  三是道德教化价值。家谱里面的家规、族法,有很多封建的东西,但也有很多积极的东西可以借鉴,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崇尚俭朴、戒止奢侈、禁止赌博等等,这都是做人的规范。家谱里面也有很多人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振作精神、兴修水利的奉献精神等等,今天仍可以吸收并加以发扬。现在,新的五好家庭手册、新的乡规民约等,不少内容就是从传统的家庭观念扬弃而来的。
  四是寻根问祖价值。家谱里面最重要的是世系,要查自己的老祖宗、世祖,只有家谱里面有,所以上海图书馆于1996年底专门开设了家谱阅览室,接待海内外的各方人士,包括普通老百姓、学者、党和国家领导人等。如荣毅仁到上海图书馆参观时,当他走到家谱阅览室时就不走了,翻阅了民国24年修的《无锡荣氏家谱》,查到了自己的名字等重要资料,非常高兴。
  毋庸讳言,家谱也存在很多弊端。王鹤鸣说,家谱因为产生在宗法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的烙印,产生了诸多弊端———
    一是封建专制思想。重男轻女、封建迷信、重农轻商、三从四德等等,这是家谱中明显的弊端。
  二是攀附假托。因为写本家族的东西,总想炫耀本家族光荣的历史,常常把帝王和社会名人作为自己的老祖宗。还有些家谱的名人序言也是假的。
  三是书善隐恶。史志是善恶并书的,家谱却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家族的官宦名人、奇才烈女都立传,而老祖先做了坏事,不肖子孙触犯家规、犯法犯罪的就不写。
 
    伟人与家谱

    报告会上,王鹤鸣先生还介绍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寻根情结及其对家谱的认识。
  孙中山的最主要理论是三民主义,其中孙中山在论述民族主义的时候曾多次提到族谱。1905年,他在日本同盟会上讲话时说:“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展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具有的良好传统观点。”1912年5月,孙中山已经辞去临时大总统,离开南京,回到广州,参加孙族恳亲会,他发表演说:“四万万同胞都是我们黄帝的子孙,在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姓,生息繁衍,有了姓氏以后也有了家族,而后成为国家。有家才有国。”
  毛泽东过去搞农民调查时,就使用了很多家谱。《韶山毛氏家谱》记载的辈分是:“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毛泽东的祖父叫毛恩图,父亲叫毛贻昌,本人是“泽”字辈。毛泽东的儿子岸青、岸英,是没有按字辈起名字的,但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是按“远”字辈起名的。毛泽东在1958年曾说过:“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可见他对家谱资料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
  《邓氏家谱》其中字辈是“以仁存心,克绍先型”。邓小平的父亲叫邓绍昌,“绍”字辈;邓小平兄弟姊妹都是“先”字辈,邓小平原来的名字叫“邓先圣”,他读书的时候老师给他改了名,说“先圣”不妥,圣人是孔子,你还要先于圣人?遂改为邓希贤。后来参加革命了,才改为邓小平。1989年10月,邓小平的五妹邓先芙、女儿邓榕专门回到四川广安,看望老家的后代,找到了《邓氏家谱》,根据《邓氏家谱》寻根谒祖,找到了邓小平父母的坟墓。《邓氏家谱》为邓小平妹妹和女儿寻根问祖提供了重要依据。
 
  家谱的开发

  20世纪50年代,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打破旧的宗法制度,被认为代表着“封建族权”的家谱多被付之一炬。“文化大革命”则令更多的家谱遭遇灭顶之灾。有人估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大约有两万种家谱被人为毁掉。而进入80年代,随着海外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民间修谱之风又开始慢慢升温。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全国大规模编纂地方志,家谱作为谱牒学研究的对象,受到了重视,这也直接推动了家谱的收藏整理与开发研究工作。
  据王鹤鸣先生介绍,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家谱,约占世界上现存家谱的三分之一。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要归功于老一代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归功于五年前去世的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担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社会上将废旧的文献资料包括家谱等,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到造纸厂,他便组织人拉板车,到废旧商店、造纸厂收集家谱文献,一车车收回来,大跃进、“文革”期间始终如此,使成千上万册濒临毁灭的家谱得到及时抢救。
  1996年,在上海市政府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上海图书馆将家谱的抢救、整理、研究与开发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制定出周密的规划,对回收的家谱进行了除尘、除虫的抢救工作,大规模地对年久失修的破碎家谱进行修补。三年多的时间修补了严重破损的家谱一万两千册,为开发利用家谱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他们又行程万里,走街串巷,遍访散落民间的家谱。加之原来古籍当中的家谱,近5年来耗资500多万元,新采购了两千多种家谱,所以,现在上海图书馆藏有家谱原件15700多种,是全世界各家公共藏书机构中所藏中国家谱数量最多的一家。其收藏面覆盖22个省(市),250多个县(市),收藏姓氏达到328种。其中陈姓家谱有729种,张姓721种,王姓602种,李姓463种,吴姓436种,徐、黄、胡、杨姓均在200种以上,冷僻姓氏也有近百种。如果按地域划分,以台湾居多,其他为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安徽等省。年代最早的是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保存最完整的是明成化四年的《太原王氏大统宗谱》。在这些家谱典籍中,最引人瞩目的有孔子、李鸿章、左宗棠、盛宣怀、鲁迅、荣毅仁、包玉刚等历代名人望族的家谱。1996年底,上海图书馆设立了大陆唯一的“家谱阅览室”,慕名而来的中外读者不计其数,查翻者更是络绎不绝。香港“船王”包玉刚从上海图书馆对《包氏族谱》的考证中获悉,包拯乃是当代“船王”的先祖。血脉相承,血浓于水。一位苏氏老人在查阅家谱时得知自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后裔时,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看家谱,到上图,在寻根认祖的圈子里已成了口头禅。由于上海图书馆家谱收藏所占的优势地位,社会各界有许多不知其名的热心人无偿地捐献出他们保存的族谱。一位我省黄山脚下的热心人,多年来义务帮助上海图书馆收购徽州地区的家谱,无偿捐助出自己收藏的十几部老谱,并深有感慨地说:“我觉得把自己得到的家谱捐给上图,应该说是得到了最好的归属。”
  开发家谱资源,繁荣学术文化,上海图书馆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这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煌煌230万字的著作,集十几位专家历时两年才编纂完成。研究人员还编辑出版了中国谱学研究专著,有力地推动了谱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1998年11月,上海图书馆成功地举办了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各大新闻媒体竞相报道。2000年5月,上海图书馆又举办了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日本、越南、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世纪之交的盛会。这是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家谱国际研讨会。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上海图书馆每年收到并答复世界各地寄达的寻根信函就达几千封。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函演绎着一幕幕炎黄子孙尊重生命、尊重传统、尊重祖先的动人故事。为了消除地理空间的隔阂,最大限度地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家谱的功能,1999年,上海图书馆与新加坡合作共同开发了寻根网站。这一赋予全新理念的华人寻根网站,将家谱研究与开发推向了数字化、网络化时代。
 

   
“人心的工程”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诸多家族种姓根深叶茂,生生不息,家谱是维系中华民族和亲情的纽带,进一步开发谱牒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同一系、本同一源的中华炎黄子孙寻根问祖,上海图书馆适时提出了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课题,拟将分藏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家谱、散藏在民间的家谱书目囊收其中。
  2000年5月,《中国家谱总目》编纂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项目。2001年2月,文化部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文化部办公厅向各省发出通知,认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要求各省市予以协作。这项工作被当时报章称为是一项“人心工程”。王鹤鸣责无旁贷地担任起这一“人心工程”的设计师、《中国家谱总目》的主编。筹集经费,草拟条例,召开会议,启动项目,编纂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多,这一“人心工程”愈来愈显示其意义深远,特点突出———
  其一数量多。这项工程不仅要把1949年以前的家谱,而且要把近50年来新修的家谱也收集起来,汇入总目。自2000年10月召开第一次《中国家谱总目》编纂会议以来,在各个图书馆的鼎力支持下,目前已经将基础资料汇集到上海图书馆,基本搞清了海内外各地收藏家谱的数量,总共汇集有60131种,其中约有20%~30%是重复的,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和编纂,方可付梓出版。
  其二分布广,涵盖全球。除了大陆以外,香港、台湾、澳门、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越南都收藏有中国家谱。王鹤鸣认为这项工作涉及面广,耗资巨大,难能可贵的是海外许多有识之士义务编写提供家谱资料。
  其三时间跨度长。若上溯至甲骨文时代,几与五千年文明史同步,而最早的书本家谱离现在也近千年,下至各地随时出现的新修家谱,只要看到了就要收录进去,尽可能地达到收录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因此必须“兴师动众”,呼吁全球人都要予以支持,减少遗漏。
  其四著录内容丰富。一般书目仅有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内容,但是作为家谱总目,仅这几项内容就远远不够,例如王氏家谱就有几百本,没有其他要素就无法查询,所以要确定谱籍,在谱名前注上地名,如安徽的《合肥李氏家谱》。另外家谱的老祖宗是哪里人,何时迁到何处,保存了哪些经济资料,家谱里面有某某人的传记,这一代家族中出了哪些名人,如李鸿章、李瀚章等这些名人,都要在其家谱书目中书上一笔。著录内容愈丰富,愈便于读者按图索骥查找资料。
  其五意义巨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号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开发家谱资源,就是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研究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最近中共中央发出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了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项目大力支持。家谱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性项目,因此,开发家谱宝藏,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意义巨大,功德无量。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