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河南宗亲千里寻根记

   发布时间:2010-12-16 来源:

 

河南宗亲千里寻根记

◆ 徐敬宾

    农历庚寅年七月底,从河南桐柏山区走出两位徐氏兄弟———六十四岁的徐宏远和五十八岁的徐宏胜,他们步出家门,行色匆匆,来到宁西铁路上的一个小站,登上东去的列车,要去千里之外的皖西南一带寻访当年由皖迁豫的先祖故里,会见从未谋面的徐氏宗亲。
  宏远、宏胜兄弟与继达、敬宾合影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徐氏兄弟身负重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反问自己:我们此行能成功吗?
  这两个地方一个在长江下游的安庆,一个在淮河源头的南阳桐柏,中间隔着一座大别山,相距500公里以上。那么两地的徐氏族人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这要追溯到二百四十多年以前。
  公元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一个名叫克朝的六岁男童和三个哥哥,跟随他们的父母从安微怀宁的徐家榜出发举家外迁,一路西行,沿途漂泊,最后来到河南省桐柏县金桥村,见到这里山青水秀,环境幽静,便定居下来,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克朝共有兄弟四人,他是老四,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先贸易金桥后,以农为本,代代相传。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生息,至今已传至第十一代,现有男女共计1200多人,成为外地迁桐邑徐氏中的一个分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恢复,这个偏僻山村的徐氏和其它族人一样,开始编修家谱,寻宗追远,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和宗亲联谊,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在开展族务活动中,当地拥现出不少的族贤和热心之士,他们自掏腰包,广收信息,克服史料缺乏和资金不足的困难,紧紧依靠族人,做了大量工作。徐开运、徐宏胜父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开运老人解放前夕是唯一就读于开封省立高级职业学校的族人,刚一解放就参加了革命和建设工作,拥有较高的学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以长者的风范受到族人的尊敬。他从1988年起研究族史,卓有成效。2002年辞世后,其长子宏胜前仆后继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从事族务研究,该支系广大宗亲虽然多为农民,却都热心出钱出力,支持族务工作。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我们这支徐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祖宗原在何处?从老人的口中只知道,他们“根”源自江西瓦屑坝,从元末明初大批移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但其间经历哪些曲折,迁徙路线如何演变?这些就不得而知了!
  于是他们着手翻阅族谱,查找历史资料。但是他们从怀宁带来的《徐氏宗谱》已在1966年“文革”初期便被销毁了,风筝断线,无据可查。傍偟中他们从宏远宗亲祖墓中找到了文革中幸存的一块石碑,这块石碑立于清道光廿年,碑上共有118个字,载明他们的先祖源于“安徽怀宁”,但由于年代久远,“怀宁”的“宁”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为了弄清真相,宏胜宗亲多方上网查询,曾一连三夜不能寐,后经反复琢磨,才得出“怀宁”的正确答案。
  弄清了原地“怀宁”,又如何找到现在怀宁宗亲的联系人呢?一天,宏胜从网络中发现了《安庆徐氏》网站和皖西南徐氏联谊会会刊《族务通讯》,喜出望外,他几经周折,终于接通了《族务通讯》的主编徐继达和《安庆徐氏》网络负责人徐一明,其中在5月24日这一天,宏胜同他们通话达四次之多,其急迫心情溢于言表。
  但是当时,继达老人因老伴生病入院,一明又因事外出,难以接待。经过三个多月的等待,宏远、宏胜兄弟终于在2010年9月上旬来到安徽,他们先到潜山拜访了继达老,又到在建的徐氏宗祠工地参观访问,后又到安庆,由一明亲自驾车前往怀宁江镇徐家榜,同该村支部书记徐小明、徐英锐一起查阅老谱,终于发现:240多年前克朝先祖一家人就是从这里出发迁豫的。今天两地宗亲在时隔二个半世纪后终于握手言欢,认宗归祖,喜极而泣。
  宏远、宏胜兄弟还来到怀宁徐家榜重修后的徐氏享堂,以游子之心焚香燃炮,叩首祭拜,缅怀先祖。
  河南徐氏宗亲的千里寻根活动大获成功,怀宁徐氏支系血脉得以接通,宏远、宏胜兄弟真是乘兴而来,出乎意料地满意而归!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