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七十期

   发布时间:2014-04-21 来源:

 

 

《族 务 通 讯》

 

2014年第二期(总第七十期)


2014年3月18日


 

热烈祝贺徐氏《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座谈会胜利召开!

 
 
桐城市徐氏联谊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癸巳岁末,黄梅戏之乡——桐城传来喜讯,桐城市徐氏联谊会在永生宗亲带领下经过积极筹备,成立大会召开。
  腊月十二日上午“桐城市徐氏联谊会成立大会”在桐城金瑞古井大酒店二楼会议厅隆重举行,参加此次大会的有来自省内外的特邀嘉宾及桐城市徐氏宗亲代表近四百人。大会开幕前,桐城市黄梅戏剧团青年演员们为到会宗亲演唱了黄梅戏经典选段,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全场宗亲热烈的掌声。表演结束,桐城市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素萍闪亮登场,她首先介绍了莅临会议的领导和嘉宾。在介绍邀请到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出席大会时,会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接着宣读大会收到的各地宗亲组织或个人的贺信、贺电。十时零八分,成立大会开幕,大会由原桐城市地税局副局长四一宗亲主持,会议一致通过了《桐城市徐氏联谊会章程》及《桐城市徐氏联谊会机构组成人员建议名单》,徐永生宗亲当选会长,并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省联谊会本芳会长,皖西南联谊会一明常务副会长,桐城市宗亲代表分别在会上致辞。会议结束后,与会宗亲在宾馆门前草坪合影留念。
    大会开得隆重、圆满、成功。
         
                                                     (徐华斌)
 


图1   桐城市徐氏联谊会成立大会

 
 
 
潜山徐氏文昌阁建设筹备会议召开
 
 
    潜山徐氏文化园二期工程文昌阁建设于2013年11月份正式起动。11月23日,在北京工作事业有成的徐氏族裔鹏飞、英胜作为甲方,代表在北京工作宗亲,与作为乙方的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代表签定意向书,筹备建设文昌阁。为此,甲、乙双方都开展了积极的工作。2014年元月28日,双方在潜山大饭店洞天楼召开碰头会,进行会商。双方各自通报了前期的工作情况。甲方代表鹏飞、英胜宗亲通报了在北京联系宗亲、广泛宣传、积极筹资的情况,并对乙方提供的文昌阁效果图表示肯定。乙方代表通报了十一月份以来工作的三件事。一是多次专门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兴建文昌阁的各项事宜;二是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专门派员到外地考察文昌阁建设情况;三是在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文昌阁建设的效果图,做出了初步概算。甲、乙双方都对相互工作情况表示满意。
    会议还就文昌阁建设组织机构、筹资工作、文昌阁施工图纸及其他工作做了安排。 
 
                                      (徐耕)
 
 
 


图2   潜山联谊会领导与鹏飞(左二)、英胜(右二)合影

 
 
 
《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座谈会隆重召开
 
  1月14日,潜山饭店四楼会议欢声笑语、高朋满座。《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座谈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近20名嘉宾与报纸编辑人员欢聚一堂,一起回首十年同舟,矢志再创辉煌。
  徐继达、黄骏骑、丁宪清、郑炎贵、林斗山、储北平、王去非、汪传碧、张甲三、阮学理、徐一明、徐英鉴、徐霁旻、徐敬宾等嘉宾族贤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或留言,《族务通讯》编辑部成员、徐氏历史文研究会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松苗主持。
  《族务通讯》主编徐和顺代表《族务通讯》编辑部做了题为《弘扬姓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发言。徐和顺在讲话中回顾了《族务通讯》的十年历史。他指出,办报过程中坚持做到三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导向,体现时代的先进性,排除庸俗陈旧的落后意识,坚持弘扬爱国爱家、仁义孝道、文明道德、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理念。二是体现教化功能,通过不断挖掘姓氏历史文化、典型历史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教育,从人文和人性的角度和人性,传递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三是在内涵上具有包容性。在稿件的选登上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既有本姓的,也有外姓的。徐和顺在讲话中总结了《族务通讯》的十年成效。他调调《族务通讯》创刊十年来,传递了族务信息,促进和亲睦族的开展;弘扬姓氏历史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助力寻根问祖活动;服务于宗祠建设;传递孝道,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徐和顺在讲话中表示将继续坚持办报方向,进一步充实报纸内容,改进报纸版面,改进发行、多方筹资,努力把报纸办的更好。
  各位嘉宾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徐继达先生为潜山、为家族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家深情的回顾了徐继达先生开发天柱山、创办张恨水研究会、成立梅花协会、开展族务活动的历程,认为徐继达先生具有敢为人先的魄力、雷厉风行的作风,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一次次华丽的转身,不断演绎人生的精彩。
  各位嘉宾在讲话中对《族务通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小报纸大策划,小窗口大视野,小文章大境界,小阵地大认同,小人物大梦想。是一份影响四方,誉满天下的好报纸。讲话中,大家也就改进报纸的内容、版式、发行发表了真知灼见。
  最后,徐继达先生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首先感谢各位嘉宾对报纸和族务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他指出,十年小报兴基业,十年成效看祠堂。他希望,十万宗亲齐奋进,十年建成文化园。
  《族务通讯》创刊于2004年2月12日,由徐继达、刘德华夫妇以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精神,冲破社会阻力,自己出资,以衍秀堂主办的形式诞生于世。2008年1月18日第33期起由皖西南徐氏联谊筹委会主办,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2011年4月18日,由皖西南徐氏联谊会主办,潜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每年出版6期左右,至今已经出版69期,增刊5期,每期发行1000份,为本族联谊活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被誉为“中华姓氏第一报”。
 
     (左上图为徐继达,右下图为徐松苗主持会议)           
 
                                             (徐维)
 
 
 
弘扬姓氏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
 
——在《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徐和顺
 
一、十年坚持
  《族讯通讯》创刊于二○○四年二月十二日。创办初期,是由继达、刘德华二老以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精神,冲破社会阻力,自己出资,以衍秀堂主办的形式,诞生于世。它的问世,立即受到族人和社会贤达的高度关注,被誉为“中华姓氏第一报”。由于它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从2006年6月28日第15期起,交由皖西南徐氏联谊筹委会主办,从这一期起,“通讯”每期都上传到皖西南徐氏宗亲网,增加了大量读者,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为加强责任制,把“通讯”办好,2008年1月18日第33期起,改由皖西南徐氏联谊筹委会主办,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2011年4月18日第54期起,由皖西南徐氏联谊会主办,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每年出版6期左右,至今已出版68期,增刊5期,为本族联谊活动发挥了很好作用。
        为了提高“通讯”质量,从31期起,版面由原来的黑白版改为彩印版,增加彩照,图文并茂,增强了视角,起到了很好效果。                                                      徐和顺讲话
  在报纸发行上,我们坚持立足县内,兼顾皖西南,面向全国,影响海外。由最初的每期印刷40份增加到500份、1000份。报刊发行全国17个省市,并发往台湾徐氏宗亲。在发行上,我们采取订阅和赠送两种方式,族内多以订阅,知名人士和社会贤达给予赠阅。
  在办报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三原则。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做到体现时代的先进性,排除庸俗陈旧的落后意识,坚持了弘扬爱国爱家、仁义孝道、文明道德、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理念。二是体现教化功能,通过不断挖掘姓氏历史文化,典型历史人物和事迹以及现代先进的人和事,进行宣传教育,从人文的角度和人性的视角,传递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教化宗亲,净化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三是在内涵上具有包容性。我们在稿件选登中,从地域上看,既有潜山的,也有外县、外省的;在姓氏上,以本族为主,兼顾外族。自2008年1月18日33期起,开辟瞻仰始祖,探究渊源的“百姓祖迹”专栏,每期刊登二个姓氏的始祖、像、赞、原始图腾、源流简介等历史资料。在选材上,既有宏观的有深度稿件,也有微观的亲民稿件。刊登稿件,力求做到思想上有深度,内容上有广度,阅者还可续的效果。
  “通讯”是民间办报,资金完全靠自筹。在办报初期,继达老夫妇自己出资,但随着发行量扩大,资金缺口较多,因此,我们除订阅的部分资金外,还从族内宗亲和企业家捐献以及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积极筹资,保证了“通讯”的正常出刊。
  十年来,我们还不断更新和充实“通讯”编辑人员,由于我们这些办报人都没有实践经验,基本都是边办边学的过程中走过来。因此,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既要学习办报的基本知识,更要在办报中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提高文化和理论水平,力求提高办报质量,以达到应有效果。
  十年中,我们得到了包括今天出席会议在内的社会名流和族内宗亲的广泛支持。他们不仅在赞誉中给予了鼓励,更在实际行动中给予了极大帮助。在2006年12月《族务通讯》创刊三周年座谈会上,得到了与会者对“通讯”的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同时还经常给“通讯”投来高质量的稿件。正是由于各方的鼓励和支持,才促使我们更有信心地努力办好这份“通讯”。
二、成效显现
  我们办“通讯”的宗旨是交流信息,为族群服务,为社会服务。十年办报取得了较好成效。
  (1)传递和交流了族务信息,促进和亲睦族活动的开展。潜山(含岳西)徐氏五大支族,自元末明初从江西鄱阳迁来后,宗亲对于族群沿革,历史名人名事和功绩,大都不甚了解,我们搜集到有关资料和信息,从各方面给予不断报道,为宗亲了解族史家史提供信息,促使人们学习先贤,崇文习武,报效国家,贡献社会的宝贵精神。我们还着力报道宗亲典型人和事,像为在民族解放事业中而牺牲的英雄事迹,现实生活中的好婆婆、好媳妇,为社会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等人们生活中的身边人和事,都给予了积极地宣传报道,为社会和谐着力呐喊。
  在开展联谊活动中,“通讯”发挥了积极的舆论作用,通过“通讯”传递信息,不仅联络到县内市内宗亲,还联络到山东、浙江、江西、河南、陕西、湖南、江苏、北京、上海、四川及台湾等地宗亲。交流了信息,联络了感情。
  (2)传扬姓氏历史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徐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博物院王云珠先生指出:“东夷有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古文明的起源问题上,东夷人的文化是源,而不是流,是本而不是末。它是周围文化中的强势文化,是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中国的真正文化期,起源于殷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在殷朝灭亡后后分为两大支,一支在周人手里,在北方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里,在南方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极待我们挖掘,继承发展。
  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历史文化,它主要内涵包括姓氏文化、祠堂文化、谱谍文化和民间文化。对于这些历史文化,我们仅始于开端,更多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挖掘、整理。当然,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下旧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刊登此类文稿中,要本着弘扬徐氏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原则进行宣传,努力敦促本籍宗亲守法、诚信、创业,做好公民,以此营造一个和谐社会环境,齐心建设祖国。
  (3)助力于寻根问祖活动。徐姓以国为氏,早在夏禹时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封其次子若木为徐地,若木开国为氏,此乃徐姓始祖。为弄清世系传递,继达老身体力行,多次先后组织人到江苏徐州、浙江龙游、龙泉、江西鄱阳凰冈等地寻根问祖,带着考察资料到北京国家历史档案馆拜访老专家徐自祥,查史料、核证据,弄清自若木开国后代的世系传承,基本认定皖西南徐氏祖先直系血缘关系。并把考察成果写成寻根问祖纪事,发表于多期《族务通讯》,引起了宗亲的共鸣,许多徒居外地宗亲纷纷来电、来信、来访,要求帮助寻找祖根。陕西柞水一支族客居外乡200多年,他们在得到信息后,派人前来寻根。浙江徐国强自己背一套清代同治老谱来潜寻根,客居台湾的徐氏宗亲也来信要求寻根。十年来,帮助客居外地宗亲寻根50多人,使他们认祖归宗。
  (4)服务于宗祠建设。宗祠是反映姓氏文化最形象,最具凝聚力的特殊形式,是民间尊祖敬宗、传承孝道、和亲睦族的神圣殿堂。潜岳徐氏同脉五大支族,原来建有总祠支祠十座,由于社会各种原因,十毁其九。重建潜山徐宗祠显得迫在眉睫。因此重建潜山徐氏宗祠,列为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三大任务之一。2007年开始,建祠工作正式提上日程。“通迅”担负起舆论先导任务。在建祠筹备阶段,我们广泛搜集报道潜山几支族历史上祠堂状况,介绍各地建祠信息,报道两次凰冈大型祭祖活动,以及研究会建祠倡议,唤起宗亲对建祠的意识,激发对建祠的热情。通过广泛宣传和工作,各地宗亲闻声雀起,满腔热情支持重建宗祠的倡导。
  宗祠建设是民间行为,首要是资金,大量资金完全靠宗亲筹集。在此过程中,我们用较多版面积极报道筹资情况,对那些积极捐款中的人和事予以宣传,不定期地公布筹资进度,激发了广大宗亲捐款积极性。在上海工作的徐晓宗亲,2011年初在“皖西南徐氏宗亲网”上发现重建潜山徐氏宗祠信息后,他委托其大哥徐浩实地考察,在当年清明节自己驾车带领全家十余人前来实地看望,并当场承诺捐款150万元承建宗祠前厅,并已分批全部到账。岭头徐明节宗亲儿子徐飞在岗病逝,明节宗亲尽管家境贫寒,仍将其子抚恤金捐出5万元支持建祠。在北京工作的徐鹏飞宗亲,建祠时已捐资22.5万元,最近又主动承担与英胜等北京联络组宗亲一起筹资100万元兴建文昌阁,并签下意向书,诸如此类事例还有许多。在经过广泛地宣传发动,建祠班子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所需的500多万元资金基本到位,确保了建祠需要。在建祠施工过程中,我们对选址、设计、征地拆迁、工程实施以及文化建设等都及时予以报道,发表了多篇“宗祠建设进行时”,使广大宗亲随时了解宗祠建设情况,促进了宗祠建设的顺利进行。
  (5)传递孝道,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孝道是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睦家庭。我们在在宣传过程中,主要抓住四点,一是宣传祖德遗风。对徐氏历史名人,象徐儒子、徐福等,本族中历史上徐尧莘、徐积成以及当代徐宗本等典型人物的仁义孝道、修身齐家、清廉做官、武功战绩和为国家做出重大黄南的典型事迹做了宣传。同样,我们在建祠中宣传的许多事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宣扬尊祖敬宗的孝道体现。二是颂扬现代生活中尊老爱幼的人和事,例如66期“婆婆美丽的秘密”,媳妇撰文赞颂辛劳勤俭,和睦邻里和贤慧的美德。67期“好媳妇严何华”,在丈夫去世后,一人独自挑起家庭重担,孝敬老父,把两个孩子培养成人的先进事迹,如此等等,传扬了社会正气。三是宣传做实事,促进家庭和谐。自2007年起,研究会重阳节对潜山境内米寿老人开展慰问活动,研究送寿匾,带贺礼上门祝贺,“通讯”及时刊登米寿老人照片和简介,影响和推动了社会和家庭尊老爱幼活动的开展。四是宣传重视培训人才,安徽省徐氏联谊筹委会召开2013年高考徐氏优秀学子表彰大会,对今年考入国家“985工程”学校的优秀学子进行表彰,潜山徐氏十名学子中有五名代表出席会议,会上颁发了荣誉证书和2000元奖金。我们用一个多版面做了重点报道,在宗亲和社会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十年来,我们在《族务通讯》出版发行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对本族历史题材挖掘、整理、研究不够,传承历史文化宣传不深;组稿缺乏规划性,版面信息面窄,照片偏少,印刷质量不高,近年发行量有所下降,经费筹措不足等等,这些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工作中逐步解决,以求把“通讯”办好。
三、再续发展
  十年办报,教育别人,收获自己。办报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过去的十年,努力把“通讯”办好。
  1、坚持办报方向。进一步突出传承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奋民族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论仁爱、守维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把徐文化的发掘、弘扬同时代价值结合起来,促进族内互助,邻里和睦,宗亲相互联络畅通,传递信息,扶持帮助,抑制不良风气,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服务,为当代文明服务。
  2、丰富资料,充实内容。要立足潜山,兼顾皖西南,面向省外、海外,逐步组织一支网络式通讯队伍,拓展来稿渠道,确保有足够稿源。对徐氏徐氏历史资料的挖掘和考证,对家谱、宗祠、规训等族氏文化,对古今徐氏名人,要通过研究,拟出选题,不断开展名人展。要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能量及家规、家训,促进社会和家族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实现基础工程。
  3、不断改进版面,增强内容的包容性。“通讯”除头版新闻外,其他版面均开辟专栏,做到因时而异,因稿而辟。继续办好“寻根问祖”、“修谱论坛”、“祠堂文化”、“百姓简介”、“会议专刊”、“联谊活动”、“诗词选辑”等专栏外,近期还新辟了“地域文化”专栏,介绍徐字冠名的征文选登。今后我们还将做出一些其他有益尝试,力争体裁多样,图文并茂,版面活泼,内容生动。
  4、全刊清理,改进发行。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报纸发行量有所下降,县外邮寄不到,县内送达不及时。除加强发行责任外,我们将克服困难,增加发行量。同时将平面报纸与“皖西南徐氏宗亲网”相结合,继续期报上网,扩大阅读面。
  5、继续多方筹措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资金是办报的保障,过去“通讯”资金管理制度严格,做到了专款专用,要继续采取措施,多方筹措资金。以确保每年6期左右的正常出刊。
尊敬的老领导、老前辈、老先生,以及各位宗亲,再次感谢你们光临会议,值此新年来临之际,祝各位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岁岁平安,幸福吉祥。
 
 
为中华族氏文化宝库增添熠熠生辉的一页
 
——在《族务通讯》发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黄骏骑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去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2006年12月23日,《族务通讯》创刊三周年座谈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恍若如昨,一转眼七年的时光过去了。今天,我们又应邀聚集一堂,庆贺《族务通讯》发行十周年。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感叹人生的短促,倍加珍惜宝贵的时光。
  这里,首先请允许我向在座的嘉宾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最近,我读了108岁的智慧老人周有光先生的新著《我的人生故事》。书中收录了时年98岁的他在2003年4月2日夜半写的一篇文章《“浪花集”后记》。文中说,他的夫人张允和有十个姊妹兄弟,前面四位是姊妹,后面六位是兄弟。四位姊妹在初中读书的时候,课余办了一个家庭刊物,自己写稿,自己油印,题名为《水》。这是家族和亲友间的联络和娱乐的小玩意儿,“不足为外人道也”。70年之后,张允和已经86岁,怀念姊妹兄弟和至亲好友,异地异邦,四散漂萍。她重新编印这个久已停刊的《水》,借以凝聚亲情,互通声气。起初她一人自写、自编、自印、自寄,每期只有25份,后来亲友中感兴趣的人渐多,增加到100多份。想不到这个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被有名的记者叶稚珊女士看到,她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是天下最小的刊物。更想不到被大名鼎鼎的出版家范用先生知道了,他发表文章说,这是20世纪的一大奇事。于是《水》的潜流,渗出了地面。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张世林先生,建议把《水》中文章选择一部分,编成一本书,公开出版,以便对这个别出心裁的家庭刊物有兴趣的读者,一睹为快。张允和欣然从命,会同三妹张兆和,编成一本《浪花集》。书正在编辑排印的时候,张允和在2002年8月14日忽然去世了,享年93岁。半年以后,三妹张兆和,就是沈从文的夫人,也去世了,也是享年93岁。作者在为这本书写后记时,感叹“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之所以占用时间讲完这个故事,其用意不言而喻,抛开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的名气不说,这么一个“自写、自编、自印、自寄”的家庭小刊,竟然正式出版,登上大雅之堂,而今天我们所热议的《族务通讯》,难道不值得社会重视、关注、推崇么?
  有志者事竟成。《族务通讯》从起步时的徐老主席夫妇创办,发展到今天由皖西南徐氏联谊会与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一株破土而出的嫩苗,沐浴着政通人和的阳光,拔节蹿枝,叶青花红,繁盛葳蕤。十年辛劳不寻常,十年甘苦两心知。每每接到散发着书韵墨香的《族务通讯》,我总是逐版浏览,即使是中缝的文字,也不忍撂下。尤其是这次集中捧读集大成的合订本,更是受益非浅,对以徐老主席为首的一班人这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气神,表示由衷地敬佩。
  个人以为,《族务通讯》发行的作用,至少在三方面得以体现:
  一是交流信息,联络宗亲感情。《族务通讯》用大量篇幅,报道联谊会召开会议、走访宗亲、清明祭祖、捐资建祠等方面的消息,或是简讯,或是特写,或是照片,或是讲话,或是名单,使数万受众了解联谊会的活动概况,无形中架起了一座联谊宗亲的桥梁。宗亲心中有数,就会齐心来做。近些年,徐氏各地联谊会活动如火如荼,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里程碑式的工程——徐氏宗祠竣工,“风景这边独好”,无疑与《族务通讯》的鼓与呼,密不可分。
        二是宣传教化,倡导尊老敬贤。“孝为德之首,百善孝为先。”《族务通讯》的编者注意弘扬尊老敬贤新风,用正能量凝聚人心。一年一度的“米龄”老人风采展示,很有新意。那些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老人的彩照,登上了报,可谓是奇事、喜事。推介徐氏后裔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事业有成,如对位居少将的徐世全、驰骋市场的企业家徐文中、徐基平、名扬文坛的散文家徐迅等砥砺奋斗无愧先贤的事迹报道,就有典型激励作用。53期松苗局长采写的《做经天纬地的人也应知道报本》以及《忠孝两全的政坛新秀——徐英国》《医疗战线的精英——徐松青》《知恩报本的企业家——徐海杰》一组文章,编排得别具特色。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人们,忠孝并不矛盾,立足本职,知恩报本,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才是做人的道德底线。
        三是娱悦身心,增加姓氏知识。《族务通讯》既立足于徐氏文化研究,又不拘泥本姓、本地,既采用徐氏宗亲的稿件,又放宽视野,刊登社会各界的诗文,这就使《族务通讯》上了一个档次,有了新境界,增加了阅读群,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每期的报眼,刊登名人大家关于对姓氏文化研究的要言警句,让我们懂得“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就是焉”的道理。68期《胡锦涛绩溪祭祖》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走下政治舞台回到生活回到家乡“喝家乡茶讲家乡事”的领袖风范。49期介绍无锡惠山、浙江碧莲、台湾桃园的徐氏宗祠以及17期老主席和敬宾先生采写的《江南名祠揽胜》一组文章,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让我们了解祠堂文化。其实,每一座祠堂,都是一处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值得后人好好保护和研究。39期徐老主席亲自撰写的《徐人与山水的不解之缘》,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从名垂青史的旅行家徐霞客,说到山水画家徐渭等徐氏名人,再现了先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迷人风采。
        不久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城镇化建设目标之一“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举国热议。这不仅是其文艺清新的表达充满诗情画意,更是因为它对方兴未艾的城镇化建设中的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野蛮改造等不和谐现象的深刻批判,更是对历史记忆、民族文化、区域特点等悠久传承所表达出的极大尊重。“乡愁”是什么?我理解,“乡愁”就是对乡村的留恋,而“记得住乡愁”,就是要留得住乡村,留得住我们的根,留得住慎终追远的那份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族务通讯》的发展壮大,再上台阶,就正逢其时,就是应有之义。鉴于此,不揣冒昧,姑妄言之,提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内容更加丰富些。在继续按照原有的思路编排外,可否再充实完善一些内容,以增加信息量,如介绍国家重视传统的族氏文化研究,外地的成功做法,当然这些消息最好来自官方权威报刊或网上下载。介绍古时一些尊老敬贤的礼仪,诸如待人接物、让座、进出门与长辈打招呼等,介绍忠孝两全的名人轶事,搜集整理坐席、待客、丧葬等乡风民俗。浓墨重彩宣传族人立志成材、教子有方、老有所为的事迹,按语或编后评论应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形式更加活泼些。多设一些专栏,如“名人谱”、“英才榜”、“能人传”等。小评论栏目要固定,取个响亮的名字,题花要美,照片质量要提高,多发一些冲击力强的图片,写好说明词。补白的地方可刊登小知识、小故事、掌故等。名家写的赞美家乡、往事追忆等诗文,要舍得拿出版面,提高报纸的品位。
        思路更加开阔些。条件允许,可否考虑搞大开本,力量有限,周期性可长点,但应相对固定,或月刊,或双月刊。充实办报力量,广纳人才,建立健全通联网络,在族内分片聘请通信员,规定任务,适当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多写稿,抓活鱼。可由徐氏企业家每年固定领衔,轮流坐庄,保证经费来源。能否发动私费订阅,在不违规的前提下,登点商业广告,以报养报,实行稿酬制。
万古江山,世事纷繁,芸芸众生皆忙碌或悠闲其间。盛世办报,悠闲者可出力尽心,忙碌者可拨冗示意。愿《族务通讯》越办越好,为中华族氏文化宝库增添熠熠生辉的一页。(作者系中共潜山县委原副书记、督导组长)
 
 
 
家族、家山、家园之和谐奏鸣
 
◆  郑炎贵
 
 
  又是传统农历岁末,易于怅怀之时,我却因了一位耄耄智者的十年之举所成就的出色华章而倍受精神鼓舞;老历年——老年——暮年的思维链条不复束绕,只要你走进他那老梅正开,菜蔬正绿的小院——逸园,即使你趟进岁月的河流再深也会从世故颓废中挣脱出来,由衷地为主人的蓬勃状态所浸染而吟唱——
  “一峰攀过一峰迎,无限景光靓人生,七十开篇奏新曲,皖江奔涌山壮嵘”
  年届八十有三的他完美地实现了世纪之跨,——从天柱山早年的开发保护到张恨水文化宝库的研究发掘,从在职履责到退休发挥余热,从梅花协会创建到徐氏家族家风的弘扬光大,一次次华丽转身之后所拓展的都是一片片新天地,一面面新建树!
  十年前的今天,就是这位逸园主人以老夫牵手老妻的面目,办起了一份民间赠阅小刊——《徐氏族务通讯》,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门,为团结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小家庭而引领有加,移风易俗,继承创新,舆论先行,群体合拍,精彩纷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报不在小,有容乃大——十年68期近百万字的合订本,可圈可点者一一在目:
        切入角度好!置身天柱山下的潜阳城中,顺乘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春风,切合自身退出仕途回归家庭之实际,从社会最小细胞入手,寻求老年事业的另一个支撑点,以追寻弘扬中华民族敬祖孝亲,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为契合点,重拾舆论引导行动的经典套路,为联络亲情、引导家风,重振姓氏文化而办起赠阅性的小报。这就是逸园主人——曾经主政于宣传与旅游、最后从正县级岗位退休下来的老干部徐继达的明智之举!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木长乎根,“爱人自亲始,百善者为先”!徐老的眼光就是看准了曾经噤若寒蝉的姓氏文化开禁的大好时机,瞄准了自己老来尚可作为的领域,确定了社会关系的发力点,故而能恰到好处地释放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力、亲和力而成就了“中华徐门第一报”的梦想。
       “思想境界求高不流俗”是徐老创办小刊不懈追求。立足家族却又超越家族,在办刊理念上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门户之见,紧紧呼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行。以公民个人层面论,字里行间宣传的是诚信与友善、敬业与爱国;以国家层面论,积极响应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取向!这从每一期的重点内容的安排、信息的筛选与栏目的设置上都有所体现。主体版面彰显的总是那些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或文史谱牒专家的真知灼见,如“名人名家论‘家谱’”,国家国书馆著名专家徐自强《编谱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国家谱研究中心主任李吉、北师大教授郭齐家、北大教授汤一介等大家的言论,无不是中华谱牒学的点睛之作;通讯报送方面总是浓墨重彩地表现一些革命志士或英雄的事迹,对徐氏门中学术领先、事业有成或经济上有建树的人士则择优而述,彪炳于世,如《徐炯庵抗日纪事》《科技精英徐文中速写》等,内容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可歌可泣,不愧为身边楷模之真实写照。
        再者,办报信息路子宽是其另一大看点。《族务通讯》春秋十载,路子越走越宽广,从古皖潜阳大地到皖西南八县(市),从省内兄弟县(市),再到全国各省市,直至海外、港台宗亲联络的轨迹无不清晰可见!《族务通讯》俨然成为天柱山下的一位友好信使而走遍天下,所采撷的信息自然广布四方,成为贯彻我党统一战线法宝的民间纽带。
  文化含量高是《族务通讯》内涵出彩之处!不仅传播弘扬中华谱牒文化,姓氏文化,而且还着意于激励潜阳骄子建设徐氏文化实体与弘扬崇德向善的家规门风。通过舆论导向的引领,凝聚起巨大的向心力,一举发起并推进投资近600万元的徐氏文化园项目的策划、捐资、设计、施工与竣工,为地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年节,徐老还适时发起拜访慰问孤寡老人、高寿老人与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通过及时的跟进报道,示范的是正能量,释放的是亲和力,这种与社会主流方向看齐的创意用心,无疑是在为社会分忧,为团结鼓劲,张扬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道德家风,推己及人,完美出一派家族、家山、家国融为一体的大文化气象!
  概而言之,真可谓:
  小报纸,大策划,
  小窗口,大视野,
  小文章,大境界,
  小人物,大梦想。
  藉此而在人们面前树起的是一位、一对而今已壮大为一大群文化使者的形象、新时代“乡饮大宾”的形象,仁者寿,智者健的“老范儿”形象!
  由此而令人服膺一个道理:事在人为,人为在心!一个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心态不老,事业就永远年轻,活力就永远不绝;一个人良知有多大,事业成功的把握就有多大!徐继达先生晚年仍然充满传奇的精彩人生告诉我们:天柱二乔文化园,张恨水文化园,皖文化园等这些文化旅游大项目都应该是可以期待的,关键在人!
  时下逸园里正梅株吐蕊,五彩斑“半霜半雪相仍白,无蝶无蜂自在香”之美境,徜徉其间,感慨系之以咏:
  天柱山巅发脉流,
  溪泉争入大川收。
  一枝春报徐门苑,
  风采照人看老骝。
  投迹潜阳缘分隆,
  崇山乐水事亲躬。
  壮心不已谁堪比,
  偌大皖城数“达翁”!
 
 
 
《族务通讯》发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阮学理
 
 
尊敬的达老先生及徐文化研究会:
  感谢盛情邀请,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在这里我想讲两点:一,讲讲达老先生(略),二,关于族务通讯。
        我与先生相识是在四十多的眼,相知却是在他退休之后。先生的退休生活十分充实,也十分精彩:离却庙堂处,融入社会中。手脚殊洒脱,心境更宽松。潇洒寻乐趣,名山大川行。宗亲觅千里,广交天下朋。二十多年来,依旧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吟诗作对,奔忙在潜阳大地上,书写着“山”“水”大文章,近年又从事徐文化研究。
  树老怕空,人老怕松。常年忙碌,健康身心。先生的退休生活活到点子上了:“心收梦里寻真乐,放眼长空得大观”,找到了健康长寿的秘诀。因此,年逾八旬,依然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思维敏捷,行动快捷,老远看去像个大小伙子。要问为什么?原因有六:其一,不刻意养生,不吃补品,不喝补药,也无过多禁忌,粗茶淡饭顺其自然;其二,胸无块垒,不抱怨社会,不抱怨他人;其三,视事业如生命,有梦想有追求,很执着;其四,环境宽松,定居小县城,天高气爽,地气充足,人脉贯通。庄园半亩,有花有草有蔬菜。楼房数间,藏书藏宝藏内贤;其五,生活习惯良好,不抽烟、不喝酒。烟抽多伤肺,酒过量痴呆,先生引以为戒;其六,内助贤惠,志同道合老夫妻,心心相印不分离。
  先生是敢于吃螃蟹的人,拓荒者,研究多个学科的学者。一事办成便急流勇退,带领众信徒,打点行装朝着新目标又出发。比如:天柱山开发,正值兴旺之时,交于政府去办;张恨水研究,硕果累累之日,选择了接班人;种植梅花充分利用十八老汉的人脉资源,搞的红红火火。如今,古皖文化研究,旅游协会,梅花协会都有后来之人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徐文化研究,班底扎实,科学,张罗了一大批会办事的人。这都显示了一位老组织部长的人格魅力和组织才能。正如当年李洪奎先生在常委会上所说,继达人厚道,好搭伙,就报他吧。
  想办事,会办事,办好事,是先生的固有品格。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立竿见影,掷地有声,是先生的一贯作风。我很欣赏,令人敬佩,值得尊敬。先生每每筹划一个事业都成竹在胸,团队精神,苦干实干。不说是运筹帷幄,也恰似韩再芬甩水袖运用自如。概括地说:翁乃潜阳一奇葩,乐山乐水乐梅花。联谊宗亲舒广袖,老迈年高建祠堂。我说此言,出自内心,并非拍马。“后腚小人工,”我没有这种功能,即便有,都七老八十了,彼此也都没有现实意义了。
二,关于《族务通讯》
  研究徐氏文化是符合当下潮流的,国兴文化盛,家和族谱香,所谓盛世修史吗。国史、党史、地方史、事业史等都有专门人士在搞,用不着我们这些闲人操心。那些名门望族史,如湖南韶山毛氏,浙江奉化蒋氏,上海荣氏,徽州胡氏,都有官方介入,协助在搞。而皖西南徐氏宗族史文化研究,敢于天下先,是普及型草根型的族史研究。贵会和贵刊都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和担当。通过创刊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必将激发广大作者创作出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我们皖西南地区、全国乃至海内外发出独家声响。达老先生及其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主,已经占据了这一领域的制高点,可喜可贺!
     《通讯》办得朴实自然,美观大方,有些篇章仿佛一气呵成。此乃编者多年涵泳以至沉醉于族文化研究的结果。由于积累厚实,功夫了得,记忆牢靠,编排起来得心应手。用典多多,却又不生拼硬凑。从表面看,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在“用”的过程中对原材料不动声色地加以创造、重构,使其生气贯注、浑然一体,成为与编者构思相契合的完整有机体,一件颇有生命力的刊物。读后觉得“年高无欲顾忌少,俸薄有劳感悟多”。
     《通讯》体现了宗旨:记载族史,传承孝道,颂扬先进,激励后人,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家族乃社会细胞,一族兴旺,百族效法。百族兴旺,国家富强。通过这一管道向和谐社会传递正能量,使读者乐意接受,受到鼓舞。
  刊物是要抒情言志的,贵刊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大多与作者人生历练、感悟相关;同时也凸显作品的沧桑和蕴藉美,享受“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愉悦。小叟也想赞她几句:《族务通讯》开先河,翁媪举手共琢磨,图文并茂办得好,下个十年期待多。
  祝福编者及其工作人员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将贵刊越办越好,内容再丰富一点,档次再提高一点,编排再科学一点,在新的一年里创作更多有力度有锐意有影响的佳作,奉献社会。
祝福在坐新朋老友新年快乐,福体健康,诸事顺心,阖府安宁。
(作者系潜山县党史办原主任)
 
 
 
《族务通讯》征订启事
 
 
   《族务通讯》创刊十年。十年中,得到了广大宗亲和社会贤达的大力支持,我们深表谢意。为做好本刊征订和发行工作,请您将现在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号码发给我们。本会联系人徐华斌(电话:15156265688)。回信请寄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新建路396号13幢2单元202室(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征订费50元/年。
 
                                            《族务通讯》编辑部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   储北平
 
 
  作为《族务通讯》的忠实读者,在长期的拜读和学习中,我感受到了徐姓的兴旺发达精英辈出,感受到了徐姓的家风绵长人文荟萃,感受到了徐姓的爱国敬宗奉献精神,感受到了徐继达老先生的人格力量堪称典范。我的心中时刻涌动着敬佩之情。
  《族务通讯》在全体编务人员努力下,宏观很宏,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宣扬了人性的真善美;微观很微,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有故事有细节;中观很实,文风质朴,文采斐然,令人耳目一新。《族务通讯》弘扬了主旋律,凝聚了正能量,提振了精气神,在报刊之林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几年前,第一次参加《族务通讯》座谈会的时候,我们不同姓氏的人坐在一起,抒发爱国敬祖情怀,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不仅具有伦理价值,还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处世哲学的意义。我说,我们目前还未必称得上“君子”,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朝着“君子”方向努力的人。
  今天,我们再一次坐到一起,我又想起了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人、每个族群、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是非观和审美取向。先发现自身之美,再欣赏他人之美,就要以微笑的姿态看待“炫美”,允许别人的存在。只有学会欣赏他人,赞美他人,认同他人,方能达到共同欣赏。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会宽容他人,互相欣赏,和平共处,这和孔子的“和而不同”如出一辙。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气度,一种风格,还是一种临高望远的大智慧。土地包容了种子,于是拥有了收获;大海包容了江河,于是拥有了浩瀚;天空包容了云雾,于是拥有了彩虹;人生包容了遗憾,我们便拥有了未来。其实无论国家、民族、组织之间,抑或同事、夫妻,甚至陌生人之间,如果都能做到“共美”,这个世界真的就会达致和谐的境地。
最后祝《族务通讯》越办越好!祝徐姓各位尊长师友及在座的各位在马年里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
                                        (作者系中共潜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在《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尊敬的徐继达老先生,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先生们、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我荣幸被邀参加《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座谈会,感到特别高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迁潜汪氏、“古埂汪氏联谊会”和最近刚刚成立的“安庆市汪华文研究会暨安庆汪氏宗亲联谊会”向举办座谈会的徐氏宗亲代表和《族务通讯》编辑部的专家、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最热烈的祝贺!
  《族务通讯》出刊十年,期期精彩,鸿文连篇。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既有徐氏族内大事的专稿,又有寻根问祖的文章。徐氏名人简介、家族源流、史事钩沉。字里行间闪耀着族文化的光辉。传播和谐社会建设的正能量,沟通了氏族情感,凝连了赤子乡心,增强了家族乃至民族的大团结,倡导了爱国爱家。近两年的《族务通讯》在栏目上又有了创新,匠心独运地安排了各个姓氏的渊源和名人简介。这既坚持了以徐为主,又兼顾了他姓。确实是一份难得的内刊。这里我必须重提原县政协主席徐继达老先生乃其夫人刘德华女士,十年前在社会纷围还偏左并不很清明的情况下,是他们挖掘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提倡德文化,法制治国。正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新年献词中说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他们自筹资金创办了这份族刊,同时构想动议徐氏文化园建设。十年来,这份内刊,受众数万人,影响颇大。蒙徐主席和徐敬宾师长的关爱,我期期都奉读了。
  古人云,数典不可忘祖。重视族系源流,是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乃华夏56个民族之总称。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蓋民族结一国之团,取共和之义。家族联同宗之谊,取相爱之亲。有家才有国,有国乃有家。家族本应天性,人人怀亲爱之心,辨尊卑之序。水源木本,世代难忘。
  族文化里闪耀着民族的光辉。前国家主席胡锦涛2012年曾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中国人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表明中国人对姓氏的坚毅态度。世界上唯有中国人对姓氏有如此依赖性与严肃性。中国虽然与埃及、巴比伦、印席合称为四大古国,但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先后出现过历史长期中断的局面,只有中国被称为“香火不断的金身”。所以黑格尔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
  悠悠华夏,芸芸众生,人必有姓,姓必有源,源必分流。知其姓氏源流,明白宗族疏尊卑,了解家族历史,不忘祖宗遗训,光大祖宗精神,此乃中华儿女之愿望,也是国情所定、民心所向、民俗所归也。由此可见,姓氏文化对中国产生何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徐氏是一个人口众多、世系繁茂、名人辈出的庞大家族,古往今来,对中华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徐氏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华章,是一部值得研究的历史。
  《族务通讯》传递的是民族优秀文化,我注意了一下,十多期都刊有孔子和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之语。朱子理学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比如:“仁政”、“民本”及“民富”是和谐的基础;遵奉“天理”,遵循社会自然规律是和谐的原则;节制“人欲”,廉洁奉公是和谐的关键;明辨义利是和谐的条件;执守中道是和谐的办法;训导教化是达到和谐的途径。等等。
  在我看来,《族务通讯》办得很好,如果说还有些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在栏目设计上再下点功夫,比如:可设“寻根问祖”、“缅祖怀宗”、“祠堂博览”、“姓氏博览”、“族人轶事”、“族务活动”、“族务要闻”、“家教”、“百善孝为先”等等。在版面设计上再好一点美一点,刊名坚持用红字印刷。
  在你们这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老者面前,我没有什么说的,只有“敬佩、学习、学习、再学习!”祝《族务通讯》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最后我想用四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
  《族务通讯》十周年,
  中华美德天下传。
  缅祖怀宗知今古,
  共创和谐谱新篇。
 
                            (作者系县文化局原副局长)
 
 
 
十年风雨路 一片彩虹天
 
——《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   林斗山
 
 
  送旧迎新春运开,敬宗祭祖满情怀。欣逢《族务通讯》创建十周年之际,应邀出席座谈会,作为贵刊的一名读者,深表谢意。顺此谈一点个人感受,敬请各位赐教。
一、主题,紧扣一个“族”字
  《族务通讯》创办人徐继达、刘德华两位高贤,站得高、看得远,把握时代脉博,弘扬传统美德、歌颂中华盛代,心系宗亲子孙。一张小报,能办成许多人喜看、爱看,其关键所在,就是突出了一个“族”字。每个人都属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个姓氏的开基者,就是这个姓氏的始祖。《族务通讯》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紧扣这个“族”字,使每个人都知道本姓氏的来历,牢记自己的“根”来自何处,不能忘“本”,感慨之余,填《西江月》词一首以记。
  族务专刊意重,弘宗敬祖情浓。徐刘二位信心雄,倍受亲朋感动。  
  小报传承美德,文章展示繁荣。枝繁叶茂步昌隆,众口齐声赞颂。
二、版面,突出一个“新”字
  任何一种报刊都是要给人看的。那么,它以什么吸引读者群呢?这是编辑者时刻思考的主题。《族务通讯》在这方面除把握图文质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了版面设计的力度。使报纸版面新颖,内容充实,图文并茂,诗词兼收,精巧别致,生动活泼。能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读者深知《族务通讯》是徐姓的族刊。它既登载了徐氏的历史人文,也刊登了当代的贤能俊彦;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产,乃至海外、国外的;既有当官的,也有平民百姓等等。在这个新版面、新人物、新事迹面前,有一个“寻根问祖”的专栏,非常引人注目,这不仅加深了本族人的感情,同时也吸引了外姓人的兴趣。由于灾荒、兵燹等历史原因,人口流动性大,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根”在何处,始祖是谁。当看到《族务通讯》后,惊喜拜读,十分欣慰。
  最值得赞颂的是,每期报纸的右上角,开辟的“名言摘录”栏目,倍受人关心。别看文字不多,但份量够重。这些文论摘要和名人语录,切时、切题、切事,言简而意深。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启人们的心智,都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这一点便足以证明,编者知识渊博,否则在文山书海中是找不出来的。
  顺此,填《采桑子》词一首以赠。
  尧天舜日人和美,族务全新。版面全新,慧眼心明立意强。 寻宗访脉无先后,远近分清。派系分清,敬祖常怀善德根。
三、内容,注重一个“情”字
  万语千秋颂,十年一脉情。《族务通讯》从创刊到现在,我已敬读了六十七期。总的启迪是每篇文章字里行间都体了亲情、乡情、人情、感情、真情、浓情、实情和心情。就是这个“情”字,牵动了徐氏宗亲的心,牵动了世人的心,更牵动了编者的心。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大至国家,小到个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族务通讯》的编者,紧紧把握这个“情”字,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真情,联络他人的感情。如每逢宗亲返乡,徐继达等老先生亲自上门拜访;在京都或外地召开宗亲联谊会,徐老必不失良机,亲自与会,当众发布潜阳徐氏宗亲修族谱、建祠堂等活动情况,使人们认识到,年过八旬的白发翁,不辞劳苦为宗亲办事,自己作为族人一份子,有什么理由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呢?于是成千、上万,乃至十万、百万的捐资汇款单,先后寄来。这不仅为徐氏做大事解决了燃眉之急的难题,也为地方经济振兴贡献了力量。敬佩之余,赋诗一首,作为发言的结束语吧。
  十年辛苦不寻常,千载追根情意长。
  四海宗亲歌皖岳,五洲族众颂潜阳。
  一张小报重洋越,百代雄文薄纸藏。
    九域高人扬特色,八方徐氏展辉煌。
 
 
 
 
 
贺徐府《族务通讯》发刊十周年
 
丁宪清
 
 
十年族务百花香,海北天南集典章。
 
彰显人文物厚德,风骚独领盖群芳。
 
 
 
贺徐氏《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
 
王去非
 
徐门望族孝为先,瓜瓞绵延代代传。
 
古老奇葩开盛世,清香缭绕半云天。
 
 
 
祝贺《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
 
湖南 徐颂庭
 
通讯创刊满十年,为事诸耆费匠心。
 
主报皖西徐氏业,亦说神州族务情。
 
版由单色添多彩,文自四方道众门。
 
吾侪受益真无限,祝愿宗亲寿顺宁。
 
 
 
贺徐氏《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
 
徐英鉴
 
一张小报出潜阳,孝道弘扬美德彰。
 
正本清源为主体,联宗系族架桥梁。
 
南州世泽流千古,东海家声传八方。
 
十载耕耘天地阔,放歌明日更辉煌。
 
 
 
 
启事
 
  为纪念《族务通讯》创刊十周年,应广大宗亲和社会贤达的强烈要求,编辑部将创刊十年来出版的报纸编印成《徐氏〈族务通讯〉合订本》(2004年2月-2013年12月)。欢迎广大宗亲联系订购。每本售价100元。
  联系人:徐华斌      联系电话:15156265688
            
                                                  《族务通讯》编辑部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