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四十九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四十九期
 

Word电子文稿)  

2010年7月5日

 

 

皖锡联谊

在潜召开祠堂文化座谈会

 

   祠堂与宗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姓氏宗族文化的两大载体。

——摘自中国家谱研究中心主任李吉教授给《祠堂博览》创刊的一封信

   正当潜山徐氏宗祠紧张筹备、即将开工前夕,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一行七人,于五月底来潜考察并举行了祠堂文化座谈会。

  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是我国唯一的祠堂文化研究机构,是经当地民政部门登记的文化团体。会内汇集了一批古建、园林、文史、新闻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几年来,该会在无锡市园林局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中华姓氏
  
与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专家们合影留念    文化的研究,在祠堂保护、建设及谱牒搜集研究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从2004年起创办了《祠堂博览》会刊,这对指导各地、各姓开展本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的保护、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11月,潜山历史文化会成立不久,就派人前往无锡参观考察,此后,双方以通信、资料信息交换的方式,保持经常联系。

  这次《祠堂博览》主编夏泉生,执行主编尤伟、龚近贤,常务编辑徐元生等来潜,受到天柱山管委会、皖西南及潜山徐氏研究机构负责人的热烈欢迎。他们一行参观考察了天柱山风景区及潜山境内现存的许、林、杨等三个宗祠,对天柱山的开发、建设和古祠的保护表示肯定、赞扬。

  530日,双方举行了祠堂文化座谈会,潜山方面介绍了即将开工的潜山徐氏文化园第一期工程———宗祠的建造构想。对此,无锡诸位来宾表示 极大的兴趣,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他们还向潜山博物馆、文物局、潜山县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赠送了祠堂文化资料。

                                              (本刊编者)

 

 

 

中国文化瑰宝——惠山祠堂群

◆无锡 ◎夏泉生

 

  祠堂及宗祠谱牒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古老传统文化。在江苏无锡市的惠山古镇内约0.3平方公里的范围中,现已知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祠堂及部分遗址118处,这一祠堂群的时间跨度自唐代至民国期间约1200余年,涵盖着十个大类共22种完整的祠堂类型,包括73个不同姓氏的祭祀人物近千人。在空间上形成了沿河、临街、近泉、依山、靠寺有机组合的密集祠堂分布群落,比较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着中国祠堂文化沿革发展的千年历史年轮段,是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的这一文化遗产中罕见的文化类型。

  惠山祠堂群以公元五世纪的南朝惠山古寺、唐代天下第二泉为核心,沿着古运河惠山浜、横街直街市井,不断发育形成的这118处古代祠堂与江南山水、名泉胜地组合成具有吴中长三角地域特色的古代祠堂群落,总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占惠山古镇建筑总面积的71%左右。建筑形制多数以江南民居形态为主体,布局自然灵活,朴质无华,充满了市井的生活气息。各式多变的封火山墙、粉墙黛瓦、不重雕镂的装饰风格,山地高台块石砌筑特色和绿树丛林相映,奠定了这里优越的环境条件。

  无锡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贯彻弘扬祠堂文化和惠民、便民、亲民政策,严格控制这里的基本建设,坚持在这里执行不新建大型公民建筑,不在规划区内搞开发经营商住建筑项目,合理迁出过密的居民,尽量恢复原有的古代祠堂建筑群形态,把古镇最佳的环境和旅游空间留给到这里来的国内外游客和广大市民使用。

  为了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对建立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提高惠山祠堂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研究水平,市政府还鼓励市内一批文史专家组建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并准于法人资格,成为市政府保护研究惠山祠堂群,恢复建设惠山祠堂群重要的咨询决策部门,出版了《祠堂博览》专业刊物,编著一大批惠山祠堂研究的专著、资料文献。              无锡惠山祠堂群晴雪

  无锡惠山镇祠堂,已于2006年正式公布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并批准了100万平方米的用地范围和40亿元保护建设的投资额度,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整和加强惠山祠堂群保护建设的领导机构和执行能力,保证这座中国文化瑰宝,科学保护建设的正常进行,并以优质的中国文化内涵争取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 

 

                                 (本文作者:无锡《祠堂博览》主编)

 

 

 

惠山祠堂群中的徐氏祠堂

◆无锡 ◎徐元生

 

  惠山祠堂群作为无锡乃至全国唯一保存完好、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遗产,得到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在进行全面恢复保护性建设。无锡徐氏祠堂在惠山祠堂群中就有两处。这两处祠堂修复后,将成为徐氏宗亲开展徐氏历史文化研究,续修《锡山徐氏宗谱》,崇祀先祖,联宗睦族,承继先人优良传统的重要场所。

  一、徐孺子先生祠

  徐孺子先生祠,在“五里香塍”坊外,俗称惠山直街口,它面对锡山龙光塔。清道光七年(1827)徐氏裔孙廷昌、元标、景元等奉檄建,购祠基于绮塍街之圈门外,建祠屋二进,凡七楹,殿堂门庑初具规模,奉祀东汉南州高士徐穉。咸丰八年(1858)经致仕在籍前吏部左侍郎侯桐等禀请督抚学三宪咨请列入祀典,由地方官员春秋致祭。后毁于兵燹,经裔孙以庄等捐资复建。光绪十七年(1891)经裔孙达先等损资重建门楼、厢房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无锡徐氏在徐孺子祠设谱局续修了《锡山徐氏宗谱》97卷(册)。

  此祠主祀东汉南州高士徐穉神位。

  徐穉(97-168),字孺子,东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徐偃王四十二世孙,汉武源侯黄公五传,徽猷侍制洵公之子。穉家境贫寒,尝自稼穑,非其力不食。学贯今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延熹二年(159),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书荐徐穉,桓帝以安车玄纁徵召,徐穉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终不愿为官,故称“南州高士”。唐王勃名作《滕王阁序》,有“徐孺下陈蕃之榻”之句,说的是陈蕃为豫章太守时,将设一榻以待之,去则悬之,可见对徐穉礼遇之重。

  配祀北宋东海郡开国侯徐铉神位和明徐绩之神位。

  徐铉(916-991)字鼎臣,广陵(今扬州)人,十岁能文,其兄弟三人皆以文章著称。初仕吴为校书郎,继任南唐散骑常侍,升中书省事,历尚书右丞、兵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入宋后宋太祖有忠臣之褒,乾德五年征为翰林学士,加给事中,兼散骑常侍。雍熙初擢工部尚书,累封东海郡开国侯。64岁始定居无锡东胶山南横塘里(徐巷),为徐氏迁锡始祖。

  徐绩,字伯凝,号雪溪。明初,徐达率军破苏州,遣胡大海攻无锡,时张士诚部将莫天佑在无锡困守,徐达派使者招降,莫不从,杀来使。徐达愤怒,檄胡大海攻克无锡后屠城。徐绩与张翼、徐续三人进见莫天佑,痛陈利害,莫才愿降,使合城百姓得以保全。洪武三年(1370),三义士并举经明行修召用。徐绩应命为武冈知州,进顺德知府。太祖嘉其始终一节,赐玺书褒美。

  二、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在惠山宝善桥北堍上河塘东首,建于民国十年(1921)。据徐氏年长宗亲回忆,这处祠堂主要是因为徐氏人口众多,才另建此新祠。沿河有码头,祠屋外为马头山墙,门口有石兽,前有二株大树,祠屋为三进二园式格局,祭祀空间开畅。此祠是徐氏宗亲近代祭祀和议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可惜在锡惠路拓宽中被拆除。在此次惠山祠堂群恢复保护建设中,徐氏宗祠已列入复建计划。目前,正在建设中。徐氏宗祠建成后,设想将徐氏历史文化        复建中的无锡徐氏祠堂
名人在这里得到展示。

   

                           (本文作者:无锡《祠堂博览》常务编辑)

 

 

 

台湾桃园县徐氏宗祠改建

 

  早在清乾隆三十年,距今约250多年,时居广东陆丰枫树阁的徐宗取老祖先一家人,渡过台湾海峡,到桃园今观音灯塔白沙屯附近登陆,先落脚观音塘背,后迁居新屋。这位老祖身在台湾,心向大陆。尊祖敬宗心切,为选择建祠基地,再迁徙定居在槺榔村21号现址周边地区,在此盖起一间草堂为宗祠。其后嗣遵循祖训,传承遗风,值至公元1979年,先后两次改建宗祠,因当时经济状况贫困,不
       
台湾桃园县徐氏宗祠          少宗亲举债缴纳改建经费,导致新祠空间不甚宽阔。随着人丁兴旺,老祠日益难容全体宗亲集中统一活动,故,春节等重大节日,只好化整为零,分批入祠祭祀。当代徐金波、金松等宗亲,目睹祠小且屋顶出现裂痕之现状,极力呼吁改建,经多年谋合,获得第三次改建宗祠的共识。新祠于公元2003年农历1224日动土兴工,2006年农历212日落成。

  该祠,以迁台开基始祖徐宗取为起点,故名为“桃园县新屋乡槺榔徐宗取公宗祠”。新祠,由中华易经协会台湾总会理事长、对“易经”颇有研究的陈辜男先生慎重择定。由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建造,为四合院、南北厅型式。有花园、池塘、停车场、蓝球场等。屋顶则为“八角栋”之建筑。内部装饰以传统古典庙堂之雕梁画栋,正门前竖立两面龙柱,大门与偏门均採台湾上等桧木,以显庄严雄伟,古色古香,雍容华贵。改造用地,由宗人无条件提供,改建基金以每丁(口)12000元(台币),不足金额由族人乐捐。

  2006年农历212日为宗祠改建完成祈福,隆重举行典礼“恭请祖先登龛安座”。参加庆典的除台湾徐氏宗亲组织代表外,桃园县老县长、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时任桃园县长朱立伦先生及有关人士共庆盛举。日前,绵绵阴雨,是日阳光普照,天公作美,给宗祠落成增添神话般喜悦。                        台湾桃园县徐氏 宗祠落成典礼

 

                         摘自台湾《徐氏宗亲总会》会刊第26

 

 

 

重建浙江碧莲徐氏宗祠

  2008104日,农历九月初六,永嘉县碧莲举行徐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仪式,浙南各地徐氏宗亲代表850人欢聚一堂,庆祝落成典礼。仪式隆重,升国旗、奏国歌、鸣炮、宗祠剪彩。整个会场礼花缤纷,鼓乐喧天。仪式结束时,徐可庚、徐可铸击宗祠大鼓81下,以示振兴。

  碧莲徐氏,系出徐偃王之后。西汉成帝阳朔二年(前23),徐偃王第四十七世孙江夏太守、光禄大夫徐元洎避乱渡江南下,居于太末县,即今之金华、衢州一带,是为过江徐氏之始祖。徐氏后裔迁居婺州东阳,徙括苍岩泉(今丽水市区西北6公里)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大理评事徐希浩 ,自岩泉迁居永嘉碧莲开基立业,建造
          
浙江永嘉县碧莲徐氏 宗祠             祠堂,树家范,子子孙孙世代遵守家训。淳祐六年(1246),徐氏宗祠毁于火灾。咸淳二年(1266),九世孙徐云龙发起,合族按照原有形制扩建,中间为堂三间,祭祀徐希浩为始迁祖,悬挂匾额:“时思”。宋咸淳五年(1269)己巳,请淳祐四年进士(1244)工部侍郎永嘉林袷(藏英)撰写《徐氏大宗祠碑记》。

  元朝兵火复毁宗祠。明弘治九年(1496)丙辰,徐时庵积玉集议建筑祠堂于居室之东,次年落成。多年后,因宗祠狭小,在旧址扩建徐氏宗祠。建造正堂五楹,左右两廊,中外各有门,内部设立水池,上有石梁,室外四周建设围墙。请举人蔡芳撰写《徐氏重建祠堂碑记》立于祠内,激励子孙继承以仁义为立身保族之家法的传统。此祠一直延续至本次拆建前夕。其间,在国内革命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宗祠曾发挥着重大作用,直至1949年碧莲解放。

  由于建筑年间久远,到2007年宗祠呈现破败残缺。在改革开放的盛世,百姓富了,物质水平提高了,每逢喜庆祭祀之际,广大宗亲都念及报祖恩祖德之情。终于二○○七年四月初二,碧莲徐氏族人,折旧重建宗祠,踊跃捐资200多万元,至二○○八年五月十二完工。今日之宗祠,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二进仿古,两厢轩楼,建筑气势,巍峨壮丽,戏台高耸,彩灯高悬,楹联琳琅,既是碧莲徐氏祭祖场所,也是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心,更是一道亮靓的风景线。

 

                       摘自“浙南徐氏宗亲联谊会”会刊“联谊之桥”第2

 

 

瞻仰始祖       探究渊源

 

 

冯氏始祖——冯文孙

 

苍姬之裔  毕万之孙  兆臻必大  晋魏是尊

冯城食采  氏肇其根  绵绵延延  裕我后昆

   冯姓像赞                                                                                    冯姓图腾

    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有功王室,其支裔文孙被封于冯城,遂以封邑为氏。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人丁77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

  冯姓来源有二。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后汉书》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国为大夫,当时晋国因刚被曲沃载公所统一,晋献公便迁都于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后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包括今山西芮城北的西周诸侯国魏,晋献公便把它封给毕万。公元前4世纪中叶毕万的后代毕斯即魏文侯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另一支后裔文孙(即长卿)再封于冯城(今河南荥阳县西),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姓正宗。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

  冯氏郡望主要有始平郡、杜陵县、颍川郡、上党郡、长乐郡、京兆郡、弘农郡及河间郡。

  冯姓以“始平”、“杜陵”等为其堂号。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杜陵冯氏;长乐冯氏;京兆冯氏;弘农冯氏;河间冯氏。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冯姓历史名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时人冯嫽,她被后人称颂为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她本为解忧公主侍女,因知书多才,成为解忧公主得力助手,被协助解忧公主为加强乌孙(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赫赤谷城)及西域诸国同汉朝的友好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西域各国尊称为“冯夫人”。东汉有被称为“大树将军”的冯异。十六国时北燕的建立者冯跋,在位二十一年。南北朝时北魏卓有成效的女政治家冯太后,她是文成帝皇后,北魏孝文帝时,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二十五年,她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五代有历任四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宰相冯道,在相位二十余年。明代杰出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所编辑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小说一百二十篇,分为三个选集,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号称“三言”,对后世影响甚大。另外还有清末取得广西镇南关大捷的老将军冯子材,太平天国重要领袖冯云山等。近现代则有北洋直系首领冯国璋,爱国将领冯玉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文学评论家冯雪峰等。

 

 

◆岳西  ◎徐承钦

(接上期第四版)

咸丰61123日清将福济同安庆知府李元华率兵攻克潜山县城,但未满一月,于腊月21日潜山县城又被太平军夺回。腊月28日,李元华组织潜霍团练参加对县城强攻,这是潜霍团练首次与太平军交战。徐启琛和霍山练总刘遐志各率数百人参加,遭太平军强烈抵抗,清军及团练伤亡惨重,霍山练总刘遐志等数百人战死,攻城失败。但团练经历了一次残酷的战争考验,通过认真总结整训,徐喈胞兄监生徐珍与乡绅汪良远又积极帮助募兵筹饷,因此战斗力得到增强。咸丰73月,潜山太平军进攻霍山,行至水吼岭时,闻潜北各乡团练在石关、界岭等处都有重兵把守,扼险自固,只好返回县城,放弃进犯。

  同年11月,太平军西征返皖,韦志俊(号帼淙)率数千人自太湖小池驿,经水吼岭、天堂进犯霍山、六安。潜霍两县团练闻讯后,徐启琛、彭居仁等练总率领一千余人,在黄沙岭扼险据守。27日太平军攻下天堂。28日凌晨,即大举向黄沙岭发起猛攻。徐喈率潜霍练勇,扼守岭头关口,凭借修筑的牢固关隘工事,用火铳、弓箭,多次击退太平军强攻。直到未时,关隘被火炮摧毁,徐喈等练总身先士卒,率领练勇在岭北沿线与太平军展开肉博混战,直到傍晚,双方均伤亡惨重,徐启琛才命令潜霍练勇向黄冒尖、马元寨东西两边撤退。太平军在劫掠来榜店铺物资后,也连夜攻下界岭、来榜坳,分路向霍六进犯。于12月初二占领霍山、六安。这次战斗,潜霍团练共阵亡500余人。据潜山县志记载:上报省督抚奉旨敕建忠义祠殉难有功绅民名单就有129人。

  黄沙岭战败,虽系敌众我寡,但当时没有统一领导,各自为战,也是主要失利因素。因此,面对数百战死的练勇和遭劫掠的乡民,徐启琛悲愤万分,整衣北拜,引义自经殉难,殓时衣带间有遗言嘱子侄曰:“我等践土食毛,点滴皆君赐。矧世列膠庠,有警无所恃,捐躯奚足报涓埃,尔等务立功为我补过。”琛逝后,事迹采入安庆府江南通志,奏准入祀上清忠义祠,得恤银70两。

  三叔殉难后,徐喈接任练总,挑起团练重担。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更大,也更加深谋远虑。迅即对团练进行扩充整训,以增强战斗实力,抚恤殉难练勇,以安抚民心。自己粗衣粝食与士卒同甘苦,以示复仇御敌的决心。

  咸丰8年,叶兆兰新任潜山知县,叶系道光举人,湖南东安县人。湖南是全国成立团练最早的地方,叶对以团练御敌富有经验。莅任后,即将全县地方团练组编为兆字五营,他亲自统一指挥,从此,潜山团练才有了统一的组织,战斗力大大加强。徐喈也就在叶兆兰的率领下,东征西战,并成为兆字营的主力。

  咸丰88月,叶兆兰在清军的配合下,率兆字营收复潜山县城。10月又被太平军攻陷。这时太平军因内讧后,南京遭清军围攻,派陈玉成率重兵占据江北,以解“天京”之围,安庆周边成为两军对垒的主要战场,朝秦暮楚,变化无常。潜山县城陷落后,叶兆兰率兆字营进驻山区,因徐喈足智多谋,叶常亲率潜山团练一起行动,伺机反击。咸丰91月,叶兆兰指挥潜北团练夺还湖响。2月,陈玉成部由潜山进犯霍山、六安,叶兆兰率营配合清军于216日在水吼截击,并占领水吼岭。太平军北走衙前,3月初,叶又率营追击,收复衙前。此后半年,徐喈所在的兆字营,连败太平军于撞钟河、菖蒲、逆水、龙井关等地,使兆字营军威大震。

    咸丰9年冬,清军主力在曾国藩、胡林翼、多隆阿·鲍超等主帅率领下压向江淮、江南,对太平军进行围攻追击。徐喈率领兆字营一直跟随清军转战潜、太、桐、怀。咸丰10年正月兆字营在清军的配合下,包围潜山县城,徐喈率部猛攻,堂侄贤锐冲锋在前,遭炮火击中殉难,激起全营丁勇,同仇敌忾,攻势更猛。经过激战,县城光复。知县沈定均从此回城主攻。徐贤锐也追封为蓝翎把总加守备衔,载入通志。接着又收复太湖县,并逐渐击退留驻潜、太的太平军残部,从此,地方得到安宁,百姓得以安居。

  咸丰105月,叶兆兰升任安庆知府,总办宿、太、潜、怀等八县团练事务。118月初一,清军收复安徽省城安庆。此后,江淮之间大部为清军占领。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一直延续至同治36月才彻底结束。

  在这场战乱中,应该肯定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徐启琛起团,徐喈领导的潜北团练,为保卫乡土,为平定战乱,全体绅民丁勇抛头颅,洒热血,人人英勇战斗,个个不怕牺牲,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受到广大乡亲百姓的支持和赞许。战后,为缅怀这些在保卫乡土、抵御太平军战斗中殉难的绅民丁勇,潜山知县叶兆兰报请皖督抚奏准,建忠义祠于潜北上清班竹畈(祠址现为班竹小学),以供常年奉祀。徐喈也褒奖升任国子监学正。

钦点孝廉方正

  “孝廉方正”科考,历朝对此都极为重视。虽然是不拘一格选拔贤才,但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举荐中手续烦琐,审核缜密。潜山县志记载: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潜山县每朝徵举者,都仅为一人。同治帝嗣位后,恩诏全国徵举“同治壬戌制科孝廉方正”。潜山县于同治4年进行公开推荐,经过反复酝酿审核,全县一致公举邑增生、国子监学正徐喈。认为徐喈忠孝仁慈,品德高尚,抵御太平天国战争中,忠君报国,甘洒热血;保卫乡梓尽职尽责,忠心赤胆,理应膺任徵举。

  徐喈被举荐后,按本人简历事迹,开造事实清册。按朝廷规定还要取得族邻甘结,保证材料真实。再一并上报潜山县学。经黄、汪两位学正初审初试合格后,黄、汪学正以:“徐喈幼承父志,长列膠庠,立品清纯。持躬谨饬。孺慕由乎天授,孝道克全;英姿根于性成,廉隅自守,遇事则端方不苟,交接则正直无亏。三畏九思,严准绳于方寸;四箴六行,懔矩矱于彝常。举动端合儒生,不欺不诈;行止全凭古训;无党无偏。暨著乡里之贤称,可作桑梓之模范。仰渥皇朝之盛典,堪为梁栋之鸿材。”的批语,连同事实清册,族邻甘结等材料各十二份上报潜山知县。

  潜山知县赵志和派员复查,认为“徐喈禀性循良,持躬谨饬,孝德著于家庭,廉声播诸乡里。……风标克树,暨无愧为完人;月旦交推,宜诞膺夫懋典。”就将徵举材料具文详府。

  安庆知府何经过严格审核,又以“徐喈望重闾里,声传黉序。……励品有如拱璧,不任微瑕;反身直似射侯,聿宗准的。既实行之堪举,宜钜典之荣膺。”的批语具文申报安徽省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审核更为严格。在各级负责审核中,可以说他们是最后把关。省巡抚、总督、学院,将根据布政使司审定的材料会商核准上奏。安徽布政使司何,通过缜密核查后,认为徐喈:“孝成至性,廉励清操。行方见古道之敦,守正叶端人之品,……采厥公评,堪备召用。”遂将全部徵举材料、详文报省。

    同治5年安徽巡抚乔、两江总督李、安徽学院朱共同核准,以徐喈:“孝道无亏,廉声克著,行方征植品之端,心正立修身之要,称孚宗族薄俗可借以薰陶,望重膠庠后进足资为楷模。如入彦方之里,士畏其名,俨高子羽之风,行不由径。既协公评于月旦,洵堪矜式夫风规。采访悉符,堪备召用。”最后核准徵举,将材料上报吏部,直到同治8年正月吏部方才会同九卿翰詹科道共同审核通过。最后由吏部、礼部共同具奏,奉旨定于8520日于太和殿考试。徐喈按期赴京参试。考试内容为“时务策”一道、“牋奏”一篇。时务策他从太平天国动乱,论述安邦治国之道。牋奏则以廉政爱民为主题,阐明民富国强之策。“报国”、“富民”这是他一生的抱负,也是他一生的夙愿,对这两方面,他平日思考得最多,所以撰写起来,得心应手。加上他擅长小楷,试卷清丽工整。考后,呈进御览,钦取一等第一名。67日,奉旨吏部带领于养心殿陛见,诏以知县用,归部铨选。

     徐喈“孝廉方正”殿试一等第一名,钦点朝元,喜讯传来,乡里称颂,合族欢庆。而他则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要谦虚谨慎,植品修身。

 

    (未完待续)

 

 

敬  告

    读者时届盛夏,天气炎热,本报七、八两月暂停,九月正常编发。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账户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安庆分行

 潜山县支行

 帐 号:1309320501220997248

 户 名:徐松苗

 


 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网站

 网  :http://www.wxnxu.cn

 邮箱地址:xuym@ah163.com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