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四十八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四十八期
 

Word电子文稿)  

2010年4月10日


 

 



热烈祝贺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成立五周年!

  

为建设徐氏文化园

潜山籍宗亲踊跃捐资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经长时间的运筹谋划,勘地论证,反复酝酿,于元月8日的常务理事会议上统一了意见,作出了在水吼马潭建设徐氏总祠的决定,成立了宗祠筹建领导机构。元月15日的常务理事和联络组长会议通过了决定、组织机构及筹建徐氏文化园募捐书。元月24日,在县城隆重召开了徐氏文化园建设动员大会,向潜山籍的广大徐氏宗亲发出了募捐建祠的动员令,掀起了踊跃捐资的热潮。大会现场,许多宗亲情绪激动,当场捐现金或认捐了近十万元。
  抓机遇广泛发动。大会后,各联络组很快确定了各片的募捐负责人,并将募捐书等宣传材料发送到千家万户,利用外地宗亲回乡过年的大好时机,深入宣传,广泛发动。研时究会及搜集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编印《族务通讯》和增刊,第一时间向宗亲们通报。24日(腊月二十一),获取徐文中承诺巨额捐资的消息,28日(腊月二十五),增刊第一期即出版,水吼及南片的各联络组即时领取散发。29日(腊月二十六),老会长徐继达与徐东、徐英先三人顾专车跑遍北片的九个乡镇联络组,逐组发送第四十七期《族务通讯》和增刊第一期。通过广大理事和募捐人员,将这一重大喜讯和已捐资的情况,趁过年前后的机会,宣传到全县有徐姓的村组,家喻户晓,对发动农村普遍捐资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止目前,县内农村捐资已收集80%以上,且踊现出许多激动人心的典型。如70多岁、身体多病、行动不能自理的地道农民徐世义捐资3000元;远在北京的徐世全将军和合肥的徐礼周等一捐再捐;有夫妻同捐,父子同捐,内外地兄弟合捐,外地宗亲送捐、汇捐,许多耄耋老人亲自登门募捐,有的过年放弃休息,忙宣传,忙收款,有的带病坚持工作。331日,岭头的徐甲鼎不仅兑现了原认捐的5000元,还把本片的收款人员和研究会的有关领导,请到家中私宴款待……动人事例不胜枚举,整体形势非常喜人、感人。
  抓重点登门求助。宗祠建设的巨额资金,仅靠人均20元的起捐数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还得依靠各行各业的族贤和有经济实力的精英。为不做无米之炊,不打无准备之仗,研究会的领导成员不仅首先带头尽力捐资,更对那些有才华,有志气,靠拼搏而发家的佼佼者寄于厚望。
  24日,北京的徐文中在老家洪庄为父母建设的新居落成,研究会的继达、东、英先、成龙等借前往祝贺之机向文中宗亲告知家乡宗祠建设已正式启动,并求他解囊相助,文中宗亲一听,二话没说,开口就答应再捐五十万(2007年已捐十万)。老会长继达被他的慷慨不吝的精神感动不已,随口说,你有这份感念祖恩的孝心,若有实力,请你能否把祠堂圣堂一进的建设资金全部承担下来,文中宗亲毫不犹豫地又一口答应了,并当即写下了承诺书。去年腊月二十三,老会长徐继达趁去合肥儿子家过生日的机会,当日下午就亲自登门拜访了在合肥的企业老总徐礼苗,询问了他的捐款意向,并多次打电话给其兄长徐礼斌(在安庆的企业老总),动员他们(人称赵冲的“两条龙”)继承父志为祠堂捐款,为列祖尽孝。正月十一,在安庆工作已退休的徐际楼专程回到潜山,动员其长子徐海杰(民营开发老总)捐资。闻此信,继达立即与敬宾、东陪同他们前往祠堂基地察看,在海杰的邀请下,潜山汽车站经理徐礼清也一同驾车前往,一看现场,海杰和礼清当即分别认捐了10万和5万(海杰已到位5万)。321日,徐英先带着《族务通讯》增刊等材料登门看望了92岁高龄的徐华金老人。他一看材料,心里特别激动,当场表态认捐5000元,并说五月份一定到位。老家原三妙乡,现在上海工作的徐毅,在其房下的徐际楼、徐英昱与研究会共同联络后,立即电汇捐款5000元。岭头黄岭村的徐华西把家乡建祠的消息告诉了在上海工作的弟弟徐华北,华北宗亲表示将尽力捐款,据华西透露,数额会很可观。更可喜的是,据双峰徐涂生介绍,在浙江宁波工作,被中共宁波市委评为十大孝子之一的徐峰(老家潜山双峰,曾花百万元为母亲治病),得知家乡建祠的消息,即表示了将大额捐款的意向。
    抓骨干上下合力。文化园建设动员大会前后,研究会多次召开联络组长会议,通过联络组调查物色了一大批有孝心、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热心族务的骨干对象,并组织他们进行了有关材料的学习和培训。动员大会以来,从研究会领导到每一位理事和逐户收款人员,都怀着共同的心愿,朝着共同的目标,合力同心,不遗余力地苦干实干,把建宗祠当作头等大事来安排各自的工作、家务和日常活动。老会长徐继达,80岁高龄,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无论是大会、小会,特别是深入农村排忧解难、登门造访、求助族贤都身体力行,场场不离。直到前些日子,实在坚持不了,住进了医院,才暂时休息。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全体理事和骨干,感动了全体宗亲,这种有形的动力,使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有了这股合力,宗祠落成,将指日可待。
 
                                   (英先 供稿)

 


 

两省五县宗亲联谊


    2009年10月12日
应江西都昌县徐氏宗亲联谊会之邀,安徽潜山、岳西、宿松县、江西鄱阳县等两省五县宗亲代表徐继达、徐敬宾、徐承钦、徐水印、徐芳田、徐光珠、徐福州、徐光松及都昌县徐福林、徐光发、徐文达等近廿余人由徐福林主持在都昌召开了联谊座谈会。会上,相互交流了各自活动情况,交流了信息、资料。鉴于凰岗布卿公园陵大门建设资金尚有缺口,岳西捐款5000元,潜山捐款3000元,都昌也表示认捐。大家一致表示:今后要加强联络,互通信息。建议鄱阳县成立布卿公文史研究会。


左三起:敬宾、福州、继达、福林、承钦。其余略。合影于都昌南山。

 


 

百年游子来寻宗


   
新年伊始,元月三日,时温为零下五度,年届73
岁的徐基志等四位宗亲,远从霍山县来到水吼,再转到县城,寻访一百多年前由潜迁霍的祖根。当他们在槎水查阅到其祖先名讳、出生年月、婚、故、葬地等与潜山谱上完全一致时,热泪盈眶,连说,老祖地下有知,我们有苗、有根了。

 远在霍山的这支宗亲,属潜山沙河徐,槎水徐氏《三乐堂》乐忠公的后裔。早在清代标公(子派)后裔“积”字辈先祖,外迁到霍山的,现已发展到第六代,即“礼”字辈,共40余人。基、礼两辈人当家。基志宗亲说:“记得 我六、七岁时,老人从祖庭请回续修宗谱(民国32年谱),并用红布包装着带回家。这老谱,文革中烧掉了,现无片纸文字。父亲名洪保,祖父“造”字辈,往上是“累”字辈,“积”字辈。再上朔,就不知了”。元月四日,由79岁国珍老(住院刚出院)陪同到槎水查阅老谱后,根、苗全知,只是基明的近祖待查,因为其父给他房做了嗣子。他们五日返程前一再表示:参加潜山祖庭的各项族事活动,编一份40多人的小本谱送潜山,供续修大成谱合成。

 

            (继达 供稿  

 

 


 

福建徐氏源流见闻

 

20091124日皖西南及潜山徐氏宗亲联谊机构代表一行四人,前往福建寻亲联谊。经徐根水会长介绍,我们拜访了南安市官桥镇周厝村徐荷洋宗亲。他是南安市金庄集团原副书记,后任福建徐氏 风彩录《周茔卷》副主编(2002年出版的)。据他谈论及《周茔卷》记载:他与徐茂榕宗亲前后花了两年时间,经过广泛搜集,查阅资料,汇集成册。其中“徐氏东海堂百世图”记录了从伯益始祖到本支当代共133代的详细世系。在《衢州(浙江)—— 莆阳(莆田)世系图》上,又记录了洎公第四子洪公(衢州刺史,居信安)的后裔徐寅、徐晦两位先祖于唐代公元674年前后为莆田、泉州徐氏开茔始祖。

 据介绍,南安市内“扬美徐氏宗祠”是先祖在泉州为官落户定居后,始建于清康熙丙申年(公元1776年),后被毁。现在重建的宗祠为前后两进,小巧玲珑,古典素雅。该祠支系后裔有4000多人,其中:大陆2500多人,台湾及华侨1500多为。他们通过宗亲联谊,推动了两岸和平发展和海外侨胞爱国爱乡。 
                                            
(继达 供稿

 


 

江苏举行《荟萃》首发式


  《中华徐氏历史文化荟萃》简称《荟萃》一书首发式,
20091025日在江苏沭阳举行,会议由沭阳徐氏宗亲会徐法启先生主持。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徐承云中将,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徐世平中将,南京炮兵学院徐高举将军。中国书法艺术大师,苏州徐伯荣艺术馆馆长,徐伯荣先生。扬州档案局长葛阳先生等与会并发表了讲话。体现他们对徐氏文化的关心和支持。作为家谱文化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这对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意义。

   《荟萃》一书的主编徐高义先生历经数年努力,在各有关方面审定修改。终于20095月定稿付梓。这是他对传承弘扬徐文化一大奉献。

  各地各位宗亲欲购《荟萃》者,请与扬州市大学南路砚池小区11301室徐高义联系。

  联系电话:0514-87958178   13182004991

 

 

 

韩氏源流简介

 

韩氏始祖——韩侯

毕公胤绪 韩原受氏

三家分晋 位列七雄

 

  

    韩侯名虔,春秋时晋国大夫,其祖上封于韩原,后与赵魏瓜分晋国,建立韩国。子孙遂以国为氏。 

  韩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人口580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68%.居第二十五位。

  韩氏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困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二是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复姓大汗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因“汗”与“韩”音相近,改为汉字单姓韩氏,是为河南洛阳韩氏。

  韩姓郡望主要有颛川郡、南阳郡两处。

  韩姓的堂号也为“颍川”、“南阳”。

  我国的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据有关学者考证,南宋建立以后,其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历史上令韩姓门庭光耀的人物比比皆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战围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韩非。他吸收了道、儒、墨各家的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的思想,建立了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学说。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汉初有军事家韩信,善于用兵,自称“多多益善”。唐代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唐宋的文坛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南宋有名将韩世忠,多次上疏反对秦桧主和,又以岳飞冤狱,面诘秦桧,所言既不采纳,乃自请解职,闭门谢客,死后追封蕲王。元末有农民起义军首领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等等。

 

  

唐氏源流简介


唐氏始祖——唐尧

黄帝胤绪 教化万民

禅位让贤 千古仁君

 

 

  唐尧名放勋,为中国古代著名贤君,初封于陶,后改封于唐。晚年求访贤才,禅位于舜。其子孙以封国为氏,是为唐姓。

  唐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很广,人口78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5%,居第二十六位。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60%。

  唐姓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出自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其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今河北省唐县一带),后迁于唐(今山西省翼城县),所以被称为陶唐氏。被诸侯拥立为天子时,开始以“唐”为国号,故又称为唐尧,再迁至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尧后来禅位给舜,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在今河北省唐县)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商时更号豕韦氏。周武王之时,唐侯起而作乱,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封给其弟居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祁姓,在今陕西西安东南),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以国为氏,称唐氏,此为祁姓唐氏。其二周昭王时,封尧子丹来之后,刘累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以奉唐尧之祭祀。鲁定公十年,楚灭唐,子孙以国为氏,分仕晋楚。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之祁姓唐氏。二是出自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其周成王所灭唐国,当时并不在今河北的唐县,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县。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灭唐后将其地改封给唐叔虞,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有的就姓了唐。唐叔虞之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此为晋地(今属山西)之姬姓唐氏。再二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在春秋时,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其地在今湖北西北唐城县,公元前505年被楚昭王所灭,其后人也称为唐氏。此为楚地(今属湖北)姬姓之唐氏。以上起源虽说有别,但进一步推溯,他们都是源于黄帝轩辕氏,仅仅是同根异枝而已。三是东汉时有他族加入唐姓。

  唐姓郡望主要有晋昌郡、北海郡、鲁国、晋阳县等。

  唐姓以“晋阳”、“晋昌”、“北海”等为其堂号。

  从唐姓的来源我们可以看出,唐氏从一开始得姓。就分布极为广泛,不仅北方地区成为唐姓得以繁衍播迁的中心地带,也为唐姓在我国江准广大地区的快速繁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姓南迁,始于汉代,当时他们首先迁居于江苏、湖南、江西、安徽等省,最南已入广东。不过宋代以前,唐姓是以我国北方为其主要繁衍地,宋室南迁,蒙古人入主中原,形成了唐姓族人再度太举南迁的浪潮,以至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也出现了许多唐姓大族。唐姓入闽者,始于唐初。

 历史上唐姓族人人才辈出。战国时期魏大夫唐睢,其后人枝叶繁茂,世代为官。唐代有宰相唐休璟。明代有画家、文学家唐寅,字伯虎,擅画山水。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台称“明四家”。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唐赛儿。清末有维新派人物唐才常,宣传变法维新。近代有曾在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曾任贵州、云南都督与云南省长的滇军将领唐继尧。陕西渭华起义的领导人、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唐澍。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建国后任湖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唐生智。

 

 

 

岳西 徐承钦

 

  编者注:徐喈先祖是岳西徐承钦宗亲的高祖父。老人志存高远,勤奋成才,忠孝两全,德荫后生。其人可敬,其德可颂,其文必读。因此本刊将分期连载徐承钦先生撰写的《孝廉方正徐喈》一文,以飨读者。
 

  科举取士,是中国历朝历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也是读书人奋斗终身跻身仕林,梦寐以求的心愿。唐设“博学鸿辞”科,清乾隆改“博学鸿辞”为“孝廉方正”,规定从嘉庆朝起,在每个新帝嗣位时举荐品学兼优、德高望重者参与“孝廉方正”科试,每个朝代仅此一次。所以比三年一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所谓“三元及第”的科考,要求更高,机会更少。徐喈就是清同治帝嗣位时,壬戌制科徵举的“孝廉方正”,并获得殿试一等第一名,成为钦点“朝元”。当时可谓是凤毛麟角,名播天下,誉满乡邦。不仅为潜北徐氏由乡绅跨入仕宦之门闯开了通道,也为桑梓的发展和家族的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深厚家学渊源


  徐喈(
1819-1898)字鸿磐,号丹山,邑增生,国子监学正,孝廉方正朝元,山东武城县知县,诰封朝议大夫。清嘉庆24128日出生于岳西县来榜镇来榜村徐家老屋。这里原属潜山清照乡,俗称潜北上清来榜河。据徐氏“汇源堂”谱牒记载:先祖徐万三,号震霆,是元末武举,明初任安庆府守备,后随官定居潜山,祖茔葬彰法山龙骨嘴。徐万三为江西凰冈徐密(唐末进士,任侍郎)十一世孙,从何处来安庆任守备已失考。至明万历时,八世徐都,号敬庵,拔贡,任南京工部提举司提举,兼管漕船,廉政爱民,功著江左,明神宗敕建德政碑于南京下关。贪腐一直是历代官场积弊,故清初名臣李光地在下关见碑刻徐都廉政事迹,慨然赞曰:“彪彼都公,当世之雄,莅政金陵,民沫清风。先朝旌奖,敕赐荣恩,书香继美,碑石遗踪”。徐都卒于官,晋二品,谥清廉。次子自英,时任松江卫令,守制扶柩返潜安葬。居三年,因慕潜北山区,峰峦逶迤,林壑幽深,四季见景,气候宜人,民风淳朴,毓秀钟灵,遂置业于东营、来榜、沙村,让文会、文德、文贵三孙各居一地,耕读传家,以光门第。徐文德自清初居来榜河,行仁达义,乐善好施,德播乡里,名赫一时,寿九十九岁,县宰张公赠匾“寿德优隆”。他素重儿孙教育,耄耋之年仍亲自督促查问,敦嘱世代相传。故自康乾至同光一百多年间,裔孙进入府、州、县学的贡、廪、增、附生者四十多人。虽无达官显宦,而是世代秉承忠孝仁义的书香门第。

  徐喈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学渊源深厚的环境中出生成长。祖父明希,廪膳生,父启基郡庠生,都是知名乡绅,儒学名流。徐喈从小聪慧伶俐,虽四岁丧母,十一岁父又患哮喘病逝,但在继母和三叔的关爱下,他的童年教养并未受到影响。三叔启琛,字兰芬,号南臣,道光26年岁贡。因父明希和长兄启卓、次兄启基先后病逝,家庭重担压在肩上。自己长子大云又幼殇,一直到51岁才生次子大吟,所以对徐喈视同己出。特别是三婶王老宜人,爱之更甚。多年后徐喈为三叔婶写合传时仍称:“喈少失怙恃,宜人煦妪如己出,喈亦事犹所生。”

    徐喈青少年时,正处在清廷从康乾盛世,逐渐走向腐败衰亡的封建主义末期。特别是道光庚子年(1840)的鸦片战争,给朝野上下敲响了警钟。但地处潜北山区的来榜河,对此却未受多大影响。三叔凭借自己深厚儒学知识和理念,还是按照老的教育方法,亲自教授徐喈经子史集,稚童时,就要求每天黎明即起,深夜方眠,认认真真的做好各项功课,稍有差错,决不放过。三叔常对人言:“此子聪明睿智,寓目成诵,为文渊博,襟胸洒落,必成大器。吾教之,决不能误其前程。”三叔对他是爱之越深,管得越严,直到徐喈弱冠后以增生进县学前,三叔对他的教育从未一日间断。

    三叔启琛一生,枕经葄史,倜傥大志。惜乎怀才不遇,一直到56岁才中岁贡。虽然凭借父辈的声望,他已是当地的知名缙绅,但为不辜负自己的才学,还是选择设帐执教。徐喈六岁从三叔启蒙,就一直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在研读经子史集中,特别注重贯输忠君报国、孝悌仁慈、忠厚做人、诚信处事等做人做事的哲理,使这些经世之学从小就在徐喈心里深深扎根,凝聚成为他一生做人的准则。

  徐喈孝自天成。父患哮喘,长期卧床不起,只要放学在家,他总是为父亲端痰盂,捧汤药,轻言细语的告诉父亲,三叔是怎样教他吟诗作对,怎样给他讲解“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父亲问他:“什么叫‘八索九丘’?”他答道:“‘八索’是指八卦之说,‘九丘’是为九州之志。”父亲高兴的叫他帮助扶着靠在床头,亲昵的说:“你说的对,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涵盖内容很广,中国的古文学非常高深广博,你一定要认真发狠的钻研。”他就是这样一边服侍,一边博得父亲的欢心。他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谦让习惯,像孔融让梨,推肥任瘠这样的故事,早已习以为常,一直受到亲友和乡邻的赞许。

  徐喈就是在这样家学渊源的薰陶下,从小养成勤奋好学,钻研百科,博闻广记,一身正气。胸怀忠君报国、造福黎民之大志,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随波逐流于富家子弟时尚,事事简朴;一心埋头钻研学问,刻苦认真。他一贯主张:读书就是为了济世,做官就必须为民。
 

抵御太平天国


  道光末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事,太平军很快就占领永州。清廷派向荣率兵围堵,虽然是以多制少,但太平军系起义初期,饶勇志壮。而清军则是承平日久,兵不任战。经过几个月的争战,太平军突破重围,直入湖南长沙。接着攻下汉阳、武昌,又乘胜东下,占九江,陷安庆,杀安徽巡抚蒋文庆,直逼江宁,于咸丰
3年占领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长江中、下游的苏、皖、浙、赣、湘、鄂诸省皆为太平天国的天下。咸丰4年(1854)正月,潜山县城也被太平军占领。一时天下大乱,战火纷纭,自康乾以来近200年的安定平稳生活,一下子被彻底破坏,人心惶惶,谣言四起,称太平军为“粤匪”、“长毛”。江淮一带成为拉锯战场。

  地处潜北山区的来榜河,地扼潜、太、英、霍等县的交通要道,也是清军、太平军经常过境、交战骚扰的地方,烧杀抢掠,民不聊生,盗贼蜂起,苦不堪言。为了保卫家乡,各地纷纷成立团练。来榜河团练是咸丰四年冬由徐喈三叔徐启琛首先号召起团的,徐喈及家乡青年子弟奋勇参加者200多人。三叔年逾花甲,团练中一切具体事务都由徐喈负责。

  团练初起,事情繁杂,在三叔指挥下,徐喈具体负责组织训练和筹办兵器辎重。他虽然是读书出身,但平时注意习武,这也是当时一般念书人必备的防身之术。加上他博览百科,对孙子兵法等兵书早已熟读。因此,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很快就得到三叔的赞许和乡勇的拥戴。他把练勇分为两队,一队负责全境的治安保卫,平时分散居住,战时集中训练,随叫随到,巡逻参战;一队根据来榜的地理位置,在东,来榜坳,西,分水岭,南,黄沙岭,北,界岭等处各设哨卡,负责侦察敌情,和监视出入。这对保卫地方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当时全国各地也都先后建立团练,并相互联动,逐渐成为清廷一支庞大的补充兵力,因而得到朝廷首肯,敕令各省设团练大臣,巨绅主之,县设练局,委乡绅主其事。

 

 

致读者

各地宗亲纷纷来信来电:询问新一年订阅《族务通讯》交款方式。本刊敬谢读者厚爱,新一年本刊内外一概赠阅。为弥补资金困难,请各位自愿捐款,数额不限。收款请见下方帐户、帐号。

 

 

    本期执行主编:徐英先0556-8928340  责任编辑:徐康生15856567698

    地址:安徽省潜山县张恨水研究会    邮编:246300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账户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安庆分行

       潜山县支行

帐 号:1309320501220997248

  名:徐松苗

 

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网站
网 
:http://www.wxnxu.cn

邮箱地址:xuym@ah163.com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