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族务通讯》发行三周年座谈会在潜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10-10-09 来源:

 

岭梅先发一枝春
            
    
          
    ——读徐氏《族务通讯》


张  耐


    徐氏《族务通讯》于2004年2月创刊,迄今已整三年了,共出版24期。蒙徐继达先生青睐,每期赠我一份,我是期期版版拜读了。如此说来,我算得是《族务通讯》一位忠实读者。读后确实受益匪浅。激动之余,也曾偶吟数首,又见诸报角。在这贵刊创办三周年之际,我想谈谈阅读《族务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的几点感受。
    概括起来《通讯》具有这样“三性”:
    一、前瞻性。这是《通讯》一大特点。回顾2004年初,距粉碎四人帮虽有20多年,但由于长时期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亲不亲、阶级亲、同姓不是一家人”的舆论导引下,人们不敢谈论宗亲、族谱、祠堂等等什么的,连祭祀祖先,也认为是封建迷信,甚至说成是搞封建复辟。真是谈“族”色变!直到现在,有些人还心有余悸。在这样氛围里,徐氏衍秀堂宗亲和《通讯》编辑者公然能创刊族报,可谓是敢闯、敢冒、敢干、敢为天下先。这种“四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迄今为止,在潜山范围内还未发现有第二家族报。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不知诸君见到没有?
    我说徐氏宗亲具有可贵的“四敢”精神,并非盲目实践。这是《通讯》的编辑者们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结果。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上海图书馆谱牒中心时就指出:“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周恩来总理早就说过:“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如此看来,《通讯》的问世,是编者们用正确的理论知识指导客观实践的成果。这是值得庆贺的。在族氏文化这一块,《通讯》确实起到了“岭梅先发一枝春”的作用。
    二、资料性。《通讯》虽还只有20多期,但积累的资料是丰富的。从大的方面分是两类:一为徐氏族务资料;一为社会族务资料。在徐氏族务资料中,又分纵横两大体系:纵者寻根问祖,上至数千年前开基始祖伯益和子徐若木;横向遍布海内外,联络本氏宗亲,编修《中华徐氏通谱》。在徐氏名人录中,追溯到2000多年前徐福。日本裕仁天皇御弟三笠宫给“香港徐福会”的贺祠中说:“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在徐氏文人录中,搜集到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叙述的“徐孺下陈蕃之榻”句中的徐孺子的史实,号召徐氏后裔学习和弘扬徐孺子高士精神,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社会族务资料方面,《通讯》的积累是惊人的。她着力呼吁“林氏祠堂”抢修的必要性;四期上刊载“刘氏宗亲活动三则”文章;九期上用三、四两版篇幅,按人数多少顺序排列,刊登了当今100个姓氏简介,列表刊出各姓氏的始祖姓名、官爵、人口数和占当代人口的百分比。在十六期上又转载《中国剪报》刊登“新百家姓:李、王、张仍列前三”的新闻报道。还编写出一组“新百家姓”排序歌。如“李王张刘,陈杨黄赵……”等,以便于人们记忆,真是用心良苦!
    三、可读性。一张报纸的可读性,其内涵在于下列三个方面:一是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言之有物;二是文化底蕴丰厚,体裁多样,读之有味;三是版面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观之有趣。《通讯》基本上具备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涵。在内容充实方面,除了上面列举的丰富资料外,还讴歌了爱国军人徐炯庵抗日纪事,激励后人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奋力崛起奔小康。颂扬了尊祖敬宗的族贤——徐成连及其两个儿子慷慨解囊捐款两万元的事迹。在他的带动下,又有170多族人共计捐资11000元,还发动献工献料,完成了本宗支八棺祖坟的修复工作。开辟了“孝道论坛”专栏,刊登冯哲教授谈孝道论文,转载《安庆日报》和《益寿文摘》的文章“百善孝为先”。表彰了衍秀堂“五好”族裔,赞美了好婆婆刘凤荣和好媳妇陈凤明的贤惠事迹,给创建和谐社会和五好家庭树立了榜样。《通讯》文化底蕴丰厚,诗词楹联,通讯特写,体裁多样,版面活泼。虽属八开四版,容量不大,但能立足本行,服务中心,开辟专栏,集中报道。这样就突出了每期报道中心。《通讯》二十期集中报道秦代的一位方士徐福,刊出许多大学名人专论徐福的文章,连报眼上也刊载日本裕仁天皇御弟颂徐福的语句,同期还刊出八帧照片。二十二期头版发表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徐孺子文史源流研究室》成立大会新闻,并以半版篇幅刊出“南州徐孺子画像”。二版发表该研究室主任徐杰
的讲话摘要,三、四版则以不同的体裁介绍或讴歌徐孺子的生平事迹。这就加深读者对徐孺子的全面了解,达到爱不释手、读之有味的目的。再者是版面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通讯》除头版新闻外,二、三、四版均开辟专栏。因时而异,因稿而辟。如“寻根问祖”、“修谱论坛”、“会议专刊”、“诗文摘辑”、“族务活动”、“百姓简介”、“祠堂文化”、“联谊活动”等。《通讯》编者特别珍重“报眼”这块特殊宝地,刊登特重新闻。发现“徐”字图腾,套红刊登,寓意深刻;摘抄江总语录,一言九鼎,字字铿锵。报纸图文并茂,能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讯》编辑们很注重版面编排。十七期在“江南名祠揽胜”通栏标题下,用文字说明配合图片,介绍五个姓氏宗祠:“韶山毛氏宗祠”、“无锡邓氏宗祠”、“旌德江氏宗祠”、“绩溪胡氏宗祠”和“龙海连氏宗祠”。这些摄影图片的刊出,不仅使读者能欣赏到祠堂文化丰富底蕴,也有力地批驳了十年浩劫时期不准人们寻根问祖的荒唐论调。正如我在读十七期《通讯》头版新闻后感赋的那样:“祠堂文化世相传,毛邓江胡各有源。追远寻宗今鉴古,兴邦扬善万民安。”
    最后,我还用两首顺口溜,结束我的发言。

 

贺《族务通讯》创刊三周年

(一)
创刊《通讯》已三年,族氏精英众口传。
追远寻宗千古秀,   腾芳兰桂万年贤。

(二)
和谐社会国昌明,道德文章九域馨。
徐氏族花红胜火,岭梅先发一枝春。

                                                                2006年12月23日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